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灣區,尋找一體化建設背後的“金融密碼”

文/陶小草
編輯/張成
“朝飲廣式早茶,午賞湛江海景。”
隨著廣湛高鐵完工進入倒計時,每一個身處大灣區的人,都期待著這條民生動脈將帶來的改變。
據悉,廣湛高鐵連線著廣州、佛山、肇慶、雲浮、陽江、茂名、湛江7座城市。從廣州中心城區到湛江中心城區,只需90分鐘。
去年年末,廣湛高鐵佛山特大橋跨東平水道斜拉橋順利合龍,大橋主體工程正式完工。轉眼到了新春二月,隨著最後一車混凝土注入岩層,廣湛高鐵的50座隧道全部貫通。
另一邊,位於珠海橫琴島東岸的橫琴口岸,是2020年8月開通的第4代橫琴口岸,設計年旅客通關量8000萬人次。
和舊口岸最大的不同,是透過科技效率提升,現在每個人的平均過關時間只需20秒左右,光速的通關體驗,讓橫琴和澳門兩地無縫銜接。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熱土上,跨江橋樑飛架、高速鐵路疾馳、跨境口岸人流如織,一場以互聯互通為核心的區域一體化浪潮正撲面而來。
在這股浪潮中,金融力量如同一根隱形的紐帶,串聯起物理空間與產業鏈條的雙重融合。
廣湛高鐵,灣區金融“新徵程”
在機械的轟鳴聲中、在數萬建設者的日夜兼程中,廣湛高鐵自2020年7月全線動工,計劃於今年底正式開通。
全長401公里,設計行車時速350公里,這條串聯著廣州、佛山、陽江等7座城市的黃金通道,將粵西地區至廣深核心區的通勤時間從3小時壓縮至1.5小時,重塑時空距離。
這不單是物理連線,還是一場關於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敘事。
在打通粵西和廣深核心區“任督二脈”的同時,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各種資源也隨之快速流動起來。未來,廣湛高鐵還將與湛海高鐵聯通,使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港緊密相連。
書寫著灣區融合新座標,廣湛高鐵這一超級工程的推進並非易事。作為近年來廣東省自主投資建設的技術最複雜、路線最長、投資最大的鐵路專案,其大規模、長週期、高投入的特徵,決定了金融支援的必要性。
作為服務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從1954年撥付第一筆建設資金,建設銀行70年來在基建領域不斷積累、沉澱。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藍圖徐徐展開,深蘊鋼筋水泥,建行又悄然為大灣區的互聯互通不斷注入澎湃動能。
總投資998億元的廣湛高鐵,建設銀行成為專案的牽頭行和主辦行。在召集11家銀行組成銀團後,解決了專案499億元的貸款。
即便如此,每個超級工程的背後都需構築起金融堤壩,以預防不可知的風浪。
對此,中國建設銀行廣州分行公司業務部副總經理程瑤頗有感觸。她直言,在貸前階段,建行會對每一個專案進行充分市場調研;貸中階段,要求每一個基礎設施專案都在建行開立專戶,確保專案專款專用。貸後管理方面,建行也會定期對借款人以及整個專案的經營運營情況進行及時走訪。
廣湛高鐵預計於今年底通車,建行的服務半徑則正在向未來延伸。
中國建設銀行廣州鐵路支行客戶經理李曼婷表示,通車之後,建行依然會跟蹤專案的運營狀況。
“我們提供的是長達25年期的長期貸款,未來將更多關注專案運營階段,例如專案的客流情況、票價水平。廣湛高鐵的運營收入是未來貸款還款的一個核心來源。傳統意義上來說,等到貸款都結清了,我們的工作才算是完結。”她說。
廣湛高鐵呼嘯而過的鋼軌,實則是建設銀行用金融撬動灣區發展的一個縮影。不僅是傳統信貸支援,也是以戰略性投入重構灣區經濟生態,“輸血”灣區經濟。
橫琴口岸,跨境金融的“破壁”實驗
有人說,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粵港澳大灣區徹底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慣。
在廣東各地市快速聯通的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體化程序也在大大加速。透過交通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實現三向奔赴。
曾經從珠海到澳門排隊過海關的場景,被很多人拍照發送朋友圈。人山人海,放眼望去看不到邊際,時間至少3小時起步。2020年8月開通、設計年旅客通關量達8000萬人次的新珠海橫琴口岸,極大解決了大灣區人的困擾。
作為橫琴與澳門互聯互通的標誌性專案,珠海橫琴口岸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旅客在過關時只需要提供一次證件供查驗,珠澳雙方的查驗單位即能在後臺實施資料共享,如無異常可直接通關放行。旅客完成出入境手續,全程最快僅需30秒。
不過先進智慧化的背後,挑戰也如影隨形。
由於是第一個由企業投資自建的口岸專案,總投資金額達260億,資金的保障和週轉都頗具挑戰性。加之此前為了迎接澳門迴歸20週年,口岸公共設施的建設進度遠快於商業配套設施的推進進度,這也在無形中放大了專案資金壓力。
此情此景下,金融機構和金融服務的扶持,尤為重要,或能為專案帶來轉圜的機會。
據中國建設銀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分行行長楊顏豐回憶,橫琴口岸專案的複雜程度較高,建行協同5家金融機構共同組建了銀團180億,為橫琴口岸量身定做打造服務方案,快速完成了內部審批。為保障專案建設,在貸款的規模預留、審批效率和投放效率上,也給予了最大支援。疫情期間,建行還主動下調貸款利率,降低專案建設成本。
當下,橫琴口岸24小時閃爍的電子邊檢通道,將人才、資本和技術源源不斷輸送。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定位,也讓建行有了更多空間,去揮毫這塊大金融試驗田。
事實上,中國內地個人按揭貸款業務就是從建行開始的。2024年1月,建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分行與澳門新街坊達成按揭合作意向,成為第一批為這個專案提供跨境住房貸款服務的兩家銀行之一。
由於境外人士個人徵信資訊和犯罪資訊目前還沒辦法做到互聯共享。建行嘗試透過各種渠道去核實客戶在境外的工作、家庭情況,判斷其還款能力,以確保貸款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最終收到良好效果。
有著“跨境金融天然試驗田”之稱的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也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在這裡,建設銀行豎起一盞盞跨境金融的探照燈,在包括跨境置業、養老、理財、保險等方方面面,都進行著破壁嘗試。
深耕供應鏈金融,
打通產業鏈“毛細血管”
大灣區一體化的深層命題,不僅是物理空間的連線,更是產業鏈條的協同。透過重新配置生產要素,形成創新研發、高階製造的產業化生態。
在近日舉辦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新聞釋出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婁勤儉提到,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重大國家戰略,中央已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全力支援香港、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粵港澳居民“心聯通”不斷提升。
從頂層設計到實際行動,都離不開金融機構的長期投入與堅定決心。金融科技,在跨境金融業務中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
建設銀行,也在利用自身搭建的供應鏈金融平臺,幫助企業破解資金難題。
供應鏈金融從本質上看,是銀行以一家核心企業的付款能力等一系列考核標準為背書,為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提供資金服務,打通全供應鏈的資金保障。
深圳市一家全球少數能提供鋰電池數字化解決方案的上市公司——贏合科技,透過建行的網路供應鏈“e信通”產品,為企業上游幾百家大大小小的供應商企業提供資金服務,解決了交易中天然存在的資金矛盾點。
據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光明支行戰略客戶經營中心主任林吉鋒介紹,贏合科技的供應商在提供原材料後,希望越早收到現金越好。
“針對這種情況,贏合科技只需線上給供應商開一張e信通電子債權憑證,供應商簽收憑證後可在建行線上申請融資,即點即放款,一點對全國,不受時間、地域限制,隨時到上面去融資。”林吉鋒說。
供應鏈金融的另一大優勢,還在於藉助大資料去壓縮銀行稽核中小企業資質的成本。即基於核心企業去調研它的上下游產業鏈,獲得企業真實的資金、貿易背景,從而解決了新興初創企業“不易被看懂”的困擾。
此外,深圳建行聯合深圳市天使母基金推出“天使貸”產品,賦能初創科技企業。這也是深圳同業的首創專案。
中國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羅湖支行行長文俊雄直言,建行希望能賦能硬科技的早期企業,使專案在獲得天使母基金投資同時,也能獲得建行的授信支援。
從廣湛高鐵的鋼鐵巨龍到橫琴口岸的智慧閘機,從基建大動脈到產業鏈微迴圈,建設銀行將金融活水滴灌至灣區發展的每一寸肌理,既為超級工程注入全週期護航的動力,又透過供應鏈金融,編織中小微企業的“毛細血管網”,加速創新,打通堵點。

建行的一系列實踐揭示了大灣區一體化的深層邏輯:金融不僅是資金的供給者,更是資源整合者與生態構建者。
展望未來,有了金融科技的加持,一個“基礎設施互通、要素流動暢通、產業協作融通”的灣區新圖景正加速成型。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