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上的美國TikTok難民潮,真讓我開眼了

01
1945年4月,二戰進入尾聲,納粹德國戰敗在即,蘇聯軍隊長驅挺進柏林。
當時的柏林近乎廢墟,蘇軍與德軍在城區展開了巷戰。
一次戰鬥間隙,廢墟中突然傳來孩子的哭聲。
那是一個絕望的德國兒童,兩邊是隨時對射的槍林彈雨,孩子性命危急。
此時,不可思議的一幕發聲了。
一名蘇軍士兵挺身而出,衝進了廢墟,他想救出那個孩子。
戰友們都懵了,他們為同伴的舉動震驚,更為同伴的生命擔憂。
沒人料到,對面的德軍竟然沒有舉槍射擊。
就這樣在無數槍管的注視之下,蘇軍士兵衝進廢墟,抱起孩子,再轉移到附近的掩體之內。
剛剛還槍炮隆隆的街道,那一刻,萬籟俱寂。
一位蘇軍的隨軍記者,用相機記錄下了這個感人瞬間。
第二天,柏林上空飄落下漫天傳單。
傳單上印著的,正是蘇聯士兵奧沙羅夫解救德國兒童的照片,照片一旁還有一行文字:
“柏林,請停止槍聲!”
02
傳單落下,本就是強弩之末的德軍人心潰散。
不少士兵放下武器,走出了戰壕。
奧沙羅夫順理成章成為戰爭英雄。
此戰後,媒體蜂擁而至,記者問:
“為什麼在戰場上,你敢於在槍林彈雨中站出來救人?”
奧沙羅夫回答:
“愛,會讓槍聲停止。”
隨後,他向記者講述了一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1941年10月,德軍向莫斯科發動進攻,同樣是慘無人道的巷戰中,忽然傳來一陣狗叫聲。
德軍循聲追去,看到一隻小狗趴在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身旁,輕輕舔著他的臉。
少年受了傷,躺在地上動彈不得。
小狗轉過身,對著德軍士兵嘶啞狂吠。
少年也看到了逼近的德軍,他用手指著小狗,然後對士兵不斷搖手,哀求他們不要殺死自己的小狗。
與此同時,小狗也在不停地舔舔受傷的少年,一邊還向德軍搖著尾巴。
這一幕,打動了德軍士兵。
他們明白,這個少年和他的小狗,都在祈求自己,不要殺害對方。
片刻沉默之後,這對德軍士兵一聲不吭地繞過了少年和他的小狗,繼續向前推進。
而那個倖存下來的少年,正是4年後冒死救下德國小孩的奧沙羅夫。
03
我當然不會平白無故講這個幾十年前的老故事。
因為小紅書上的TikTok難民。
TikTok是海外版抖音,也叫洋抖,起因正是美國針對TikTok的禁令。
兩天後的1月19日,就是美國最高法院定下的最後期限了,如果不出意外,這一天之後,TikTok將在美國停用。
這下急壞了洋抖上的美國使用者們,他們紛紛湧進了另一款中國APP,小紅書。
現在不只是美國了,小紅書已經是歐洲、北美、大洋洲、非洲大多數國家下載榜第一名。
今天,你只要開啟小紅書,搜尋關鍵詞“tiktok Refugee”(TikTok難民),然後給那些老外們挨個點贊,之後你再開啟小紅書,基本推薦的就都是外國的帥哥美女們了。
反正我試了一下,下面就是我此刻的小紅書首頁。
老外們來小紅書能幹嘛呢?
首先當然是被中國網友玩梗了。
因為美國封禁TikTok的藉口,就是說中國公司會監測美國資料,盜取資訊,培養間諜嘛,所以這第一個梗,就是“Chinese spy”(中國間諜)了。
然後就是學中文了。
畢竟小紅書此前一直是中國人的陣地,軟體本身又沒帶翻譯功能。
接下來就是跨越語言障礙的網際網路專用交流工具:
表情包。
04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兩國爭鋒的大勢裹挾之下,遠在大洋兩岸的老百姓,可能是第一次在網際網路上,真正面對面交流起來。
這種交流,沒有意識形態的過濾,顯得格外真實而可貴。
甚至#中美網友對了一夜的賬#這個話題,都上了熱搜。
最後,迴歸正題,有一位美國使用者,在小紅書上發了一個影片。
下方,最高讚的評論說:
他們希望全世界最強大兩個國家的人民彼此仇視,但現在我發現,其實我們沒什麼區別。
這句話,也是我寫這篇稿子的初衷,也是文章開頭,那個二戰小故事所要表達的意思。
時代是上漲的江水,我們都是兩岸的移民。
大國爭鋒,老百姓裹挾其中,但很多敵對與仇恨,可能只是出於交流不暢的誤解。
希望這次小紅書上的TikTok難民潮,會成為冰冷對峙之下,暗含春潮的一場解凍。
源 |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作者  我是王耳朵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