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廠做 AI 耳機尋求落地模型,創業公司切入細分場景。
文丨張家豪
編輯丨程曼祺
據我們瞭解,AI 硬體公司未來智慧近日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 Pre A+ 輪融資,由啟明創投與上海國投孚騰資本聯合領投。
未來智慧成立於 2021 年,由科大訊飛 AI 耳機業務孵化、獨立而來,後者在 2020 年就釋出過第一款支援 AI 語音轉寫功能的耳機 iFLYBUDS。未來智慧創始人、CEO 馬嘯曾任科大訊飛智慧助手業務部總經理、智慧耳機業務總經理。

今年初,未來智慧完成數千萬元人民幣的 Pre-A 輪融資,由萬物創投領投,初心資本跟投,截至目前,未來智慧已完成四輪融資。
未來智慧的主要產品是 AI 耳機,服務辦公、會議場景,可完成錄音轉寫、同傳聽譯、摘要總結、待辦提取、AI 問答等任務,主力產品訊飛 AI 會議耳機 Pro2 起售價為 1599 元。
未來智慧官方稱,從 2022 年正式釋出第一款耳機產品至今,月活用增長超 10 倍,復購率達到 44%,使用者留存率 76%。
未來智慧表示,本輪融資將重點用於拓展海外市場及研發新產品形態,計劃今年進入北美、日本、歐洲等市場。今年年初的 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上,未來智慧正式宣佈,以 “viaim” 品牌進入北美市場。
大語言模型熱潮以來,創業公司與大公司都在探索 AI 結合硬體的機會——AI 耳機、AI 眼鏡、AI 掛墜甚至 AI 手機殼等不同形態湧現。具體到 AI 耳機領域,目前活躍著三類公司,它們的入場原因和資源各不相同。
一是發力 AI 大模型的網際網路大公司,如字節跳動在 2024 年 5 月收購耳機研發團隊 Oladance,同年 10 月推出 AI 耳機產品,使用者無需開啟手機就能透過語音助手喚起豆包大模型。帶耳機功能的眼鏡也是阿里、位元組等公司在探索的新形態,阿里近期將天貓精靈業務合併到智慧資訊事業群,由負責阿里 AI to C 的該事業群總裁吳嘉統管;位元組的 AI 應用團隊 Flow 也在探索類似的眼鏡產品。
這類公司往往掌握超級 App,但並不自己掌握手機終端,在 AI 帶來的新機會中,它們面臨的潛在風險是,在與 AI 手機或全新 AI 硬體上,可能出現內建的高階 AI 助手,成為所有 App 之上的一層通用入口。這是大型網際網路公司從軟向硬,更多探索 AI 硬體的原因之一。
第二類發力 AI 耳機的則是有供應鏈、渠道優勢的頭部手機公司,如華為、小米,它們本來就掌握消費電子領域最主要的終端,此前也都進入了 TWS 無線藍牙耳機市場,做更智慧的手機、耳機和眼鏡等配件是自然的升級。華為就在最近推出了音訊眼鏡新品,支援面對面翻譯功能。
第三類就是未來智慧這樣的創業公司,目前市場上的主要創業玩家還有 ikko、時空壺、黃鸝智聲等。它們的生存之道往往是服務好垂直場景,提供更深、更專的差異化功能。如未來智慧側重會議;黃鸝智聲主打 AI 通話降噪、ikko 耳機倉帶獨立的螢幕和 Android 系統等。
未來智慧 CEO 馬嘯在 2024 年中的釋出會上曾說,在 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領域,垂直場景的服務性工具比泛智慧工具實用性更強,他認為手機公司做耳機的路線是手機的配件,會更強調音質、外觀、續航和降噪等,未來智慧是另一個賽道,希望佔領辦公人群的心智。
AI 耳機可以被視作 TWS 耳機大市場內的一個細分品類,2024 年,全球真無線耳機(TWS)市場出貨量達到 3.3 億臺,同比增長 13%,市場規模約為 180 億美元。蘋果以 23% 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三星、小米、boAt(一家印度消費電子公司)、華為分列 2-5 名。
由於耳機與手機有一定的生態結合,再加上消費電子大公司積累了更多的人才與技術,截至目前 TWS 耳機市場仍由手機公司主導。
耳機結合 AI 可能無法徹底顛覆這一市場格局,但會讓新玩家有切入細分領域的機會,逃脫一直與大廠卷音質、續航與價格的低利潤競爭。
題圖來源:《矽谷》
–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