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圳首家“科技成果超市”開業,簽約金額已超500萬元
深圳首家科技成果超市開業,透過“線上撮合+線下服務”模式,推動高校院所與市場連結,超市集科技、產業、人才於一體,促進科學研究、技術成果與社會的多元互動,旨在打造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橋樑。
2. 齊魯細胞合作成果登刊《Small》:外泌體水凝膠技術,感染性傷口修復新突破
山東省齊魯細胞治療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的研究成果發表在《Small》期刊上,該研究介紹了一種基於外泌體的殼聚糖水凝膠技術。這種新型材料不僅展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調節性,而且在促進感染性傷口癒合方面表現出顯著優勢。透過體內和體外實驗驗證,外泌體殼聚糖水凝膠能夠有效加速傷口癒合過程,特別是在處理複雜或難以癒合的感染性傷口時展現出卓越效能。這項技術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手段,有望在未來成為解決感染性傷口修復難題的重要工具。研究成果不僅豐富了外泌體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應用案例,也為相關領域科學家進一步探索提供了寶貴參考。
3. 可直達腫瘤的微型機器人
腫瘤轉移到肺部是癌症治療領域的一個巨大挑戰。在已轉移的惡性腫瘤確診患者中,有20%~54%發生了肺轉移。全身化療是治療肺轉移的常用方法,但這種方法卻往往效果不佳。這是因為肺部具有靶向性問題,並且還有蓄積性差的問題,難以聚集足夠高的濃度來殺死腫瘤。因此,直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有效的、專門針對肺轉移的治療方法。
近年來,奈米技術已經為改善轉移性惡性腫瘤的治療做出了貢獻。但是,奈米顆粒在給藥方面面臨各種挑戰,這些挑戰通常會導致傳統的納米制劑在轉移部位的蓄積效率低下。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一個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微型機器人,可以利用可移動的藻類將載有化療藥物的奈米顆粒輸送到肺部,進而解決肺轉移的挑戰。研究結果被髮表在近期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4. 阿斯利康中國“地震”後首次大動作:拿下一“諾獎級”藥物中國區權益
阿斯利康以1.6億美元收購琺博進中國,獲得諾獎級藥物羅沙司他在中國的所有權利,此舉是阿斯利康在中國區高層人事動盪後的首個大動作,旨在擴大在中國醫藥市場的投資,並強調致力於為中國患者帶來創新藥。
5. 超15家藥企預計2024年淨利潤超過10億元,前三家是它們
2024年,超過15家藥企預計淨利潤將超過10億元,其中新和成、百利天恆和片仔癀表現尤為突出。新和成憑藉其在營養品和原料藥領域的強大研發實力和廣泛市場佈局,預計淨利潤將達到58億至62億元;百利天恆則透過創新藥物BL-B01D1的國際化合作,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顯著進展,預計淨利潤為36億元;而片仔癀作為中藥行業的領軍企業,繼續發揮其品牌優勢,預計實現營業收入107.69億元,淨利潤29.74億元。這三家公司在各自領域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透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實現了業績的快速增長。
6. “美的”系入股,商湯醫療完成首輪融資
商湯醫療完成首輪過億元融資,由盈峰控股、人衛科技發展公司領投,用於推動醫療大模型及智慧醫院解決方案的研發與商業化合作。
本文僅用於學術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若有侵權,請聯絡微信:bioonSir 刪除或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