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能留住每年這麼多大學生麼

今年一二線搶人才的路子到底能有多野
之前已經不止一次跟各位探討過
但最近,蘇州承包8節高鐵直接去武漢上門搶人的新聞,又重新整理了我的認知
@蘇州高新區釋出
而且這次瞄準的不是一般人,8節車廂裡的碩博比例,佔了八成以上
搶得這麼明目張膽,還都是高階人才,旁觀視角看我都替武漢覺得委屈了
為什麼蘇州會直接上門去武漢搶人呢?
我仔細瞭解了下,發現原來不只蘇州,武漢大學生被搶在城市圈裡已經屢見不鮮
因為武漢大學生真的太多了,加上質量,在應屆畢業生群體中一直很搶手
那麼,武漢的人才基礎究竟有多強大?
幾個數字可以跟各位分享
第一個是武漢存量大學生早就到了百萬級
去年共168.29萬人,排名全國第一
資料來源:大學生集合
第二個是武漢的在校研究生數量,2022年為19.76萬,僅次於北京上海
更牛的是擁有7所雙一流大學,都是核心專業領域的代表院校
只是這麼牛的高教資源基礎,這些年,卻始終沒能讓武漢留住人才
等於給他人做了嫁衣
那麼這些大學生都去了哪座城市?又是怎麼被人搶走的?
從具體資料來看,結果還挺耐人尋味的
01
我們先來看下,武漢大學生畢業後都去了哪裡
其實沒有太多意外
目前城市版圖下,大部分畢業生還是首選經濟活躍的東部地區
武漢學子當然也不例外
給各位看一組資料:
@華科就業
這是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對2020屆畢業生的流向統計
東部地區佔比達到了48.49%,接近一半

而且不只這一個學校


每年櫻花最美的武漢大學依然如此
根據@武大校園 的公開資料,有一個數字高到有些誇張
也就是2020屆武大畢業生就業區域分佈中
就業於長江經濟帶、大灣區、京津冀的畢業生佔比
超過了87%
東部沿海經濟帶幾乎是斷層領先了

@武大校園
很明顯,以一線城市為主的東部沿海區域,吸走了武漢高校的大部分畢業生
怪不得很多人評價武漢大學生是“孔雀東南飛”
這麼一看,確實很形象
不過還有一點著實讓我沒想到
除了經濟強區外,這些年武漢畢業生竟然集中流向了一個省份:廣東
比如武漢理工大學,我查了下這所211工科院校
三大行業的辦學規模在全國都是很有名的,包括建材建工、交通、汽車等
而2021屆的畢業生就業地域統計中

@百年高報升學規劃
除了留在湖北的,廣東的數值在所有城市中非常顯眼
無論本科生還是研究生,選擇在廣東就業的畢業生體量,都比其他城市佔比高了三四倍左右
如果只是這一個學校那也不能說明什麼
我又找了7所雙一流的畢業生流向統計,結果都大差不差
最突出的是前面提到的華中科技大學

流向廣東的畢業生數量,甚至超過了湖北


以本科生為例,連續3年的資料都是這樣的
資料來源:華中科技大學歷年本科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
大部分畢業生都選擇了去廣東就業
說起來,廣東也算人才窪地了,僅有4所211高校
這座城市的人才池,本身就有一部分是靠別的城市輸送的
而武漢7所雙一流院校的實力,在廣深地區的大企競爭中非常有優勢
是這些強經濟省市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蓄水池”
需求和供應就這麼匹配上了
而且武漢大學生選擇更多的,都是這些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

去年武漢雙一流大學的秋招統計中,有一個行業格外突出


依賴數字經濟全面擴充套件的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行業
7所院校中,除了華農畢業生,基本流向教育和農林牧漁業以外
其他大部分武漢畢業生都會優先選擇這一行業
而這個行業又是典型的高附加值行業,主要分佈在東部沿海的資本集中區
雖然武漢也是華中大區的經濟中心,但和東部比起來,還是有點距離
所以總體來說,目前的武漢留不住更多大學生,其實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
02
那麼,武漢的人才到底是怎麼被搶走的
背後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個維度對於武漢來說有點心情複雜
因為它既是優點,也是弱點
就是武漢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
九省通衢,這四個字一直是武漢的別稱
我查了下《武漢市綜合交通運輸發展“十四五”規劃》的官方檔案
在目前水陸空交通網的基礎上,交通樞紐的地位還在加強
比如其中的高鐵
就規劃了對外12個方向的超米字型高鐵網
再加上武漢是江川湖泊交匯之地,天然具備五湖四海的溝通能力
所以和任何地方的距離都不會太遠
因此也承接了周圍省份城市的大量生源外溢
典型如北邊的鄰居河南
全省只有一所211大學,且錄取率較低,大量的考生只能選擇其他普通高校,或去省外讀書
而河南南部的學生到武漢上學,其實比到省會鄭州的距離還要更近一些
因此,很多周邊省份的考生也會選擇到武漢去
但前面說了,交通便利其實是把雙刃劍
人才來得容易,當然走得容易
到2016年,武漢人才淨流入率的數字還是負數,為-0.4%
雖然2017年落戶政策放寬後,5年內,武漢共留住了191萬大學生
大學生留漢比例也明顯上升
資料來源:長江日報
一算總賬,作用似乎仍然有限
擁有頂尖高教資源的武漢,10年間只增加了254萬人口
甚至低於僅有一所211大學的鄭州
這一點,也和前面提到的地理因素分不開
獨特的核心區位,讓武漢為外部需求的人才輸送提供了更多便利
為了直觀一些,我做了一張地圖
各位可以看到,武漢四周遍佈產業經濟強區
如果沿著這些經濟圈畫一個菱形,那麼武漢剛好就在最中心
這些經濟活躍區對於人才需求的體量十分龐大
尤其長三角、粵港澳,虹吸能力基本是全國式的
而武漢作為幾何中心,加上高質且高量的人才儲備
毫無疑問就成了每年就業季被格外關注的那個城市
所以來自各大經濟圈的頭部企業

們,也會直接到武漢的高校挖人


比如華為與華中科技大學,就達成了常年深度合作
在華科官網上搜索華為關鍵詞,相關資料高達540條
@華中科技大學官網
實際上,這對CP也一直關係匪淺
華為剛起家時,核心技術的專家就大多來自華科
董事會17名成員中,就有4名來自華中科技大學
這些年,華科向華為輸送畢業生已經成了常態,甚至被稱為華為的孃家人”
騰訊科技2020年的報道顯示,華為在職的華科畢業生已經到了5700人左右
每年還保持著300人左右的招聘量
除了這對,還有武漢大學和騰訊、武漢科技大學和阿里雲等等

每年的戰略合作都持續不斷
整體來看,武漢和各大強省市的校企之間,幾乎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供應閉環
03
所以,武漢為什麼留不住大學生

本質上,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產業


只有產業足夠完善足夠強,才能留住更多人才
而目前,武漢的產業結構還在依賴重工業
經濟支撐依然以製造業為主,包括支柱型的汽車產業,以及鋼鐵、化工、電子等等
總體上迎合新經濟環境的崗位較少,無法提供更多網際網路、金融等適配崗位
單這一點,就無法滿足新一代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了

而這些重工業的背後,基本是以

國企

主導的


到目前為止,武漢最頭部的企業還是東風汽車、武鋼、武漢菸草等傳統國企
武漢東風汽車廠@小紅書 陳曉晨
和民營打天下的廣深相比,就業機會較少,很難讓年輕人留下來
第二個原因就是武漢很多高校開設的新興專業越來越多,但本地承接能力有限
比如華中科技大學就緊跟產業趨勢
這幾年在王牌專業的基礎上,又陸續開設了機器人工程、智慧建造、大資料、人工智慧等一批專業

讓畢業生更符合社會需求


只是目前武漢的新興產業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仍是東湖高新區一家獨大
其中,過去十年領跑的光谷也只有一個,接納不了太多人才
我查了下資料,發現擁有千億產業叢集的光谷

過去十年間的在企從業人員基數,僅從36萬增加到了61.6萬,不足2倍
但武漢的存量大學生卻在逐年上漲
各位還記得開頭的那個數字嗎?168.29萬
這就意味著仍有近百萬的畢業生不在承接範圍內
而光谷最需要的其實是專家人才
比如已經實施了13年的“3551光穀人才計劃”
只是根據湖北日報的公開資料,這13年間累計引進的“3551”專家還不到3000名
@南山光谷自貿港
對普通大學生來說,更是遙不可及
所以,那些無法被承接的畢業生只能走出去
04
不過,我也注意到人才焦慮的武漢,這些年一直在努力改變
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傳統的校企合作外
武漢高校還會主動為大廠們,精準培養對口人才
什麼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高校和企業直接開設校企共建班
基本上,學校已經提前為大學生預留了未來的對口崗位
畢業後不用自己去外面找工作,直接走流程入職
這種方式,正在幫助武漢留住更多高校人才
以一所二本院校武昌首義學院為例,就開闢了這麼一條路子

@武昌首義學院
學校和華為、騰訊、中軟國際、北京華晟經世、華中數控等多個龍頭企業一起設立專業班級
而且會把企業急需課程納入必修課,甚至精確到了個別專案
校內有一半課程都設在實驗室、工業現場
這些學生基本一畢業就能上崗,教室和工位無縫銜接
放在招聘活動中,這個優勢無疑是很炸裂的

所以這所學校每年畢業生的就業成績都很不錯


比如機電與自動化學院18屆的一批學生,就被中鐵武漢局“團籤”
城市建設學院智慧建造專訓班的學生,最終成功簽約湖北工建
包括雙一流學校也加入了這種辦學模式
今年武漢理工大學也與中鐵重工共建了一個人才培養基地
9月剛舉辦了基地揭牌儀式和實習生見面會
類似這樣的雙向奔赴,如今也正在幫助更多畢業生選擇留在武漢
所以過去5年留住的191萬大學生,並不僅僅是落戶政策的原因
根本上,武漢還是做對了一件事,就是

幫一部分畢業生解決了“就業”這個核心痛點


05
寫到最後,我的腦海中突然出現一句老掉牙的話
留住人才就是留住未來
從城市格局看,產業多且富裕的地方,對多數高質量人才,才是那個最核心的吸引力
所以一線和東部沿海至今依然虹吸著全國大部分城市的人才資源
而作為新一線,目前武漢的產業規劃已然發生了巨大變化
目前武漢提出了“965”產業叢集的發展思路
簡單概括下,就是未來會形成“九大支柱產業、六大新興產業、五大未來產業”的產業格局
@江城規劃記錄
這幾年武漢的第三產業增量已經在逐年增加
也許有一天,母校的櫻花再開時,越來越多的留漢大學生隨時都能回去看看
但說實話,要打贏東部經濟圈,這個過程無疑是很漫長的
在此之前,孔雀東南飛的現象,可能還會持續很久
以上正文,來自餘奔雷
掃碼關注盧俊踩盤日記
大千世界,與你同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