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中國愛樂樂團調音!訊飛AI耳機用700萬小時資料練就“職場讀心術”

2024年5月13日,北京郎園station,一場特殊的交響樂演出正在上演。中國愛樂樂團的演奏家們宛如技藝精湛的魔法樂師,奏響了經典名曲《一步之遙》和熱情澎湃的《匈牙利舞曲》,剛剛開場,就將現場氛圍推向了高潮。宛如技藝精湛的魔法樂師,奏響了經典名曲《一步之遙》和熱情澎湃的《匈牙利舞曲》,剛剛開場,就將現場氛圍推向了高潮。這場演出並非純粹的音樂會,而是未來智慧新品釋出會的序章——科技與音樂的交匯,正在重新定義人們聆聽世界的方式。
過去幾年,TWS耳機市場高速發展,技術持續演進,使用者對耳機的期待也在不斷提升。當行業逐漸陷入同質化競爭時,未來智慧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徑——迴歸耳機的本質,讓技術服務於體驗,而非相反。
此次釋出的兩款新品——訊飛AI會議耳機iFLYBUDS Pro3和iFLYBUDS Air2,最引人注目的並非引數表上的數字,而是它們與音樂藝術的深度結合。樂團副團長夏小湯帶領專業團隊參與了未來智慧耳機新品的調音工程,從古典樂的動態範圍到人聲的清晰度,每一個頻段的調整都基於真實樂器的表現。例如,iFLYBUDS Pro3在呈現絃樂群奏時,不會因藍牙傳輸而損失細節;而掛耳式的iFLYBUDS Air2則透過特殊的腔體設計,讓佩戴者在移動中也能感受到聲場的開闊感。這種調校不是簡單的“EQ預設”,而是讓技術服務於聽覺的本真。
科技與藝術的融合,往往能催生意想不到的創新。當胡鬱、楊瀾與夏小湯在對話中探討“AI如何改變音樂體驗”時,問題的答案或許就藏在細節裡:一副耳機,既能精準捕捉會議中的每一句話,也能還原交響樂中單簧管的獨奏段落——技術終將回歸本質,讓工具更懂人,而非讓人適應工具。

AI耳機,不止聽得清,更聽得懂

釋出會現場,未來智慧再次系統性地強調了“5+X”戰略中的“5”——即耳機作為硬體本體的五大基礎能力:外觀的工業設計、音質的還原度、續航的永續性、佩戴的舒適度,以及降噪的精準性。過去,AI功能往往是智慧耳機的最大賣點,但此次與愛樂樂團的合作傳遞了一個更本質的理念:一副優秀的耳機,首先應該是一款能讓人沉浸其中的音訊裝置。
一場兩小時的會議結束後,最令人疲憊的往往不是傾聽本身,而是從龐雜的對話中梳理出有效資訊的過程。訊飛AI會議耳機試圖改變的正是這一點——它不再只是傳遞聲音的管道,而是能同步解析內容的協作者。內建的viaim大腦被設計成“會議場景的專用智慧體”,其核心能力可概括為四個字:記、寫、懂、傳。
“記”並非簡單的錄音轉寫。在多人討論場景中,耳機能自動區分發言者,並識別技術術語與行業黑話,最終生成結構清晰的對話記錄。“寫”則更進一步——根據會議內容自動提取待辦事項,甚至將零散的發言整理成邏輯連貫的紀要草案。這種能力背後是經過垂直最佳化的語義理解模型,它能依據使用者職業特徵定製內容,也能在中英混雜的對話中保持翻譯準確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懂”與“傳”的協同。當viaim識別到關鍵決策點時,會主動標記可能存在的意見分歧;而跨平臺會議同步功能,則讓使用不同影片軟體(如Zoom與騰訊會議)的參會者,都能透過耳機獲得即時字幕和重點標註。這些設計直指辦公場景的真實痛點:資訊過載與協作低效。
未來智慧的差異化策略在此顯現:不做“萬能卻平庸”的通用AI,而是深耕會議場景的“高精度工具”。就像專業相機與手機攝像頭的區別,訊飛AI會議耳機不追求覆蓋所有語音互動場景,但在辦公領域,它的理解深度與響應速度已接近人類助理水平。這種垂直化路徑,或許正是AI硬體突破同質化的關鍵——技術不需要無所不能,但必須在特定場景中足夠可靠。

viaim大腦的“一腦多終端”野心

viaim大腦的技術架構建立在自研框架之上,透過四大核心模組的有機整合,實現了對商務辦公場景的深度賦能。其設計理念並非簡單堆砌現有AI技術,而是以人體機能隱喻重構了一套完整的智慧系統。
在感知層,viaim大腦透過專有硬體與演算法的協同,構建了類人的"感官系統"。高精度感測器陣列與邊緣計算單元實現了多模態訊號的即時採集,配合噪聲抑制、HDR成像等技術確保原始資料質量。這種軟硬結合的設計使其能同時解析郵件、文件、語音會議等異構資訊,並透過特徵提取引擎完成資料的結構化處理,為後續決策提供高信噪比的輸入。
智慧推理模組則如同"大腦"中樞,採用動態知識圖譜與上下文感知NLU引擎解析使用者深層意圖。其創新性體現在三方面:基於強化學習的任務規劃器可自主拆解複雜工作流;分散式編排引擎透過API閘道器實現跨平臺服務排程;記憶機制則融合短期會話狀態與長期使用者畫像,使決策兼具即時性與個性化。這種架構使得viaim大腦不僅能響應指令,更能預見需求並主動提案。
即時互動能力被具象化為"血管網路",透過自研的分散式訊息匯流排實現毫秒級資料路由。該系統採用統一序列化協議封裝文字、音影片等異構資料,配合流式處理引擎完成即時格式轉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其時間戳同步機制,可精確對齊會議場景下的語音、字幕等多模態流,這種對辦公時序特性的專門最佳化,顯著提升了跨應用協作的流暢度。
安全體系如同"皮膚與免疫系統",採用零信任架構貫穿資料處理全生命週期。除常規的端到端加密外,其獨特之處在於將隱私計算技術融入工作流編排,使得敏感資訊在跨部門協作時仍能保持最小許可權原則。審計模組則透過行為建模檢測異常操作,形成動態防護屏障。
相較於Microsoft Copilot等純軟體方案,viaim大腦的差異化在於三方面:硬體感知層帶來的環境理解維度突破,使AI能捕捉鍵盤敲擊頻率、語音情感等隱性訊號;基於辦公場景最佳化的即時互動協議,解決了現有方案跨應用延遲過高的問題;而將安全防護深度植入任務流的做法,則規避了傳統AI助手在資料合規方面的潛在風險。這些特性共同構成了viaim大腦的技術護城河。
未來技術演進將沿兩個軸向展開:縱向深化單點能力,如研發辦公專用的輕量化多模態大模型;橫向拓展終端生態,從智慧耳機逐步接入其他由感官延伸而來的硬體裝置,最終構建"一腦多端"的感知矩陣。這種發展路徑既保持了核心架構的穩定性,又為後續的生態化擴充套件預留了空間。

不是實驗室模型,而是能賺錢的AI耳機

在智慧硬體創業公司普遍面臨商業化困境的背景下,未來智慧的AI辦公耳機實現了從技術突破到市場驗證的成功跨越。2025年1月和4月連續完成的兩輪融資。作為業內少數實現規模化盈利的AI硬體公司,其成功秘訣在於將viaim大腦的AI能力與專業耳機硬體實現了深度融合。
未來智慧之所以能在這條路上走通,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對AI生態的準確判斷與定位。在技術浪潮中,AI生態呈現出平臺、應用、入口的三角結構——平臺如OpenAI、DeepSeek、通義千問、星火等,掌握通用大模型能力;應用如Manus、GenSpark、Deep Research等,深入垂直場景、服務特定人群;而“入口”層,則承載著AI理解世界的感知渠道,包括耳機、眼鏡、手機、攝像頭等,它們是AI的“眼睛”“耳朵”“皮膚”。這個框架,恰如人類結構中的“大腦—行為—感官”鏈路,AI要真正落地於日常生活,入口不可或缺。
正是在這一視角下,未來智慧CEO馬嘯明確了自身的戰略座標——處在應用與入口的交界點上,既不與超級AI平臺爭奪底層能力,也不侷限於抽象演算法的炫技,而是用最懂使用者的載體(耳機),承載最合適的AI能力(辦公場景Agent)。這種定位讓未來智慧避開了大廠通用場景的高耗競爭,轉而以“垂直+私域+高頻剛需”為錨點,在辦公市場穩紮穩打。
在商業化路徑上,未來智慧開創了“硬體+服務”的創新模式。基礎款耳機滿足常規辦公需求,而訂閱制的AI增值服務則提供即時翻譯、智慧摘要等進階功能。這種模式既降低了使用者初次體驗門檻,又透過持續服務創造了長期價值。目前,未來智慧累計售出超100萬臺裝置,其中耳機80萬臺,AI電腦端接入裝置20萬臺,每臺裝置既是辦公工具,也是資料入口,持續最佳化AI體驗。公司還計劃於今年下半年釋出更多非耳機類智慧硬體,進一步拓展生態佈局。
過去一年,未來智慧基於700萬小時使用者資料持續最佳化AI功能,包括分行業紀要模型和基於歷史資料的智慧問答等。使用者留存率超過70%,復購率達40%+,其中三成以上使用者擁有兩副耳機,近一成擁有三副及以上,每次新品上線都有大量復購。

從耳朵開始的AI革命,科技與藝術共振的時刻

在釋出會中,未來智慧CEO馬嘯向觀眾展示了AI技術的另一種可能——不是冰冷的演算法堆砌,而是融入日常辦公的溫暖助力。
當viaim耳機輕輕佩戴,它便成為連線數字智慧與人類情感的橋樑,用精準的語音識別理解需求,以智慧的主動服務預見期待。這場始於耳朵的AI革命,正在重新定義人機互動的本質:科技不再是工具,而是懂得傾聽的夥伴。AI的未來,不是冰冷的回答,而是溫熱的回應——它從你的耳朵開始,聽你所想,懂你未言。
這或許正是科技與人文最美妙的共振時刻。
歡迎掃碼加群參與討論

———END——–
極思 TopMinds 相信認知能夠跨越階層,
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科技、資本和商業內容。
極思 TopMinds,新型科創產業服務平臺,以科技、人才、資本為核心,透過內容出版、資料支援、產業諮詢、科技轉化等業務,為科技人才創業專案提供孵化及加速賦能服務,助力國家科技興國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