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211,盛產隱秘大佬

走出一支製造業軍團。
作者 I 吳瓊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一筆校友捐贈,意外讓這所合肥211爆紅。
事情始於近日合肥工業大學宣佈,該校傑出校友、陽光電源董事長曹仁賢個人透過陽光電源公益基金會向母校捐贈人民幣1億元,今年正是合工大80歲生日。
乍聽陌生,合工大卻是大佬輩出。曹仁賢,自1986年考入合肥工業大學,人生軌跡便開始變化。40年匆匆歲月,他在合工大當過老師,後來又創辦陽光電源,如今執掌一家千億市值上市公司,登頂合肥首富。
印象中,合工大在中國高校圈中並不起眼。正如外界談起合肥的大學,往往會首先想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但透過曹仁賢,我們看到了無論是新能源領域還是造車圈子,都遍佈合工大學子的身影。
汽車工業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獨佔其一。”這句話放在當下的中國工業時代,沉甸甸。
合肥首富,又給母校捐錢了
“39年前,我從家鄉揹著行囊走進嚮往已久的合肥工業大學,這裡是我夢開始的地方。”演講中聊起母校,曹仁賢至今記憶猶新。

故事要從1986年說起。那一年,18歲的曹仁賢考上合肥工業大學工業電氣自動化專業,此後便在合肥紮下根。在校期間,由於成績優異,他被學校推薦為免試研究生,畢業後選擇留校任教,從事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研究和教學。
隨著研究越發深入,曹仁賢認為應該把理論運用到實踐當中去,於是便萌生創業的想法。1997年,曹仁賢湊了5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在合肥市租下一間不足20平米的小房間,成立陽光電源,進軍光伏行業。
彼時,新能源產業在國內還處於新生階段,由於市場需求小、相關的基礎設施缺乏,公司創業初期的日子並不好過,不得不做一些傳統的電源業務來維持公司經營。直到2003年,陽光電源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光伏逆變器,並在上海成功併網發電,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
這更加堅定了曹仁賢全力投入光伏、風能等新能源產品的決心。到2009年,陽光電源已佔據國內新能源逆變器60%以上的市場份額,居全國第一。曹仁賢很快迎來了人生高光時刻——2011年,陽光電源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中國新能源電源行業第一股”,最新市值高達1256億元。
此外,曹仁賢還帶領公司向新能源電站、氫能等領域進軍,收穫了陽光新能源、陽光氫能兩大獨角獸企業。隨之而來的,則是曹仁賢一度蟬聯“安徽首富”。
功成不忘母校。這些年,合肥工業大學與陽光電源成立的聯合實驗室堅持圍繞新能源發電及併網關鍵技術開展持續性攻關,不僅在光伏逆變器、風電變流器等新能源發電核心裝備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產業化科研成果。一個細節是,在陽光電源研發團隊中,至今不少技術骨幹都來自合工大。
“母校不僅教會我專業的知識和技術,更賦予我開拓進取的信心和能力。這是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曹仁賢在捐贈儀式上回憶。自2012年開始,陽光電源便在合肥工業大學設立“陽光電源獎學金”,用於獎勵在校表現品學兼優的學生,十多年間從未間斷。
每逢母校生日,曹仁賢曾多次向母校捐贈。這一次,正逢合肥工業大學成立80週年,曹仁賢個人透過陽光電源公益基金會向母校捐贈1億元,一舉創下該校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個人捐贈
他聊起捐贈初衷,“希望我能貢獻一點點力量,為母校科研教育事業添磚加瓦,助力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本筆捐贈,將用於支援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助力合工大建設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
從黃世霖到尹同躍
這些大佬,都來自合工大
在外界印象中,合肥工業大學在國內高校圈一直是頗為低調的存在。
但你可能不知道,這裡已經走出諸多隱秘大佬。比如寧德時代的“技術靈魂”黃世霖。1989年,黃世霖本科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應用物理系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技術專業,畢業後回到家鄉寧德市當公務員。此後他與高中好友曾毓群一同創業締造寧德時代,打造一個萬億帝國。
2022年,黃世霖辭去公司副董事長、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委員和副總經理職務,退出寧德時代管理層。但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黃世霖仍為寧德時代第三大股東,個人財富近千億,算是合肥工業大學身家最高的校友。
有意思的是,黃世霖所處的能源產業與汽車行業休慼相關。而合肥工業大學,則有著汽車產業“黃埔軍校”之稱,系國內最早開設車輛工程專業的高校之一。“汽車工業三分天下,合肥工大獨佔其一”的口號並不誇張,這裡走出不少汽車界掌門人。
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一位安徽老鄉。1980年,尹同躍參加高考,並將合肥工業大學(當時為“安徽工學院”)的汽車專業填作第一志願,“當時汽車是高科技,很稀少,就報了汽車設計專業。”
畢業後,他先是進入一汽集團工作。直到1995年,蕪湖市政府籌建奇瑞汽車的前身——安徽汽車零部件工業公司,併力邀曾任一汽總裝車間主任的尹同躍回鄉造車。歷經二十多年風雨,奇瑞已發展成一家以汽車產業為核心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就在尹同躍創辦奇瑞不久,一個名叫方運舟的畢業生也加入奇瑞。他們師出同門,都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汽車系。後來,方運舟一路做到奇瑞新能源專案主持人。2014年,方運舟離開了奇瑞,北上攻讀清華博士後,師從歐陽明高。同年10月,方運舟聯合了億華通、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清華大學背景的機構和企業,以及前奇瑞老同事,共同在浙江桐鄉成立了合眾新能源,即哪吒汽車。
從合工大走出,他們帶領的車企逐漸在中國汽車產業佔據重要地位。只是時過境遷,他們也來到分岔路口——奇瑞汽車是國內最早突破百萬銷量的汽車自主品牌。與之相對應的,曾經風光無兩的哪吒汽車卻漸漸在造車新勢力中掉隊,見證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變遷。
這份名單很長,還有遠端新能源商用車集團首席科學家劉漢如、雅迪科技集團董事長董經貴、江淮汽車前董事長左延安、東風/一汽前董事長徐平、安凱汽車前董事長戴茂方……他們在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史上貢獻了不可磨滅的力量。
隨著汽車行業向新能源轉型,合工大學子又迅速聚集在產業鏈上下游。比如,林巨廣創辦巨一科技,聚焦智慧裝備和新能源汽車電驅動系統解決方案;張海瑩創辦的地上鐵,致力於新能源物流車數智化運營服務;胡繼紅則與丈夫聯手創辦了綠源電動車。此外,活躍在國防科技、電子資訊、高階醫療器械等領域的合工大校友更是不勝列舉。
這些在不同領域開疆拓土的掌門人,正是合工大實力最生動的註腳。
工業興國
一所隱秘211走到臺前
北帶淮河,南襟長江。今年正是合工大80歲生日。
1945年,正值抗日烽火後百廢待興之時,安徽省立蚌埠工業職業學校應運而生。後三徙其址,數易校名,歷經與安徽工學院、安徽水利電力學院合併重組,1958年更名為合肥工業大學,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為全國64所重點大學之一,又先後被評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
外界談起合肥高校,往往首先想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更早的合肥工業大學,常常顯得有些黯淡,就連校友們也常常開玩笑說是“三流211”。
殊不知,承載“工業興國”使命,在新中國工業建設史上,合肥工業大學一直都是不可忽視的存在,與湖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現併入吉林大學)、燕山大學,被並稱為“機械四小龍”。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合工大“工程基礎厚、工作作風實、創業能力強”的人才培養特色開始逐步形成。“除了理論功底要紮實,我們還特別強調實踐能力,從校辦工廠到南京、上海汽車製造廠,在企業生產一線鍛鍊,貫穿了我整個大學生活”,尹同躍曾回憶母校時光,“正是母校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為我們日後的成長打牢了基礎。”
這也成為合工大最為突出的底氣。一組資料顯示,如今學校有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培養了50餘萬名校友為國家發展尤其是工業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70%以上畢業生服務於高階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行業。
“厚基礎、重實踐”的育人傳統傳承至今,鼓勵著眾多合工大學子投身創業。而為了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合工大與地方共建合肥工業大學智慧製造技術研究院(合工大智慧院)、中試孵化平臺等,探索產學研合作模式,暢通“轉化”之路。
上述合工大智慧院,構建了“平臺支撐—科技支撐—人才支撐—金融支撐—市場支撐”的科技企業培育體系,竭力解決企業生產過程中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還透過舉行創新創業大賽,為科創團隊爭取早期融資機會。成立至今,已支援合肥工業大學校內團隊及合工大智慧院共建單位等科研團隊累計130餘項專案開展技術研發、成果培育及轉化,累計培育高科技企業190家。
“1978年我考入合肥工業大學時,老師講的最多的就是工業興國的神聖使命。”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思緒曾回憶。如今,中國製造業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增加值佔GDP比重高,但製造業工程師佔從業人員比重卻較低。以工科見長,合工大學子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
這是我國產業變遷的一縷縮影。那些曾被掩埋的理工高校和學子,正成為中國科技戰場的生力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