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關注孕期媽媽的飲食、心情等對寶寶的影響,卻容易忽略家庭收入不穩定這一因素。其實,經濟狀況的起伏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對胎兒的發育產生深遠影響。近期,發表於Dev Sci的一項研究Prenatal Household Income Instability and Infant Subcortical Brain Volumes,就深入探討了孕期家庭收入不穩定與嬰兒大腦發育之間的關係。

過往研究表明,孕期壓力可能會對嬰兒大腦發育產生負面影響。其中,社會經濟地位較低和貧困問題一直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認知表現及學業成就不佳相關聯,而且還與大腦結構和功能的差異有關。另外,收入不穩定在美國正變得越來越普遍,對低收入家庭的影響尤為嚴重。在圍產期,家庭收入往往會發生變化,而這一時期的收入不穩定是否會影響胎兒大腦發育,此前卻鮮有人研究。
為了探究這一問題,研究人員招募了63對來自丹佛地區的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孕婦及其嬰兒。在嬰兒約1個月大自然睡眠時,對其進行MRI掃描,以此來測量杏仁核和海馬體的體積。同時,研究人員透過詳細的訪談,收集了孕婦在孕期每月家庭收入的資訊,計算出收入需求比(INR),並將每月家庭收入的弧百分比變化(APC)作為衡量收入不穩定的指標,收入衝擊被定義為APC > ±25。

研究結果顯示,43%的參與者在從受孕到寶寶出生的這段時間裡至少經歷了一次負面收入衝擊。平均產前INR較低與更多的負面收入衝擊顯著相關,這意味著家庭收入越低,越容易遭受收入波動帶來的衝擊。
進一步分析發現,負面收入衝擊的次數與嬰兒出生後右側海馬體和右側杏仁核的體積顯著相關。具體而言,負面收入衝擊次數越多,嬰兒右側海馬體體積越小(β = -0.27,p = 0.012),右側杏仁核體積也越小(β = -0.30,p = 0.009) ,並且在對四個腦區進行Bonferroni校正後,這些關聯仍然顯著。雖然負面收入衝擊次數與左側海馬體體積也有關聯(β = -0.23,p = 0.038),但校正後不再具有統計學意義,且與左側杏仁核體積無顯著關聯。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平均產前INR(衡量平均收入的指標)與嬰兒的這些腦區體積並無顯著關聯。這表明,與平均收入水平相比,收入損失在預測嬰兒大腦發育結果方面可能更為敏感。此外,研究還發現,孕期物質暴露與左右杏仁核或海馬體體積均無關聯,正面收入衝擊次數與這些腦區體積也不存在顯著聯絡。
這項研究為我們揭示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孕期家庭收入不穩定,尤其是收入損失,可能會影響嬰兒的大腦結構發育。鑑於海馬體和杏仁核在情緒調節、學習記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早期大腦結構的差異可能會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產生長期影響,包括心理病理學和認知功能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庭在迎接新生命時都會面臨經濟壓力,而這項研究提醒我們,穩定的家庭收入對於寶寶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為了給孩子一個良好的開端,社會和家庭都應重視孕期經濟穩定問題。未來,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關注這一領域,也期待相關政策能夠進一步完善,為孕期家庭提供更好的經濟支援,保障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發育。
參考文獻:
Patterson G, Dufford AJ, Morrissey TW, Styner M, Kim SH, Kim P. Prenatal Household Income Instability and Infant Subcortical Brain Volumes. Dev Sci. 2025;28(4):e70022. doi:10.1111/desc.70022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點選下方「閱讀原文」,前往生物谷官網查詢更多生物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