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是圓方的第1118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圓方,現在每天自己忙忙碌碌,以為自己很充實。但當你問我:“拋開生活每天在做的這些事以外,自己真正想做什麼”的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如何才能聽到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呢?”
上面這個問題,是今天早上圓方在直播的時候有小夥伴留言問到的。其實這位小夥伴的迷茫許許多多的人都遇到過。
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過。”
柏拉圖說:“征服自己需要更大的勇氣,其勝利也是所有勝利中最光榮的勝利。”
尼采說:“勇敢地成為自己。”
王陽明說:“心即理。”
先做個調查,有多少小夥伴能夠真正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呢?
直播的時候,圓方分享了一個自己的方法論:
我們總覺得我們有非常多必須要做的事情,比如圓方自我反思,自己的的時間60%,甚至80%其實不屬於自己。
自己開了許多會,參加了很多飯局,自己會覺得自己很重要,這些會不得不開,這些飯都不吃。
但是實際上80%的時間做的都不是自己想做的事。而只是被各種因果所拉扯推動。
圓方經歷過非常多的這種場景,很多會議我覺得很重要,很多飯局我覺得不能錯過,但是真的去了之後,你會感覺其實你去不去也無所謂。
我們沒有自己想的那麼重要,某一個機會可能也沒有那麼關鍵。
如何去感受自己真正的“想要”呢。
圓方感覺當我們停止被這個世界所驅動,開始去傾聽自己內心的自我的時候,你會發現“我們的內心”已經很久的沒有說話了。
我們內心肯定是有一個本我的,但是因為我們被我們的慾望所驅動,長時間的去自我認為我必須要這個,必須要那個,在慾望的驅動之下,我們內心的我就慢慢就不說話了。
甚至我們都已經不太瞭解他到底想幹啥,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該做什麼。
那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其實冥想可能是最簡單最直接的答案。大家透過冥想,透過調息,透過內觀,透過對於外部,讓你的注意力集中。
當你能夠感知到真實世界的時候,當你去做完這些事情之後,你自然而然內心的聲音就會被聽到了。
而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也就知道該如何去做了。
02
王陽明曾在龍場悟道時寫下"聖人之道,吾性自足",這八個字像鏡子般照見現代人的困頓。
當我們被各種會議通知、業績指標、社交邀約裹挾著向前時,是否還記得那個能"見滿街都是聖人"的赤子之心?
圓方前兩年自駕去西藏,看到有一路磕長頭的。旁邊有對藏傳佛教比較瞭解指著轉經筒前磕長頭的信眾說:
"你看這些人額頭有繭,膝蓋帶傷,但最深的傷口在看不見的地方——他們的心在叩問時被經筒轉動的聲響淹沒了。"
這段話對圓方觸動很大。我們何嘗不是數字時代的苦行僧?手機震動是新時代的轉經筒,朋友圈點贊替代了酥油燈的供養,在永不停歇的資訊流中,內心的聲音早已喑啞。
03
《莊子·應帝王》篇裡寫過這樣一個故事:
“南海之帝為儵(shū),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在現代技術的加持下,我們又何嘗不是那個獲取了更多資訊,對世界更多感知的“混沌”呢。當我們的“七竅”越來越厲害,內心真實的“我”是否早已被殺死了呢?
我們每天所追尋的,所擔憂的,所害怕的,是不是又真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呢?
實際上,當我們在晨光中靜坐觀呼吸,那些曾讓我們焦慮的未讀資訊、待辦事項會逐漸顯影出本相——它們不過是被恐懼放大的幻影。
就像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追問每個路人時發現的真理:多數人所謂的"必要之事",不過是給慾望披上責任的外衣。
04
我們如何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
佛家《楞嚴經》有"反聞聞自性"的法門,這或許是最精妙的生命演算法。當我們停止向外抓取,開始向內觀照時,那些被資料、KPI、社交形象異化的"假我"便會如潮水退去。
在開篇圓方說的冥想,不是逃避現實的禪修,而是重塑認知秩序的利器。
此刻小夥伴們不妨關掉手機,沏杯清茶,看熱氣在陽光下升騰幻滅。
茶涼時你會聽見,那個被遺忘的自己正從時光深處走來,帶著孩童般的雀躍說:"看,這才是我們該走的路。"
就像陶淵明歸去來兮時,南山不必言語,斜照自會指路。
或許人生至境,不過是在喧譁世界中,修得一顆"此心光明"的澄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