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老C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不是不能打,但打之前要想好,準備好。
1、
過去二十年,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的時代。而今天,國際社會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無疑是中美關係。中美兩國,也是過去二十年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0-10年十年間,全球GDP增量中的30%由中美兩國貢獻,大概各佔15%。而2010-2020年,全球GDP增量的接近80%由中美兩國貢獻,中國佔46.9%,美國佔32.3%。全球化規則是美國製定和主導的,美國受益不足為奇。然而,中國也非常好的適應了這套規則。
美國天天說中國和俄國是修正主義者,其實,中國和俄羅斯完全不一樣。中國從來就沒打算改變這套美國製定的全球化的規則,中國認為,自己在這套美國製定主導的規則下仍然可以獲取最大利益,甚至在競爭中打敗美國。
中國自始至終希望和美國搞好關係,希望能在這套美國主導的規則下繼續獲取利益。為什麼中國之前一直認為“經貿是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裡去,壞也壞不到哪裡去。”就是因為穩定的中美關係,對兩個國家的好處都是在太大了。中美關係惡化,對兩國都會損失巨大。
中國太樂觀了。中國搞改革開放,一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太看重經濟了。但美國則不然,美國政界普遍認為地緣政治的重要性大於經濟。美國認為為了保證國家安全和政治利益,經濟上的犧牲是可以容忍的。然後,中美關係就進入自由落體階段了。
中美關係惡化,就是誰的責任更大?說100%是美國的責任也不客觀。最近幾年,中國維護自身利益的舉措比過去更加堅定,無疑引發了美國更大的疑慮和防備。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一方更希望維持良好的中美關係,和美國友好相處。而美國,把中國當成一個需要遏制的戰略競爭對手。
從2018年貿易戰開始,我就寫了幾篇文章,認為無論中國做什麼,中美關係都已經永遠不可能回到十幾年前的Chimerica那個時代,大家必須放棄幻想,準備打持久戰,做過苦日子的準備。
中美之間的根本矛盾是,美國維護其霸權地位,與中國人民追求發達國家美好生活之間的矛盾。中國人民要想達到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人均GDP怎麼著得達到美國的50%。那時,中國的GDP總量將達到美國的兩倍,這是美國無論如何都無法接受的。老大和老二之間的問題是最難辦的,中美之間的矛盾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中國不想把美國當敵人,但美國已經把中國當敵人了。未來的中美關係,永遠回不到以前了。中國會繼續不斷試圖修復中美關係,會不斷努力不和美國脫鉤。然而,剃頭挑子一頭熱是沒用的。中美關係能否好轉,要看美國的態度,而不是中國。
那些天天把中美關係惡化歸咎於中國的無腦之徒,你們自己好好想想,中國要做什麼事情才能讓美國放棄對中國的打壓?或者更具體點,華為要做什麼事情,才能讓美國解禁對華為的晶片禁運?
2019年,任正非接受《紐約時報》托馬斯·弗裡德曼的採訪中這樣講述:“美國不能抓住微末細節想置華為於死地,如果覺得我們有什麼問題,可以帶著誠意來討論,雙方做出一個合理的處理方案,我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的…..華為願意向美國企業轉讓5G所有的技術和工藝秘密,幫助美國建立起5G的產業。思科、亞馬遜、蘋果都可以透過許可的方式獲取華為全部的5G生產工藝以及軟體。美國公司可以基於許可,使用華為技術建設美國的5G網路。”
華為為了能繼續和美國合作,表示的誠意是很明顯的。但是,美國壓根兒就沒有回應,反而不斷加大制裁。
2020年,任正非無奈的說:“美國就一個大棒打下來,把我們打昏了,開始還以為我們合規系統出了什麼問題,在反思;結果第二棒、第三棒、第四棒……打下來,我們才明白美國的一些政治家希望我們死。求生的慾望使我們振奮起來,尋找自救的道路。”
美國對華為的態度,也是對中國的態度。中國願意盡最大努力和美國搞好關係,但至少美國的一些政治家就是希望中國死。
這時候,中國把美國看成朋友還是敵人,還有意義嗎?美國已經把中國當成敵人,而有些大V還在鼓吹,要求中國把美國當成朋友。這些人是蠢,還是壞呢?
2、
2018年12月,我寫的一篇文章,從美國曆史看美國是怎麼對付敵人的:
美國這個國家歷來的做法都很類似,面對敵人時,透過種種手段打壓,一步步逼近敵人的核心利益,然後吧敵人逼到不得不動手的局面,然後透過一次戰爭獲取最大的利益。
美國的一貫做法是自己不先動手,而是把敵人逼到不得不動手的地步,這樣就出師有名,看上去站在正義的一邊了。
在烏克蘭問題上,美國的思路也是類似的,透過北約東擴,對俄羅斯步步緊逼。很多美國的戰略家都指出,對俄羅斯這麼逼下去,戰爭會是一個大機率事件,但美國仍然一意孤行。最終,俄羅斯冒著巨大的風險,承受巨大的損失,扮演了千夫所指的侵略者的角色。
如果現在世界上沒有核武器,美國已經打贏了和俄羅斯的這場戰爭。
北約國家的軍事實力本來就遠遠強於俄羅斯,俄羅斯已經把半數軍力投入到烏克蘭,國內空虛。俄羅斯又是一個侵略者,沒有大國會一邊倒的站在俄羅斯一邊。如果沒有核武器,北約一定會出兵干預,甚至進攻俄羅斯本土。
俄羅斯能威懾住北約的,就是那1500枚現役的核彈頭。如果沒有這些核彈頭的威懾,北約早就出兵烏克蘭,直指莫斯科了。
普京和薩達姆侯賽因的區別就是,普京是真的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烏克蘭戰爭目前還沒分出勝負,但已經能給我們很多啟示。
軍事上,我們看到,俄羅斯威懾住了美國。美國確實不願意冒第三次世界大戰全面核戰爭的風險,去軍事介入烏克蘭。
但經濟上,美國對制裁並沒有什麼顧慮,對俄羅斯進行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制裁。
如果不是俄羅斯,是中國,結果又是如何?經濟上,我們比俄羅斯更強大,但同時也更依賴國際市場。軍事上,我們能威懾住美國嗎?
3、
回到中美關係,中國的國家安全,現在處於非常危險的關頭。美國已經把中國當成對手和敵人,中國卻缺乏可以威懾美國的軍事手段。
對美國來說,如果能一勞永逸的消除中國的威脅,美國是願意付出很大經濟代價的。
美國徹底消除中國對美國的威脅,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和中國打一場全面的常規戰爭。全面常規戰爭,美國的地理優勢太明顯了。在一場全面常規戰爭中,中國幾乎無法對美國本土造成任何威脅,而美國可以利用中國周邊的美軍基地,對中國發動全面進攻,摧毀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力量。
如果中美打一場全面的常規戰爭,美國大部分武器都能打到中國,中國大部分武器都打不到美國。中國的損失會遠遠大於美國。這個損失比,是美國完全願意承受的。
整個二戰期間,歐洲東亞都炸成一片廢墟,但美國本土上幾乎沒有落過一顆炸彈,工業幾乎沒有受到任何損失。
中國會用戰略武器裝上常規彈頭打美國本土嗎?肯定不會的。美國人沒能力分辨你的彈頭是常規彈頭還是核彈頭,發射戰略武器攻擊美國本土就意味著全面核戰爭。
而如果美國想打這場戰爭,可以非常輕易的找到藉口,並把中國定位成侵略者。美國的抓手就是臺灣。
如果美國在背後慫恿臺灣獨立,或者美國和臺灣簽署防禦協定,中國大陸就處於不得不對臺灣進行武力統一的尷尬局面。中國大陸的政府和人民,都不會接受臺灣獨立。
一旦開始武統,美國一方面可以在世界上把中國定位成侵略者,高舉保衛自由民主的大棋,對中國發動一場全面常規戰爭,以徹底消除中國的威脅。
臺灣離中國太近了,在臺灣,中美打一場限制戰區的有限戰爭,軍事上對美國非常不利,也無法摧毀中國的戰爭潛力。如果美國決心幹預臺灣,全面常規戰爭是軍事上更合理的的選項。
臺灣,是一把頂在中國胸膛上的匕首,握在美國人的手裡。美國隨時都可以刺下去。
臺獨,武統,隨後中美全面常規戰爭。這個結局對中國無疑是非常不利的。中國不能把國家安全寄託在美國政客愛好和平不願意承受戰爭損失上。要知道,透過一場預防性戰爭徹底消除中國的威脅這種觀點,在美國政治精英圈已經經過了反覆討論。
4、
怎麼破這個局,其實,俄羅斯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如果美國不進行軍事幹涉,中國大陸武力統一臺灣,只是一個要打多久的問題。大陸一方的勝利是毫無懸念的。
普京怎麼威懾住北約,讓北約不敢軍事幹涉?靠的就是威懾三原則。1)現役1500枚核彈頭的實力,2)使用實力的決心,3)把實力和決心都展現給了美國。
俄羅斯可沒有什麼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俄羅斯重要國家或軍事設施被攻擊,遭受常規武器侵略,都可以動用核武器反擊。而俄羅斯的核武器,足以給美國造成無法承受的巨大損失。
對中國來說,現在的當務之急,是必須威懾住美國,讓美國不敢和中國發動一場全面的戰爭,讓美國不敢玩弄臺灣問題,把臺灣做為對中國開戰的導火索。
能打到美國本土的核彈頭,是美國唯一能聽得懂的語言,是世界和平的保證。
現在中國的當務之急,就是準備1000枚能打到美國本土的核彈頭,然後調整核威懾策略。採用類似俄羅斯的威懾策略,如果你敢攻擊中國本土目標,中國就保留核反擊的權力。
我們第一要有戰略威懾的實力,第二要有使用實力的決心,第三要展現這種決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威懾住美國,讓這個喜好戰爭的國家不敢鋌而走險,發動對中國的全面戰爭。
在這個準備完成之前,不要上美國的當,貿然發動戰爭。我們不能抱有僥倖心理,不能認為武統臺灣美國不會干涉,或者認為美國只敢打一場有限戰爭。
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不是不能打,但打之前要想好,準備好。

關鍵詞
俄羅斯
戰爭
彈頭
烏克蘭
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