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退薪的一些訊息~

作者:倉都加滿

文章來源:倉都加滿
文章已獲授權
封面來源:圖蟲創意
今天下午要去參加一個會議,所以提前寫點東西,週末沒特殊情況就不更新了。
最近,業內盛傳公募退薪訊息,涉及的是某央企旗下公募基金,訊息稱,本週五前(28 日)上交首筆退薪,8 月中旬全部退款完成。

其實,相關訊息,我早在4月11日就寫過,

突發!公募限薪350萬

相關央企旗下金融機構限薪,是非常確定的事情,而且不止是該央企旗下基金公司,也包括其他金融機構


裡面寫到:
從券商到公募,確實已經開始限薪,這將是公募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薪酬改革。
券商限薪已經逐步開始了,2023年券商董監高的薪資集中在100萬至300萬元區間,年薪超過500萬的券商董監高還剩下17位。
而這次公募退薪,目前只是少數公司行為,而並非管理層統一組織,非央企公募目前暫未聽到內部任何的風聲和動靜。
與之有關的資訊是,國家審計署此前入駐了12家公募進行現場審計檢查,重點關注費用支出等問題。這裡面就包括高管和基金經理年薪是否過高,用車是否超標,費用控制等情況。

可以看到,最近一兩年,

金融行業的口碑急轉直下,以“三中一華”為代表的券商也經歷著一次次的裁員降薪,社會豔羨的物件,到最近口誅筆伐的小作文頻出。

這不止是因為公募近三年主動權益虧損,也不是因為新股IPO頻繁破發,而是因為頂層制度變化。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近日就表示,一個典型的變化就是2018年之後,降低全社會金融化程度。
姚洋的理解是,透過美國的現實案例就會發現,美國產業空心化的根源就是過度金融化,過去MIT(麻省理工)畢業生最想到GE(通用電氣)做總工程師,但現在MIT畢業生第一理想的工作地是華爾街,而不是去矽谷。正是這種金融化導致的產業空心化,才讓我們看到,2018年後開始強力去槓桿,這個選擇轉向是十分確定的。
去槓桿之後的深度調整就包括金融業,當前已經看到,金融業正處於強力監管之下,成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就是加強監管的表現之一。
“當下碩士畢業生去金融行業工作,起薪可能是四五十萬,但如果到一個高科技行業去,起薪也是這麼高。因此他表示,這意味著金融業與高科技行業的薪資水平,“的的確確已經拉平了”。
“金融業降薪不是懲罰性的,而是為了降低金融業吸引力,轉向發展製造業。”姚洋表示。
還有一份流傳的檔案表示:

“不對標美國金融模式,金融就是服務業,為實體經濟服務,為高科技服務,不鼓勵把金融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地位,地方也同樣。


強調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會鼓勵很多金融創新。
金融高薪酬不合理,金融專業知識與很多自然科學比較,不可能定價這麼高,甚至不是專業技術。”
所以,

從這方面背景來看,金融業限薪,只是開始,還不是結束。



無論是以上的內容,還是央企退金令,還是銀行不讓賣私募的訊息,都在說明有關方面正在降低金融業吸引力,限制金融創新,將更多社會資源投向科技和製造業。
金融行業在進入收縮週期,那麼,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的遭遇,可以參考過去幾年地產、教培行業的故事,但金融行業有稀缺牌照加持,且多是國企背景,生存不是問題,只是高薪受限,因此相對來說要好很多。
最後我說下,在現在的大背景下,金融業已經被各種渠道頻繁小作文了,知名基金經理壓力也很大,所以我自己肯定不會落井下石,儘量雪中送炭吧,都不容易。。
很多人問我自己看好什麼產品,我今年也說過很多次了,電力方面的ETF,有三個原因:
1、紅利,管理層鼓勵紅利方向,電力公司分紅多;
2、漲價,現在地難賣,地方政府缺錢,那麼對電力的補貼減少,帶來電力公司漲價預期;
3、成長,例如美國近一年電力公司的漲幅很大,富國銀行稱,隨著人工智慧革命的興起、美國半導體和電池製造的擴張以及汽車行業的電動化,到2030年,美國電力需求將增長20%。那麼,中國是否與之類似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