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一位腦力勞動者,對下面這種情況,你一定無比熟悉:
專案臨近,你對著螢幕絞盡腦汁,通宵做方案。為了提高透過機率,你特地做了3版不同方向的方案,第二天發給領導稽核。
領導看到後呢?撓撓頭皮,低沉的“嗯…”了一聲。
你壯起膽子問聲“怎麼了”?領導說:我也說不清,但就是差點意思,不是我們想要的那種感覺。
那怎麼辦?領導說,要不你今天再做5個方案,我們再討論?
你強忍住拔刀的衝動,問老闆“有沒有方向建議”?
老闆說:暫時沒有,這樣,你先調研,調研完才有發言權。
唉…
你說,這是員工的錯嗎?當然不是。員工會說,審美是主觀的,別說標準了,老闆連個方向都給不出,我怎麼執行?
那是老闆的錯嗎?恐怕老闆也很委屈,好的東西不都是改出來的嗎?他們甚至會搬出喬布斯逼瘋設計師的例子。你看,怎麼到喬幫主身上就是“精益求精”,到我身上就是“沒事找事”?
這種讓人吐血的情況,幾乎每天都在各種創意行業裡發生著。讓人感到無比內耗、無比心累。
在長年累月的重複下,大家彷彿都習慣了這種流程。甚至認為,這種現象“天經地義”,別掙扎了,這就是腦力勞動者的宿命。創意生產,是沒法像豐田生產汽車那樣標準化的。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是明確的:未必。
據我所知,在中國創意行業,就有至少兩家公司,一直致力於用“流水線作業”改造創意行業。他們希望像福特發明流水線生產那樣,打造出一條“創意生產流水線”。
一家,是知名營銷諮詢公司,華杉老師的“華與華”。
另一家,是圖書出版集團“讀客圖書”。你可能在書店裡,多次看到過下面這些系列圖書,這就是讀客的作品。

這兩家企業之間,其實有著不小的淵源。讀客創始人華楠,正是華杉老師的弟弟,也是華與華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華楠老師說,2022年8月,他在讀客文化正式推出了全球第一條“創意生產流水線”。經過近兩年的迭代改進,如今,這條流水線已經有了4500多個標準動作,完整包含了圖書策劃流程的所有動作。
一句話說,他們不靠直覺和靈感,而是像生產汽車一樣生產創意。他們在創意行業實現了“所有動作都在流水線上,流水線外無工作”。

讀客的“創意生產流水線”
效果呢?讀客運用這套方法,在2023年實現了4.3億的營收。創意行業最常見的“延期”現象,從原來超過的50%,降低到了5%以內。他們每本圖書的銷量,是行業平均水平的10倍。
前段時間,我非常有幸的將華楠老師請到了“劉潤進化者”欄目,向他請教了關於“創意生產流水線”的方方面面。
為什麼一定要用流水線改造創意行業?
讀客的創意生產流水線如何運作?
這種方式是不是在抹殺創造力?
華楠老師的回答,都讓我深有啟發。
今天,我想將這些回答分享給你,希望對所有腦力勞動從業者,都能有所啟發。



我問華楠老師,這麼多年來,大家似乎已經形成了一項共識:創意行業,一定要尊重人的創造力,所以幾乎無法標準化生產。
這麼多年來,無數的課程都是這樣培訓、無數的公司都是這樣執行。
那為什麼,華楠老師和讀客,依然要進行這方面的探索與嘗試?
華楠老師說,他所有的思考,都源於一點非常樸素的感受:
創意行業目前的浪費,大到你難以想象。
甚至,說的不客氣一點:
創意行業做的,絕大多數都是無用功。
無用功多到什麼程度?
華楠老師說,在實行流水線生產之前,他們的圖書策劃過程,經常是一句封面文案拖延幾個月都定不下來,一個圖書封面試了幾百種樣式還是不滿意。
最誇張的,是策劃經典文庫系列的第一本書《小王子三部曲》時,讀客內部總共試驗了23278張封面草圖。這是什麼概念?如果把兩萬多張A4紙連起來,可以排開將近7公里。
文件改了又改、會議開了又開。拖到實在不能再拖了,才艱難的定下一個方案。當然,還要美其名曰,說這是在“精益求精”。
這種過程,每天都在公司裡發生。華楠老師說,更加可怕的是,他發現他的很多同事以及同行,都覺得這種情況是“天經地義”的。
你一問,他們就說,不行啊,我們是創意行業,是非標行業,創造力大於天,就是這個樣子。
說的非常好聽,但這恐怕只是一種“自我感動”。
改進的最大敵人,不是困難,而是堂吉訶德式的自我感動。
至少,這麼做,有兩個最大的問題。
一是浪費嚴重。
設計師畫5個方案,最後選用1個。借用工業生產的概念,良品率就是20%。
那如果像前面所說,兩萬多張方案,最後實際只有一張被採用,良品率是多少?答案是驚人的0.004%。
這額外的時間、精力、資源,實際就是被白白浪費掉了,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價值。
華楠老師說,他估計,每年全世界創意行業用這種方式浪費掉的資源,可以輕鬆超過10萬億美元。
想想看,真正的工業生產裡,99.9%的良品率,都會被認為遠遠不夠,要追求“六西格瑪”。但到了創意行業,99.9%的“廢品率”,竟然被認為“還可以,能夠接受”。
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二是難以複製。
良品率低到這個程度,顯而易見,這個行業,簡直可以說是一門“藝術”了。
但這裡的藝術,可不是褒義詞。就像達·芬奇的徒弟再怎麼模仿,也註定畫不出師傅的韻味。“藝術”,通常就意味著“難以複製”。
很多創意公司,都有一個經驗極其豐富、有自己獨特見解的大牛老闆,公司的所有業務,都依靠老闆的能力和名氣起家。
而這也是眾多創意行業最終都做不大的原因。因為全都高度依賴老闆親自上陣,而老闆一個人的精力,無論如何是有限的。
所以,華楠老師說,自從想明白了這個邏輯後,他對“創意”這件事的理解,就有了一個巨大的迭代:
他不會再去過度追求“好的創意”,而是要去打磨“標準創意”。
什麼叫“好的創意”,華楠老師說,這是一種“自我滿足的妄念”。好的創意,最好是無法複製,誰都學不走,這才是最好的,才能體現我在這個團隊是無可替代的。
而什麼叫“標準創意”?就是按照既定步驟,一招一式,按部就班,最終生產出的符合整個流程要求的創意。
兩者的核心差別,在“初心”。
你究竟是希望“證明自己很牛”,還是希望“讓別人也能學會”?初心,決定了你最終能到達的高度。
舉個例子,華楠老師說,前幾年華與華為蜜雪冰城做的營銷案例,火遍全國。那首“你愛我,我愛你,蜜雪冰城甜蜜蜜”的歌,直到今天還在被反覆提起。
他在和華杉老師討論時,就曾反覆問過自己:這真的是一個“好的創意”嗎?在釋出之前,真的能預測這個創意能火嗎?
他們的答案是一致的:不能。這個創意,是透過華與華的創意生產流水線,按部就班的生產出來的。根本沒法預測到它會產生如此大的傳播,甚至成為一個文化現象。
用華楠老師的話說:很多人覺得蜜雪冰城創意好,但實際上蜜雪冰城是一個“標準創意”。真正成就這個創意的,是蜜雪冰城本身的經營和發展,和隨後的極致執行。



怎麼用流水線生產創意?
看到這裡,相信很多人的想法和我一樣。流水線生產的好處,誰都知道,關鍵是,究竟該怎麼在創意行業,實現流水線式生產?創意究竟該如何“標準化”?
華楠老師說,在這件事上,他覺得整個行業有一個巨大的誤解:
創意行業的最大特徵,不是無法“標準化”,而是無法“視覺化”。
什麼叫視覺化?工人在汽車生產車間裡,擰一個螺絲,操作一次裝置,所有人都能看到。這就叫視覺化。
視覺化的生產流程,透過對動作進行精細化的管理、最佳化,就能最大程度減少生產過程的浪費。以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理念,正是這樣做的。所以,今天的流水線生產,幾乎全都應用在視覺化的生產流程中。
而創意行業,無法“視覺化”。你想一句文案,做一張海報,整個思考過程,全部在人的大腦裡,你沒法鑽進他的大腦中,去檢查整個過程。最終他返回給你的,只是一句文案、一張海報。
換句話說,只有等結果出來了,你才能知道創意能不能用。不能用,又要從頭再來。因此,你難以對生產動作做精確的最佳化改進。
所以,視覺化,而非標準化,才是流水線生產創意的過程中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那該怎麼辦?怎麼在無法視覺化的創意行業,建立生產流水線?華楠老師說,這個過程,有“3步走”。
1、事無鉅細的記錄
2、如實記錄
3、寫出決策依據
首先是事無鉅細的記錄。整個流程裡的每一步,都要如實的描述、記錄。究竟是怎麼做的,用了多長時間。
比如,在設計圖書腰封時,必須的一步是“撰寫購買理由”。讀客規定,購買理由,一定要從消費者真實的場景中來,一定要有“消費者原話”做支撐。
好,那這個過程,就不能直接上交一句“消費者原話”。絕對不行,創意再精妙都不行。
那怎麼辦?你必須如實的記錄,究竟是如何找到這句話的?
是搜了小紅書、豆瓣、還是得到?或者是全都搜了?搜的過程用了哪些關鍵詞?有沒有對金句做裁剪與提煉?是花了3分鐘、10分鐘、還是半小時?全部都要記錄下來。
華楠老師說,在讀客內部踐行這個過程時,他甚至用了一個有些“粗俗”的比方:除了上廁所時,擦屁股是用左手還是右手不用記錄,其它的動作全部都要記錄。
其次是如實記錄,有的同事,可能覺得自己效率太低,或者中間走了一些彎路,犯了一些錯誤,希望隱瞞。這都不行,一定要如實記錄。每一項錯誤,都是後續改進的依據。
最後是寫出決策依據,假如你是組長,你看別人寫的購買理由,到底哪些會透過、哪些不會透過,必須要把判斷的依據寫下來。
有的組長可能會說,我真的寫不出依據,就是靠“感覺”,甚至是“直覺”,行不行?不行,這一步的最大敵人,就是“感覺”。
哪怕你真的是靠“感覺”,也要把靠什麼樣的感覺,最大程度用文字描述下來。
華楠老師說,這個搭建過程,顯然沒法讓所有員工都參與,也沒有必要讓所有員工都參與。
你需要挑選最適合、最有熱情的員工參與。其中最重要因素,是對“搭建創意流水線”這一事項的認同度。只有認同,有熱情,才能夠被引導,才敢於暴露問題,如實記錄。
完成整套記錄流程後,你需要接著對流程進行順序編號,規定平均用時。一套最粗糙的創意生產流水線,就這樣誕生了。
當然,華楠老師說,生產流水線的誕生,絕不意味著結束,而只是一個開始。
在整套“精益管理”的思維體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不斷改進迭代”。你需要發動全體夥伴,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斷迭代其中每一步細小的問題。
只有改進的流程,才是有生命力的流程。關於如何做迭代改進,我們之前專門寫過一篇文章。
當然,你要給所有參與改進迭代的員工以獎勵。華楠老師說,他們採用的方法非常簡單粗暴,就是直接發錢。
每一個被採用的改進,就發100塊錢。而且發的是財務專門從銀行取來的,連號的100元現金。他們希望用這種方式,不斷強調“流水線生產”的儀式感。
我問華楠老師,有沒有具體的例子,讓我們看看讀客創意生產流水線的樣子和成果?
華楠老師說,就以設計一本書的封面為例吧。
傳統出版社裡,封面好幾個月定不下來,是太常見的情況。但在讀客,確定一本書的封面,只需要一個小時。
為什麼可以這麼快?首先是讀客在封面製作的每個動作,都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板。比如書名必須在封面的上三分之一、書名下面必須緊接一句購買理由、腰封必須提供購買證據。
編輯完全不需要從零開始,自由發揮。而只需要按部就班、按圖索驥。


其次,讀客已經將這整個過程,反覆拆解、演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1小時流程:
第一,根據標杆書確定品類用時2分鐘; 第二,根據消費者原話,用母體五要素進行母體描述,確定超級詞根,用時15分鐘; 第三,產出超級片語和購買理由,用時10分鐘; 第四,確定書名用時6分鐘; 第五,尋找傳統符號用時5分鐘; 第六,找符號改造參考,用時8分鐘; 第七,改造傳統符號使之成為超級符號,用時7分鐘; 第八,寫腰封文案用時5分鐘; 第九,也就是最後,車間主任總結並展示會議成果物,並做最終確認,用時2分鐘。
你看,全部加起來,正好1小時。1分鐘不多、1分鐘不少。
在讀客內部,為這個過程,專門設計了“1小時創意生產車間”,車間牆面上貼著1小時的完整流程,電腦上會播放倒計時影片,時間一到,必須進入下一流程,否則就像汽車工廠裡“流水線停產”一樣,屬於生產事故。

讀客的“1小時創意生產車間”
成果呢?舉個例子,比如讀客重新制作的,莫言的這本《生死疲勞》,銷量已經突破百萬冊。

華楠老師說,對於莫言這樣獲得過諾獎的文豪級作者而言,很多讀者的直觀印象,一定是“一定很深奧、很難讀”。
因此,讀客在購買理由、購買證據等版塊,設計了“不看不知道,莫言真幽默”,“莫言:諾獎的評委主要是因為讀完了《生死疲勞》,才把這個獎給了我”這樣可以啟用母體的句子。
而這些版塊,在讀客的流水線和模板中,早已有了細緻的規定與方法論。編輯並不需要“靈光乍現”,只需要跟著流程一步一步去走。這本書的封面,就是典型的透過創意生產流水線的方式,一步一步產生的。
華楠老師說,對於創意生產流水線的應用,他有一套“16字原則”: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嚴絲合縫、滴水不漏。
他從不要求員工產生好創意,而只要求他們按照流程產生符合標準的創意。
只知道逼迫員工“精益求精”,卻從不反思自己的標準與流程有沒有問題。這樣的老闆,是創意工作者“被逼瘋”的根源。
可是,這一定會引發一個質疑:這麼“死板”的規定,是不是在抹殺創造力?



是不是在抹殺創造力?
華楠老師說,在推行創意生產流水線的這些年裡,他無數次的被問到過同一個問題:這究竟是不是在把員工當成螺絲釘,抹殺員工的創造力?
如今,他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且肯定的回答:絕對不是。
他說,流水線生產,不僅不是在抹殺創造力,恰恰是在保護並激發創造力。
因為這種思路的本質,正是為了不要在無畏的地方,反覆浪費精力。不要“重複發明輪子”。
此話怎講?
想想看,創意生產的過程中,究竟什麼地方最浪費精力,最為內耗?
是不是那些沒有標準、全靠個人喜惡,要和老闆琢磨不定的喜好反覆拉鋸的過程?
流水線,正是為了把這些應該達成基礎共識的部分,確定下來。即便是老闆本人,也要被裝進流程的“籠子”。
打個比方,在生產汽車的過程中,有沒有必要說“這個汽車的輪子居然是圓的,太沒有創意了,我要改成一個三角形的?”。答案是沒有必要。
因為,圓形的輪子,以及被無數常識和邏輯證明,就是最好的輪子。如果要創新,你可以創新輪胎上的花紋,讓它更加防滑、更有抓地力,但“圓形的輪子”這件事,不應該再浪費反覆拉鋸的時間。
華楠老師說,在讀客內部,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編輯按照流水線,嚴絲合縫的生產出了標準創意。送到華楠老師這裡做最終判斷時,他也有了那種老闆的“壞毛病”,覺得這個樣式“不舒服,差了點什麼”。
這時,讀客的編輯就會拿著流程檔案說,老大,我們整個過程是完全按照流程來的,所有地方都是符合方法的,你看,一二三四,我說給你聽。
這麼一說,華楠老師自己也沒辦法了,既然符合方法,那就應該透過。
華楠老師說,這一步非常重要:老闆本人,是否發自內心的尊重流程與方法。一旦這個頭從老闆一開,下面一定有樣學樣。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流程之堤、毀於老闆的直覺。
既然這樣,那員工的創造力體現在何處?如果老闆本人希望對結果進行干涉,又該怎麼辦?
答案:請把你的創造力,放在流水線改進上。
還以圖書的封面設計為例,華楠老師說,目前在讀客內部,有10個可用的封面模板。所有的新書封面,都必須是這10個模板之一,不允許標準之外的“天馬行空”。
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因為這些模板,是已經得到了市場反覆驗證的優秀模板。
那如果一位設計師說,我就是才華橫溢,不想被模板限制住我的創意,該怎麼辦?
答案是你可以在“模板”上創新。一旦你的模板透過流程委員會的稽核,那就會成為讀客的第11個圖書封面模板,並且會得到直接的獎勵。
你的才華,不僅影響到你自己,更能幫助全公司的人創造價值。

對於老闆,也是這樣。如果你覺得哪裡不對,請參與流水線改進的過程。而不是對按照流水線生產出的結果指手畫腳。
只有包括老闆在內的所有人,都發自內心的共同尊重這套確定下來的流程。創意工作者們的工作現狀,才能被真正改善。



華楠老師的分享,讓我大開眼界。
我有一個特別奇妙的發現:
僵化、固化、死記硬背、生搬硬套,這些詞語,在常規語境,分明是個貶義詞。但在華楠老師看來,卻成了褒義詞。
靈光乍現、熟能生巧,這些詞語,在常規語境裡,分明是個褒義詞,但在華楠老師看來,卻成了貶義詞。
我問華楠老師,你怎麼確保這種流程生產出的封面,是最好的封面?
他說,答案是沒法確保,因為沒有人能保證生產出最好的封面。他只能保證,用這種方式生產出的,是正確的封面、方法論被市場驗證過的封面、符合讀者購買邏輯的封面。
好的流程不能保證成功,但可以系統性提高成功的機率。
在採訪的最後,華楠老師對我說,他是一個不喜歡追逐最前沿變化的人。他看重的,是方法,是邏輯,是守住萬千變化中一定不變的那一部分。
就像亞馬遜CEO貝佐斯說的那樣:我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未來十年,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但很少有人問我:“未來十年,什麼是不變的?”。
華楠老師的最後一句話,讓我印象無比深刻:
世界變化那麼快,但是,我能不能活在世界不變的部分?
說的真好。
感謝華楠老師的分享。
也祝你,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不變”。
P.S.
我們的“劉潤進化者”欄目,每週都會找各行業優秀企業家進行對談。聊聊他們創業路上的經歷和心得。
下一期劉潤進化者訪談,安排在7月19日晚19:30,感興趣記得預約關注哦~
*文章為華楠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觀點 / 華楠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311篇原創文章

品牌推廣 |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