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某幼兒園血鉛異常事件沸沸揚揚,儘管地方已有調查結論,並且由多家央媒公佈,但從網路輿論來看,質疑聲音仍然非常多。比如,有人質疑天水與西安醫院的檢測結果為何差異巨大?又比如,有人質疑通報的兩個留樣食品中檢出的含鉛量(1052mg/kg和1340mg/kg),其含量甚至比工業防護塗料的含鉛量(國標是不高於1000mg/kg)還要高,不太像是彩繪顏料導致。
本文不討論此次事件的具體問題,只想討論一下央媒在網路熱點事件上的定位。
作者與多家央媒在諸多熱點議題上有過深入交流與合作,與不少編輯、記者也熟識。作者長期浸淫中文網際網路,自認為網路體感還算較好。今年以來,作者很確定的感受是,一些網路熱點事件的地方調查結論還未經受足夠質疑和推敲,部分央媒就匆匆下場公佈、轉發,導致網路輿論質疑加劇。
從新聞報道的角度而言,媒體公佈地方調查結論,只是在報道一個“新聞”。但在中國大陸輿論場而言,央媒公佈、轉發地方調查結論,從讀者受眾心理而言,就是在為調查結論進行背書。
今年多起地方熱點事件,央媒過快下場,導致網路輿論對調查結論的質疑直指央媒,而非地方。地方一看央媒下場,也沒有動力再對網路輿論進行回應,這容易助長地方的甩鍋心態。作者認為,這個局面可能並不符合央媒的初衷和本意。
作者的建議是:
1、地方調查結論可由地方媒體先行公佈,央媒不要輕易下場轉發或公佈,留足時間給網路發酵。如果地方調查回應不充分或存在疏漏,在網路發酵後,地方還可以補充調查、說明,這實際有利於繼續發揮網路的輿論監督作用。
2、央媒如果要對地方事件進行報道,應當先有必要的獨立調查,而不僅是轉發地方調查結論。央媒須知,一旦轉發地方調查結論,即便不發表任何評論,全社會都會認為央媒已經背書了地方調查結論,後續輿論壓力將會從地方轉移到央媒。
網際網路時代,需要官方對熱點事件進行及時回應。但回應的方式、層級,都需要多加考慮。
公信力的建立並非朝夕之功,塔西佗的陷阱卻無處不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