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王憲舉火了。
起因是哈薩克國務顧問葉爾蘭·卡林到訪中國人民大學,做了演講,演講後還有一些提問互動。
這時,中國人民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憲舉作為第二位嘉賓進行提問。
他說去過哈薩克的阿斯塔納和阿拉木圖,那些地方漂亮大氣整潔,當地人也很幸福,那他想問這是如何做到的?

這提問聽著很正常吧。
然後他說自己在阿斯塔納大街上看見小孩扎堆,就想起哈薩克鼓勵生育,這麼說當地把政策落實得不錯。

這聯想從專業角度來說也很合理啊。
所以看到提問3/4內容時,我完全不懂網友為啥要罵他。
直到我瞥見最後一段。
他說:
“我們國家現在女同志是不願意結婚,不要小孩……勸她她不聽”
“就生孩子,一個一個地生”
“(你們的女大學生)她們怎麼能夠這麼相信你們的話,老老實實的,服服帖帖的就這麼生孩子”
“早生、多生”

感受到來自螢幕的暴擊了吧。
你也能看出,他眼裡的女性從大學起就要做好生育準備;而且,女性多生才是好的。
顯然他把女性當生育機器了。

王憲舉老師講完了話,不代表荒誕意味就結束了。
輪到卡林回答了,他說家裡孩子是多,但他覺得不能強迫婦女去生孩子。

考慮到哈薩克國情,這說法也等於否定了王老師物化女性的提法。
接著他具體回答了設立保障婦女權益的法律,建立新生兒基金賬戶,同時保障父母不濫用賬戶等等措施。

這也相當於打了王憲舉的臉,你不好好研究政策,怎麼偏偏要逼女大學生早生多生呢?
活動現場還出現了一張圖。
王老師身邊兩個男性在笑,遠處兩名外國女性則像是很困惑。

會不會有人想起2018年這組記者提問動圖呢?


這時候老胡站了出來說,王憲舉是王憲舉,他不是人大重陽教授,他不是主持人。

主持人王文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也是人大教授;而王憲舉是外聘的,甚至談不上是人大教授。
話雖如此,但胡錫進顯然沒看全文,導致他不知道王文也是一個人才。
因為他在卡林說完後補充道:
您家孩子比我家孩子多3倍,所以我應該佩服你;
我相信我們的大學生也是準備一畢業就結婚的。

照此,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認為他覺得女大學生理應早婚,多生是種榮耀呢?
最後,人大重陽公眾號為此次的報道取了一個標題:
“當這位高官說有6個孩子時,在場都會心大笑”

到這裡整個活動結束了。
但面對這件事你會笑嗎?如果你笑,又是哪一種笑?

不得不說專家們很急,所以急出了一些催婚催生的建議。
你看,
專家說,高校要發揮婚戀教育主陣地作用,設定婚戀課,進行課程考核。

專家說,懷孕會使女性更聰明。

專家說,孩子是長週期的耐用消費品,不生娃是不對的。

專家說,法定婚齡可以降到18歲。

專家說,生孩子要和資本掛鉤,不生孩子沒有保障房,社保、養老金都要不一樣。

專家說,應考慮允許“一妻多夫”。

專家說,年輕人如果暫時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先結婚生子。
認真去看,這裡有幾條是真的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的呢?
也許有的人從經濟理性角度去考量,覺得在社會福利完善或者家庭經濟實力允許情況下,多子多福是理性選擇,所以專家們好像說的沒啥大問題。
畢竟不這麼做,全靠自己扛,會增加破產風險。但從刮彩票角度而言,無論古今,多生多子都是一種代價昂貴的刮彩票方式。
現在又不是給孩子一口飯吃就行的年代了。
而且把低生育率說的像國民該做作業一樣,是在道德綁架普通人,他們又沒對不起誰。
尤其是沒有對不起專家。
反觀我們的專家,是非常幸運的。
因為在歐美這意味著不政治正確,從而斷送職業生涯了。


人類需要繁衍後代,而國家需要人口基數來促進消費、推動生產、保持社會活力,這也無可厚非。
但現在全球解決生育率的辦法並不多。
從人群上來說,黑人和穆斯林多生愛生。
比如哈薩克這麼能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總人口中穆斯林佔比據稱已達70%了。
從政策上而言,最基本的還是要在生育補貼上發力。
今年6月,韓國的尹錫悅宣佈韓國“進入人口緊急狀態”,然後向公眾呼籲要生孩子,說如果再不生孩子,韓國就要滅絕了。

2023年,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已經低至0.72,排全球最低。按照這個生育率,這一代韓國人就是最後的韓國人,後面不會有韓國人了。
對此韓國網友也有怨言:
在韓國無任何額外支出,不吃不喝148年能買一套房。公司裡有三個生育兒假的女同事,一位休完假被“自願“離職,一位無限延期復工日,一位現在在完全不同的部門做別的事情了。請賺的盆滿缽滿的LH員工們和議員們各生1000只好啦~


吐槽歸吐槽,這也不是最有趣的點。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大聲疾呼韓國人再不生就完蛋的尹錫悅,自己並沒有生孩子,反而養了四隻狗三隻貓。
不過,最新資料又說,韓國9月和第三季度新生兒數量同比均大幅增加,增幅重新整理10餘年來最高紀錄。

除了不少人因新冠疫情推遲結婚,而後再生育外,
最近幾年韓國倒確實在補貼上做了不少事,包括為孕婦提供交通補貼、產後護理補貼、體檢費補貼等。

這訊息能不能改變韓國現狀仍未可知。
在他們或多或少意識到卷的代價後,其他國家呢?

當然,我們也經常聽到人在網上說:
“我太窮了所以不生娃,如果我收入能高一些,那肯定願意生啊。你看那個馬斯克,不就生了好多後臺嗎?”
窮苦的人不敢生娃,富有的人大生特生。這個結論似乎沒啥毛病。
但如果拋開個例,去看全世界範圍的統計資料,會發現現實世界和上面這個結論大相徑庭。
現實世界裡,恰恰是:
窮國家比富國家愛生孩子。
農村裡的比城市裡的愛生孩子。
學歷低的比學歷高的愛生孩子。
沒啥錢的比有點小錢的愛生孩子。
這是世界生育率靠前的國家,和世界上最窮的國家高度重合。

這是美國根據國家GDP和生育率做的一條曲線,能看出來總體上:
GDP越高的國家,生育率就越低。

這是根據各國女性受教育年限以及生娃數量做的一張統計圖。能看出來:
女性上學時間越長的國家,生育率就越低。

這是美國的統計資料,顯示在美國國內:
收入越高的美國人,越不願意生育。


這是美國根據貧困線做的一張統計圖,顯示。
低於貧困線的人生育率顯著高於其他群體。

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多種原因。
比如窮國家衛生狀況更差,新生兒夭折機率高,所以必須多生保證出生率。比如一些宗教特別講究“多子多福”,一些地方甚至完全禁止墮胎。
但除開這些因素,其實更大的原因,在於普通人的選擇權。
也正因為這些規律,1974年聯合國世界人口大會上,印度代表說出了一個經典結論:
“發展是最好的避孕藥。”
畢竟人要是條件好了,可以選擇的寄託就多了,這時候生育反而會降低生活質量。
權衡一下,人就很容易對抗基因裡的生育衝動。除非你生娃的意願非常強烈,覺得一定要把基因延續下去。

或者你物質條件特別好,生娃也不咋會降低生活質量,否則都會符合這個規律。
反正你結不結婚,生不生娃,都有自己的自由,別人都無權指指點點。
所以如果專家真想對症施治,應該把合適的話說給合適的人聽。
要知道人不是牲口。
你非要把大學生當牲口的話,起碼不能只做那些沒有好處的思想工作吧。


(免責宣告:本文為經濟學教授據公開資料做出的客觀分析,不構成投資或者購買建議,請勿以此作為投資或者購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