小學生們花上萬“吃谷”,因為他們如此渴望友誼、如此孤獨

現在的年輕人,在吃一種很新的“穀子”

之前我不是說過,暑假實在是帶娃快瘋了,就把好友都約出來,共享帶娃麼

然後我有一天跟朋友約在下午喝咖啡,她把六年級的閨女也帶來了。不過聊了一會,他倆覺得沒啥可聊的,就各自玩各自的了。
我看小女孩背了個透明的PVC包,上面有很多印著動漫人物的圓形小鐵片。就跟奧運冠軍全紅嬋的這種差不多。
老阿姨我表示看不懂,但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喜歡誇誇,於是彩虹屁一頓轟炸:“你這包真好看,哪兒買的呀?”
小姑娘說了一大堆我聽不懂的話,什麼“我推,吃谷,吧唧,扎包”之類的。
後來朋友神秘地跟我吐槽“你知道她那破包多少錢嗎?”
“二三十吧?”
“唉,裡裡外外加起來都趕上一個LV了!”
朋友一臉“你老土了吧”的表情跟我科普,我回來又查了很多資料,才驚訝地發現——
年輕的孩子們正在吃一種很新的“穀子”。“穀子”,其實是英文goods的音譯。
老阿姨這才驚訝得知,漫畫、動漫、遊戲等版權作品衍生出來的周邊產品,都可以叫作“穀子”,比較常見的包括鑰匙扣、掛件、卡片、玩偶、徽章等等。
而且“穀子”也被分為三六九等,“日產穀子”肯定要比“國產穀子”貴。

就比如,一個國產的“吧唧”(插入一條冷知識,這種印著動漫人物的圓形小鐵片就是徽章,但年輕人都管它叫“吧唧”)也就是英文badge的音譯——通常十多二十塊就能買到。
但日產的吧唧價格要翻倍,在40到80元之間。
因為限量被炒到高價的“穀子”,根據價格不同,還能叫做“湖景”或者“海景”。
今年年初,閒魚上搞了一場“穀子”拍賣會。一塊直徑75毫米的《排球少年》“西谷夕”閃吧唧拍出了7.2萬元的高價。這種就是妥妥的“海景”。
↑ “痛廁”。
有的有錢人孩子把收藏的“穀子”分門別類,平鋪到房間的各個角落,極具視覺衝擊感。
這種大手筆玩法,通常用於給自己喜歡的角色慶生等重要場合。
而買穀子的孩子,管自己叫“吃穀人”。
所謂“食量”,就是花錢多不多,花幾千的都叫“小食量”,幾萬甚至十多萬才能叫“大食量”。
我查完感嘆,朋友家閨女看似平平無奇的包,幾十個吧唧和掛件加起來價格趕超LV,真的沒有一點誇張。
不過,這玩意兒真的不值錢啊!
我在網上找了很多吧唧的圖片,發現基本都是鐵皮的,印刷質量也就那樣,貴點兒的保溫杯圖案都比它精緻

鐵皮就算它1毛,衝床加工算1毛,印花再給它算2毛,加上運輸啥的,成本1塊錢一個頂天了。
卻賣動不動就幾十上百塊的價格。好像,它本來可以去搶,卻還是給了一塊小鐵皮?
神奇的是,真的有很多孩子願意為了這一小塊印著動漫頭像的鐵皮花光自己的壓歲錢,甚至,去偷!

16歲女生偷嫂子生娃的3萬塊買谷

現在大資料連語音也能識別的很清楚了。手機當天偷聽到我和朋友的談話,晚上小紅書就給我推薦了一個關於吃谷的帖子。
16歲的女孩花3萬多買谷。三萬多,買一堆小鐵片小裝飾。
要真是有錢人家的孩子花錢買開心也就罷了,要命的是,女孩家的經濟條件並不好。
孩子本身有抑鬱症,為了給她治病,爸爸忙於工作,母親一個人拉扯著她到上海看病。
這三萬塊錢,是她媽媽給馬上要生了的兒媳婦,也就是女孩的嫂子,攢的生娃的費用。
結果被她偷摸著買谷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下了278單。
媽媽發現後低聲下氣找到店主,挨個兒道歉,希望能幫忙退款。
278家呀,一家一家找過去,一家一家被質問為什麼不管好自己的孩子,想想都心疼這位媽媽。
△ 女孩的鄰居現身說法,三萬塊錢,父母得省吃儉用攢一年。
小紅書上N多店主表示,自己是278單之一,被家長找來要求退款。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未成年人偷錢吃谷的現象在二次元圈並不是個例。跟未成年人偷摸在遊戲裡充值一樣普遍。
有拼多多穀子店主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提到,有偷偷用大人的手機花了70多塊錢買谷。
她的媽媽做微商被騙,欠了很多錢,跟老公離婚,和自己年邁的父母、兄弟擠在很老舊的房子裡,都2022年了,還在燒煤取暖。
買谷的70多塊錢雖然不多,但足夠他們給僅有點兒餃子的年夜飯添點飲料和熟食,讓家裡人好好過個年了。
還有的孩子,用爸爸的手機買谷,而她的爸爸,是兩條腿都沒了的重度殘疾人。
啊,老阿姨真的不理解——
這些小鐵片不能吃也不能喝,所謂稀缺性也是人為控制和炒作起來的,究竟有啥魔力把好好的孩子給洗腦成這樣?

我們眼中的小鐵片,

卻是孩子中風靡的社交名片!

據朋友反饋,“吃谷”的風氣在小學生,尤其是女孩子當中,還挺普遍的。
朋友對我說這麼說的:“你接毛豆放學的時候到校門口觀察一下,好多孩子書包上都彆著吧唧、掛著玩偶呢!”
啊……我原來以為那就是普通裝飾掛件,跟大人給手機套個殼一樣的呢。
朋友說,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穀子”早就成了小孩圈中的社交密碼。
在學校裡,喜歡同一個推(“吃穀人”把自己喜歡的動漫人物叫做“我推”)的孩子會聚集在一起,聊得眉飛色舞。
然而,他們的聊天自帶加密系統,別的孩子只能眼巴巴聽著,連他們為啥突然爆笑都搞不懂。
二次元圈子有自己獨立的話語體系,複雜程度不亞於諜戰片中的密碼本,得專門學習這套“語言”。
怎麼學呢?
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是從“買谷”入手了!
一入二次元圈子深如海,接下來買買買就成了常態,少的幾百幾千,花上萬的也很常見。
還有就是,學生群體是跟風最嚴重的。
想要在圈子裡擁有一席之地,甚至成為裡面最受歡迎的社交達人,就必須不停花錢買買買,才能吸引一堆“同好”圍在身邊。
△ 在圈子裡,一個“痛包”價格超過LV並不少見。
聽起來非常“舔狗”有木有?
唉,所以,友誼的小船,要花錢才能買票登船???
寫到這兒,我感覺有點心酸,有點無奈,我想到的是——
嚴重內卷的時代,孩子想交朋友真的很難。
首先,是壓根沒時間。
友情是需要時間做鋪墊的,就好像一罈子酒,時間越久滋味越醇。不信的話看看自己身邊,那些關係親近的朋友,哪個不是歷經時光考驗的?
可對現在的孩子來說,時間才是最大的奢侈品。
學校裡的課連軸轉,一上一個不吱聲。
放學了,還有學科輔導、體育鍛煉、遠視儲備、課後閱讀、英語積累……
哪裡還有時間交朋友呢?
此外,他們也缺少和同齡人一起做成一件事的機會。
真正的友誼都誕生於共同做事的過程中,哪怕是一起調皮搗蛋惡作劇,只要一起歡笑過,一起捱過批,這份情誼就跟旁人不一樣了。
但現在的社會環境對這一點非常苛刻。
我們小時候,夥伴們在一起玩,摔一跤、磕一下太正常了。回家的時候腿上多片淤青,胳膊被樹枝劃拉一道口子,只要不嚴重,大人都懶得問。
可現在呢?
毛豆自己一個人玩我是挺放心的,但若是有別的孩子一起玩,那我真的要打起精神,畢竟,自家娃摔了爬起來,拍拍灰就行了。要是別人家的娃磕了碰了,即便自家孩子沒責任也會惹一身麻煩。
所以,沒時間,沒環境,日常生活中根本不具備建立友誼的條件。
可人類天生渴望親密的情感,尤其是成長期的孩子,太孤獨,太想收穫同齡人的陪伴與認可了!
怎麼辦呢?
花錢買谷,就相當於購入一張張“社交幣”,給友誼這場遊戲“氪金”。
有了它,就能識別出那些跟自己喜歡同一部動漫的人,就能開啟共同話題,雖然在大人看來有些淺薄,但對孤獨的孩子來說,足夠了。

“吃谷”,孩子為數不多的情感宣洩出口

前兩天在網上還看了一條新聞。
四川自貢一個14歲的女孩,本來是要在媽媽的陪同下去學校報名的。
走到地下車庫的時候發現沒拿學生證,媽媽嘮叨了幾句,女孩轉身進電梯直接坐到頂樓,沒有絲毫猶豫就跳下來了。
在車庫等著帶女兒去報名的媽媽,等來的卻是女兒的屍體。
好多人評價說,現在的家長太難了,孩子動不動就跳樓威脅,大人連句重話都不敢說。
但我覺得,更難的其實是孩子。
生在這個貧富分化嚴重、階級固化慢慢、卷生卷死的時代,大人們負重前行,孩子們也沒法歲月靜好。
社會壓力層層傳導,最終會傳遞到最弱小的人身上。
最可怕的是——
現在這一代孩子,情緒宣洩出口是極其有限的。
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跟父母起矛盾了沒有可以吐槽、對方也能準確get到槽點的兄弟姐妹;
幾乎都生活在城市裡遠離大自然這個最強大的壓力疏解神器;
生活空間逼仄完全屬於個人的空間和時間都約等於無;
朋友少,能聚在一起的時間更少;
愛好少,除了學習還是學習……
壓力源源不斷地湧來,他們卻沒有合適的宣洩出口,尚未成熟的大腦和未經世事的心智根本承受不住,於是,抑鬱症開始廣泛出現在學生群體當中。
《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報告的資料顯示——
小學生抑鬱症的檢出率達到了10%,初中生30%,高中生甚至達到了驚人的40%!
這種背景下,孩子對“吃谷”的偏好就可以理解了。
這是他們能夠獲得的、最便捷的情緒宣洩出口了!
花錢就能買。不像學習、不像社會階層,無論怎麼努力都效果都微乎其微;
只看單價的話也不算太離譜幾十塊、甚至十多塊就能入手一件“普谷”,不像班級第一、年級第一、國際學校、留學、房子,只能遠觀,完完全全夠不著;
情緒價值巨大。無論是在小圈子還是社交媒體平臺,“穀子”都能吸引許多目光和討論。
如果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屬於不太起眼、家境普通、人緣也不太好的型別,得,那就更出不來了,必須不停買買買,才能收穫源源不斷的情緒價值,滿足青春期的空虛和虛榮。
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很多家長對孩子“吃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過分,就當沒看見。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就像我朋友說的——
“孩子壓力那麼大,總得留個口子讓她發洩一下吧?要不然分分鐘抑鬱給你看,心理醫生一個小時大幾百,到時候花的可比買谷這點錢多多了!”
查閱“吃谷”相關資訊的時候,一開始我完全不理解,但到最後,我甚至有點兒同情這些孩子。
如果能在三次元生活中獲得足夠的精神糧食,誰會選擇在二次元“吃谷”呢?
歸根究底,錯的不是“穀子”,更不是孩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