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 App 替代不了 AI 耳機。
作者|蘇子華
先說一個反常識的真相。
如今,每個手機都自帶錄音功能,而且各種會議軟體諸如騰訊會議、飛書、Zoom 等也都有錄音功能。
因此,很多人會認為單獨做一個用來錄音的硬體,市場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小了。
然而,事實是相反的。市場空間不僅沒減少,反而爆發了。
過去一年,一款貼在手機背面、搭載了大模型的錄音筆 Plaud Note 年收入 7000 萬美金,賣了幾十萬臺。
同樣,主打會議場景的「未來智慧」累計出貨超 100 萬臺,其中訊飛 AI 會議耳機超 80 萬臺,營收連續三年翻倍增長。從 2022 年正式釋出第一款耳機產品至今,月活用增長超 10 倍,復購率達到 40%,使用者留存率超 70%。

圖片來源:未來智慧
以上產品的共同特點是能夠錄音,和提供 AI 智慧紀要等功能。以及,他們都是在 AI 大模型浪潮中,最先取得成績的「AI 硬體」產品。
兩年前,不少投資人不看好此類 AI 硬體產品,大家質疑:各種大模型網站或 App 都具備錄音撰寫、智慧紀要的功能,何須獨立的硬體?它的壁壘在哪?
回過頭看,一位投資人向極客公園覆盤,這類硬體的誕生和爆發靠的是創始團隊們非共識的市場判斷,很多人至今沒有意識到「聲音記錄」本身就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市場。
事實證明,錄音、轉寫、翻譯等使用者剛需,在大模型時代能夠被更好地滿足、啟用和放大。而硬體是 AI 會議場景的更好載體。
「未來智慧」產品負責人柳達告訴極客公園,在他們還沒有主動拓展海外市場的前兩年,就有大量的商務人士佩戴著訊飛 AI 會議耳機出現在全球各地,使用耳機的各種翻譯功能,實現跨國、跨語言的面對面交流。
於是,他們也順勢開啟了海外戰略,以「viaim」品牌進入北美、日本、歐洲等市場。目前,其使用者已經覆蓋了全球 180+國家和地區。
但產品「爆發」的原因絕對不止於此。
5 月 13 日,「未來智慧」在北京釋出了兩款新 AI 會議耳機,以及凝聚了他們對「會議、辦公」賽道思考的「viaim 自研辦公大腦」。
藉此機會,我們與「未來智慧」的團隊聊了聊,他們對會議場景的消費洞察,對 AI 耳機產品的思考,新的計劃,以及人們為何會越來越需要獨立的「AI 會議耳機」。

訊飛 AI 會議耳機 iFLYBUDS Pro3 和 iFLYBUDS Air2|圖片來源:未來智慧
01
可以說,「未來智慧」這個團隊開創了「AI 會議耳機」這個品類。因此,我們可以透過挖掘他們產品的亮點,來解讀這個品類背後所蘊含的商業消費趨勢。
一個繞不過去的靈魂問題是:
騰訊會議、釘釘、飛書、Zoom 等視訊會議軟體都具備錄音錄屏功能了,而且還具備會議總結、待辦事項規劃等 AI 能力。為何還需要一個耳機來實現錄音和總結?
「核心在於連續性。」柳達解釋道。
首先,經常開會的人,會經常需要和不同團隊,使用不同的會議平臺開會,那麼錄音和會議紀要是散落在不同平臺上的。
透過 AI 會議耳機,可以將所有的溝通自動記錄在一個平臺上。
這時,它帶來的想象空間就大了。比如,AI 助手——viaim 智慧大腦即將上線的一項新功能:使用者可以勾選不同的錄音,針對選中的錄音進行 AI 問答。
第二,現在的上班族很多時間,都得在路上開會。有時是在地鐵,有時是飛機,有時是高鐵或者街頭。
而 iPhone 不支援通話時錄音。這時,不可能一邊用手機外放,一邊開啟另一部手機的錄音功能來錄音。
因此,依託於手機之外的 AI 耳機來實現錄音和摘要整理的場景,就順理成章。

未來智慧產品負責人柳達|圖片來源:未來智慧
另外,線上下開會的時候,一旦會議室比較大,坐得遠的人,說話的聲音用手機很容易錄得不清晰。另一方面,面對面交談時錄音也會讓人有壓力。
於是,未來智慧的團隊就在耳機上加入了一個「紅點閃錄」的功能,無需拿出耳機,只要按一下紅色按鈕,就可以在無網路連線且無需開啟 App 的情況下進行錄音。
02
我們第一時間體驗了訊飛 AI 會議耳機新品。戴上之後,給我的第一感受是,音質出乎意料的好。而且,音質也是他們這次釋出會所強調的產品特色。
未來智慧的產品負責人柳達告訴極客公園,這一代產品的調音和以往的都不一樣。過去,耳機調音主要基於哈曼曲線,這一次是依託頂級的音樂家的審美和感受,進行更主觀的調音。
好處是,依託公式可能不太會出錯,但是音樂家會更有風格。
那麼,困惑也在這裡:一款主打會議辦公場景的耳機,為什麼要重點強調「音質」?
柳達表示,在定義產品的這幾年裡,團隊逐漸形成了一個方法論,「甭管它是什麼 AI 產品,它首先是一款耳機,做好耳機最本質的功能,這是基礎。」
他們發現,不少初代「訊飛 AI 耳機」使用者往往會隨身攜帶兩副耳機,一副耳機用來開會,一副用來聽歌。
因此,做好音質,一方面可以提高使用者使用時長、提高使用者粘性,一方面可以讓使用者只帶一款耳機就解決問題。
在續航方面,根據官方介紹,他們可以做到單獨使用耳機播放音樂長達 9 小時不用充電,搭配充電盒可以使用播放音樂長達 36 小時。實現出差一週不用充電。
相似的,按照團隊的方法論,他們在最新款的耳機上加了一顆「骨傳導」麥克風。
這有什麼特別的作用?
根據介紹,在訊飛 AI 會議耳機上,目前有 4 個麥克風或者說感測器,包括前饋麥克風、後饋麥克風、通話麥克風,以及骨導麥克風。
他們分別用來監測環境音、嘴巴發出的聲音、耳道的聲音,以及更細微的骨傳導的聲音。
這樣,可以達到更強的降噪效果。因為耳機可以透過骨傳導感測器識別出,聲音是否由佩戴者發出。
於是,在電話會議的時候,耳機可以更精準過濾掉旁邊人的聲音。再搭配自研的 AI 通話降噪演算法,達到 48dB 的深度降噪能力,即使在地鐵、候機大廳等嘈雜環境中,也能有效降低背景噪音,確保通話聲音清晰可辨。

只需一方有訊飛 AI 會議耳機,就能實現影片聊天時的雙向翻譯|圖片來源:未來智慧
另外,在通話即時翻譯的場景,旁邊人的話不會翻譯給對方,只有佩戴者的聲音才可以。無論是在面對面翻譯,還是打電話或者音視訊會議時的同聲傳譯。
我試著在騎腳踏車的時候使用這款耳機。發現在騎行的過程中,即便有呼嘯的風聲,耳機也能夠監測到我「播放/暫停音樂、接聽/結束通話電話」的語音指令。
可以看到,在耳機的基礎上,AI 會議耳機在不斷提高在相應場景下,需要具備的基礎能力,繼而提升使用者體驗。
這種無形的「使用者體驗」,就是產品的護城河。
未來智慧 CEO 馬嘯曾在訪談中表示,「軟體可以快速迭代,但硬體不是這樣,硬體開局即終局,有一個地方做失誤了,你會虧得非常慘。它不是圖快的公司能幹的事。」
03
最後,著重說一下此次「未來智慧」新品釋出的重頭戲,AI 助手——viaim 智慧大腦。它也凝結了「未來智慧」對未來會議、辦公場景的思考。
未來智慧 CTO 王松在釋出會現場透露了一個數據,viaim 在 2024 年的 token 呼叫量已經是前一年的 10 倍。使用者對 AI 助手的需求之強烈可見一斑。

未來智慧 CTO 王松|圖片來源:未來智慧
概括來說,viaim 是一個被設計成會議場景的專用智慧體。viaim 將錄音、轉寫、翻譯和智慧摘要、待辦事項生成等功能無縫整合,稱得上是一個「全能型會議助理」。它幾乎可以解決所有和會議場景相關的需求。
想象一個「極端」場景:你正在參加一場跨國會議,同事們操著英語、法語和日語激烈討論,你不僅要跟上節奏,還要記錄重點、梳理待辦。
如果靠自己,你可能手忙腳亂,甚至錯過關鍵資訊。
但這些可以讓 viaim 解決。
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viaim 提供了「語音嘴替」功能,透過模擬使用者聲音,進行多語言翻譯。這樣,即時翻譯的時候,對方聽到的是你的嗓音,而不是機器人的沒有情感的聲音。

相比其他 AI 大模型產品,專注會議辦公場景的 viaim 具備更加更個性化的智慧摘要總結、待辦事項提取等 agent 能力|圖片來源:viaim 應用截圖
我們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 viaim 的核心能力:聽懂、處理、提煉。——98% 的轉寫準確率,即時將會議語音轉化為文字,支援 32 種語言和 12 種方言的即時翻譯,甚至能識別金融、法律等行業的專業術語。
「聽」到之後,還得「懂」——自動生成會議摘要、提取待辦事項,甚至生成結構化的思維導圖。它相當於給每個職場人配了一個「私人速記員+翻譯官+專案經理」。
對此,產品負責人柳達表示,他們發現大多數的會議軟體,主要考慮團隊場景的效率提升,而他們更聚焦於提高個人的會議效率。「個人效率的提升,其實也意味著團隊效率的提升。」
一個特色功能可以體現出他們打造更個人化、個性化 AI 助手的設計思路。比如,他們允許使用者填寫自己的職業,這樣 viaim 生成的摘要和待辦會更加精準。不止如此,未來他們還將允許使用者自己上傳摘要和待辦事項的格式,來量身定製 AI 生成的內容。
可以說,如果將未來智慧僅僅理解為一家「AI 耳機」公司,這種想法是狹隘的。如未來智慧團隊所言,他們不只是在做產品,更是基於 viaim 大腦,打造多種智慧終端的辦公生態,為使用者創造一種更聰明的工作方式。
在 AI 大模型驅動下,曾經被忽視的個人會議場景智慧化需求正在迎來爆發,「個人 AI 會議助理」這條賽道可能也會越來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