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 “狗不理” 再添新波折。
近日,狗不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因未按《企業資訊公示暫行條例》規定期限公示年度報告,被天津市和平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列入經營異常名錄。
作為從清末民初一路走來的 “中華老字號”,狗不理曾憑藉獨特魅力讓名號響徹大江南北,更成為外地遊客造訪天津時必打卡的美食地標。
然而,這份昔日的輝煌正在接連不斷地爭議和波折中褪去光彩。
01
門店僅剩10家?
狗不理包子,這個曾經馳名中外的老字號,如今口碑卻已出現兩極分化的態勢。
有人嫌它又貴又難吃。

有人吐槽味道平平無奇,而且態度奇差無比。

還有人直言從小聽到大的狗不理包子,真的味道一般。

甚至因為被評價難吃,門店還曾報警。
2020年,有博主釋出影片吐槽狗不理包子“味道不佳”,並提及“100 塊錢兩屜有點貴”。沒想到影片釋出後,新浪微博賬號“王府井狗不理店”迅速釋出宣告,稱影片內容“屬惡意中傷、不實資訊”,已侵犯品牌名譽權並報警。
不過在諸多差評中,也夾雜著一些不同的聲音。
有人覺得口感尚可,確實有老字號的正宗風味。

也有人認為其口味和價效比都值得肯定。

更耐人尋味的是遊客的靈魂拷問:“天津人真的吃狗不理嗎?”
翻開相關帖子,底下滿是天津人的勸退留言:“聽句勸,別去”“本地人誰吃那玩意兒”。
一籠8個的包子,售價46元到48元不等,若既吃不出驚豔口感,也換不來體面服務,那這“老字號”三個字,又憑什麼讓人甘願為之買單?
而曾幾何時,狗不理卻是實打實的頂流。作為幾代人記憶裡的“包子界圖騰”,它的名號一度等同於天津包子的靈魂,和“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並稱為“天津三絕”。
只是,儘管網上吐槽聲浪不斷,狗不理退市前最後一份財報數字似乎還挺“體面”。
2019年,狗不理營收1.55 億元,淨利潤2424.58萬元,毛利率37.99%。往前倒推兩年,2017到2019年,營收從1.08億增至1.55億,淨利潤從1821萬升至2425萬,毛利率穩定在37%以上。
單看資料,這分明是一門蒸蒸日上的生意。
但剝開數字的外衣,真相卻有些扎眼。
這個靠現做包子打響名號的品牌,早已悄悄將重心轉向速凍食品生產線。2019年,門店經營貢獻的營收佔比僅約20%,而速凍包子一門生意就撐起了41.34% 的營收(6398.62萬元)。
換句話說,真正靠門店賣現做包子賺來的錢,少得可憐。
2015年時,根據財報,狗不理連鎖餐飲渠道還能貢獻36.05% 的銷售額,到2019 年便斷崖式跌至20.3%。五年時間,門店的“錢袋子”功能幾乎被腰斬。
曾經在多地佈局、門店數量超過40家的狗不理,如今版圖大幅縮減。2021 年 9 月,狗不理北京最後一家門店停業。如今開啟狗不理官網,門店數量定格在 10 家,且全部扎堆天津。
02
戀戰資本,殤於多元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狗不理包子的沒落絕非偶然,其癥結或許在於迷戀資本,數次戰略轉型的失利。
2007年,北京全聚德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上市,這一案例給天津狗不理集團董事長張彥森帶來了不小的震撼——原來老字號在資本市場上也能如此受追捧。從那時起,張彥森便開始籌劃狗不理的資本化道路。

2012年,經過改制後的狗不理集團首次向A股發起衝擊,但意外折戟,未能透過證監會稽核。2014年初,集團高調宣佈計劃併購美國某知名連鎖咖啡企業,試圖為二次上市造勢。然而同年7月,狗不理再度折戟,被證監會列入終止審查名單。
首次IPO折戟後,張彥森並未放棄對資本市場的追逐。2015年,他將持股99%的天津狗不理推向新三板掛牌。然而,新三板流動性不足、融資能力有限,難以滿足張彥森的資本野心。
與此同時,此前高調宣稱的“併購美國知名咖啡連鎖”計劃不了了之。同年,狗不理轉而斥資3000萬元拿下澳大利亞高樂雅咖啡的中國經營權,並豪言“五年內開設200家門店”。

然而截至目前,高樂雅在全國僅有6家門店,2021年時,尚且還有28家門店。
除了咖啡,狗不理還嘗試醫美等行業,例如2015年推出的“狗不理面膜”,不過,同樣因與品牌調性嚴重脫節遭市場冷遇。
與此同時,狗不理自身的包子業務,也在開始走高階化,在資本推動下,狗不理包子價格也大幅上漲,在已經停業的狗不理北京前門店內,一籠經典百年醬香包子一度賣到了120元。

相比之下,街邊早餐店的包子單價普遍在0.5-2元之間,狗不理的高價策略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高價並未帶來相應的品質提升,反而讓狗不理從“平民美食”變成了“天價包子”,導致老顧客流失,新顧客不願嘗試。
這些舉措不僅未能帶來新增長點,反而讓消費者認為品牌“不務正業”,進一步削弱了其包子主業的市場認可度。
狗不理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傳統工藝和品質,盲目多元化導致品牌定位模糊,最終“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