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以為郵輪之旅就是“吃喝玩樂+發瘋”?其實稍有不慎,你可能直接收到“終身封殺令”,以後再也踏不上郵輪半步!
最近郵輪遊熱度飆升,很多華人朋友趁著春暖花開、假期將至,開始安排加勒比、百慕大等航線…

但在你興沖沖收拾行李前,不如先聽聽這些“真實翻車案例”,避免悲劇上演在自己身上。
根據thepointsguy總結報道,我們這一期將揭秘郵輪公司是怎麼“拉黑”乘客,還有華人朋友在紐約港出發,有哪些特別需要注意的雷區?
案例1:孩子亂跑毀了機器,全家連坐封殺!

2024年夏天,Linda帶著家人登上了豪華郵輪,但沒想到,第一晚她9歲的兒子偷偷跑出客艙玩耍,結果在船上的遊樂區搞壞了一臺遊戲機,還跟別的孩子打架,整個過程被監控拍了個正著!
雖然Linda第一時間道歉,承諾剩下的行程會寸步不離盯緊兒子,船上也沒再出事,但最後一天,他們收到了一封信:
🚫兒子被永久禁止登上旗下所有品牌的郵輪。
🚫未來全家出行,如果兒子在名單上,預定會被直接取消且不退款。
Linda百般求情,甚至請了律師,解釋說孩子因為ADHD(注意力缺陷)沒吃藥才失控,但郵輪方非常硬氣:“乘客在郵輪上製造破壞、影響其他人安全,必須嚴肅處理。”
⚠️教訓總結:
郵輪不是兒童遊樂場,孩子不能隨意亂跑。就算家長願意賠錢認錯,也不等於能洗白。在船上,家長對孩子行為負全責,孩子出事=家長連坐!
案例2:太愛跟船員套近乎?小心被判“過界”!

另一個翻車例子來自郵輪愛好者Joyce,短短兩年坐了12次郵輪,每次都跟船員熱情交流,還私下加了30多個船員的私人郵箱,發感謝信、送禮物……
結果她想再次預訂時,卻發現自己的賬戶被凍結了。一打電話才知道,自己因為“過度接觸船員、違反員工保護規定”,被永久封禁,還擴充套件到郵輪旗下所有品牌!
郵輪公司的官方解釋是:“乘客不得私下索取聯絡方式、不得約船員出入私人區域、不得與船員發展任何私人關係。”
⚠️教訓總結:
不要主動問船員要私人聯絡方式。不要頻繁發私信、送禮物、安排聚會。服務的界限必須分清,越界=直接拉黑。
案例3:在郵輪上打架?別說警告,直接封號!

Mary一家喜歡帶著六個孩子全家出遊,誰曾想18歲的兒子在酒吧護著21歲的姐姐,跟兩個醉酒男乘客起了衝突,演變成了推搡打鬥。
雖然Mary事後再三解釋、道歉,兒子也寫了檢討信並附上了老師推薦信,但郵輪方面堅持執行零容忍政策:涉及暴力衝突,一律終身封殺;影響他人安全,無論理由,絕不姑息。
最後,不僅未來無法再坐該品牌郵輪,就連已經預定好的家族郵輪旅行也泡湯了。
⚠️教訓總結:
船上衝突一律報警處理,自己出手只會害了自己,監控錄影無處不在,申辯空間極小。在郵輪上,“打回去”不是正義,是毀了自己的假期。
案例4:回家後搞信用卡“反悔”,直接黑名單伺候!

最後一個翻車大戶,是因為信用卡糾紛:Christie一家乘坐郵輪去阿拉斯加,因為房間佈局跟預期不符,船公司補償了3000美元的航行券。
Christie一邊收下了券,一邊回家後又在信用卡公司發起了3000美元退款爭議(claim dispute),理由是“服務不達標”。由於郵輪沒有及時回應,銀行直接判她勝訴,退款到賬。
結果郵輪公司將她一家永久列入黑名單,要重新解禁,必須先還回這筆錢並正式道歉。
⚠️教訓總結:
郵輪公司可以單方面封禁信用卡惡意爭議的乘客,禮貌投訴可以,偽裝爭議退款是“友好欺詐”(friendly fraud),一旦被拉黑,基本無可挽回。

住在紐約,想去坐郵輪最方便了,畢竟我們是海岸城市,和相鄰的新澤州一共有3個主要郵輪港口:
-
曼哈頓郵輪碼頭(Hudson River旁)
-
布魯克林郵輪碼頭(Red Hook)
-
新澤西貝永港Cape Liberty
如果你也準備坐郵輪,除了要小心不要踩中上述的“雷區”,導致被封殺,也得注意以下的郵輪基本禮儀,不然有可能會遭人白眼:
🚫 髒盤子不要拿去打菜。
🚫 不要徒手拿取自助餐食物。
🚫 不要自帶酒精飲料登船。
🚫 不要用同一個杯子續杯咖啡。
🚫 不要亂動自助餐餐具。
🚫 不要忘記參加出發前的安全演習(Muster Drill)。
🚫 不要丟垃圾進海里。
🚫 不要攜帶CBD糖果。
🚫 不要跟船員搞曖昧。
🚫 不要藏著生病不上報,疫情防控極嚴。
🚫 不要最後一分鐘上船(晚到直接拋棄你)。
🚫 不要隨便飛無人機。
🚫 不要霸佔甲板躺椅幾個小時不回來。
🚫 不要隨便買船上的藝術品(價格坑很大)。
特別提醒:一定要攜帶護照、健康證明、航行當天早到!

別看郵輪很嚴格,其實也是為了讓郵輪上的乘客有好的旅行過程,真正地好好享受假期。畢竟好幾千美元花出去,誰不想要個好的體驗呢?所以也不怪郵輪抓得緊,作為乘客只要提前準備好,就能避免誤會啦~
📌你聽過或者遇到過郵輪上的奇葩事嗎?有沒有什麼想吐槽的郵輪雷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