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藍字” 訂閱更多生活靈感 –

老人倫納德(Leonard Knight)死了,死在病床上。
82歲高齡,一堆老人病最終帶走了他。
有太多人感到惋惜。

此前的28年裡,每個日日夜夜,他只在做一件事——畫山。
畫一座救贖山。
2002年,美國國會將救贖山封為國寶,如今,這座山成了網紅最愛的旅遊打卡點。

《TIME》雜誌專程刊文,為了紀念倫納德:
“他吃,他建造,他洗澡,他睡覺。僅此而已。28年來,他一直以這種方式生活,把整個生命都獻給了一件事。”

“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如此純粹、如此原始的人。”

倫納德畫的山,有花有水,吸引了人,實在是一座太熱鬧不過的山。

救贖山,便是因山正面的“GOD IS LOVE”字樣,和山頂的純白十字架而得名。
一顆碩大的愛心,象徵著救贖。

倫納德是個天馬行空的怪老頭,也是山的執筆人。

山路曲折,他往山的褶皺畫上兩道藍藍的河,小河便從山頂緩緩流淌。
山色鬱鬱蔥蔥,他畫上幾朵招搖小花,樹靜靜地,也不說話。


他在山的右側建了一座圓頂小屋,屋頂漆成藍與白,像是永不褪色的天空。
屋內貼滿了關於山的舊報紙,往裡一坐出片率嘎嘎高。

轉角是山的博物館,內部樹根交錯龐雜,有花攀巖而上,老爺子很自信啊:
進來的旅客準會“Wooo~”一聲。



救贖山的旅客絡繹不絕。
許多模特不遠千里來山上取景,酷玩樂隊、女團成員jessica都在這拍過MV。

可這又是一座,太渺小、太孤獨的山,它遠離人群,生於沙漠也紮根於沙漠。

若不是倫納德的出現,這裡只是茫茫沙漠中的一處土坡。
可若不是這土坡,倫納德也只能是一個四處流浪的靈魂。

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寫下,“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90歲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們給看老了。”
82歲的倫納德,獨自一人畫了28年,把小土坡畫成了一座山。他與山,也已互相看老了。


在紀錄片《山背後的人》中,他的朋友曾問他,“是什麼把你帶到了那裡,帶到了那座山?”
許多人也好奇:倫納德鮮少提起過去……因為他的前半生是個笑話。

1931年,倫納德生於佛蒙特州,因為口吃,自小吵架就吵不過別人。
上高中後他跟不上課業,被同學集體嘲笑,高二,飽受同學欺凌的他提桶進廠。

可剛跑路去工廠打工不久,他醒悟:
"在大城市,無論你做得多好別人都不會滿意,只會讓你越做越多,沒有盡頭。"
嘶……打工人肯定感同身受。

打工?這輩子都不可能打工的。
20歲,他選擇參軍,血氣方剛。
可戰爭在他到崗10天后便結束了,他在部隊呆了5年,學的不是打仗,是汽修。
退伍後,他化身打工皇帝,做過汽修,教過吉他,噴過漆也撿過垃圾。

這樣一想,他不把過去講出來,是真的怕別人會笑。
倫納德遊手好閒到35歲,一事無成,開始慌了:我這輩子不會就這樣了吧?
他的身心孤獨,始終找不到寄託。
一根筋的他決心要搞件大事,或許能博到別人的關注,或許能找到,他精神上的慰藉。

最初想法很簡單:飛一個熱氣球,讓每個抬頭的人都能看見他。

他從朋友那搞來一臺二手縫紉機,開著車到處打零工、撿布料,拼接成熱氣球。
但奇了怪了,熱氣球前前後後試飛數百次,從來沒飛起來過。

旁人一看便知:他硬是拿各種布料拼接熱氣球,還縫那麼大隻,一加熱全爛啦,怎麼飛啊?
村裡傻子聽了都搖頭。
他悟了14年,才終於承認,熱氣球計劃失敗。

“LOVE”熱氣球,後經博物館復原、珍藏了起來

1984年,倫納德驅車到石板城,加州荒漠,無人區。
他想最後在這飛一次,緊接著:熱氣球癱軟在地,再起不能。
不甘的他心想:雖然失敗,但我為熱氣球拼過命、流過血,必須要為它立塊碑!

小小的紀念碑越建越大,最後成了一座小山。
是了!倫納德豎起大拇哥:熱氣球做不成,OK,那就建一座大到全部人都看得見的山。

於是他白天建山,晚上縮在卡車睡覺,心裡美滋滋,
"即使有人給我一百萬美元的豪宅,我也不要,我在這裡生活樂無邊。"
隨後“轟”一聲,山塌了。

一場大暴雨將一切都毀了,媒體拍下照片:
“那個愛做熱氣球的顯眼包,這次還把山弄塌了。”鬨堂大笑。

但4年過去,他好像已經把精神寄託在了這裡:“14年的失敗我都過來了,還怕浪費4年?”
經此一役,倫納德還想出了更好的辦法。
創新性地把土坯、稻草與油漆層結合,再密封起來,塗料加固。

紀錄片《倫納德-奈特的愛情故事》的創作者感嘆:
“這座山是世上最重要的建築之一。
“因為它是在沒有藍圖、資金甚至沒人贊助的情況下,由一個沒有工程、建築、甚至藝術背景的人用撿來的材料畫的。”

倫納德的傻傻堅持,得到了大家認可,救贖山成了聖地。
然而,麻煩向來成雙對。
1994年,政府為了向當地露營者收租,對救贖山進行取樣,聲稱山上用了有毒材料,要把山拆除。

訊息傳開,人們自發請願,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倫納德在大家資助下,收集樣本送到獨立實驗室,結果證明——沒有汙染物超標。
救贖山不會再塌了。

此後,倫納德更堅定了,他絕不會離開這座山。
沙漠天暖的夜晚,他睡在沙發上,一抬眼能看見無際的星。

天寒時,他躲進改造成居室的卡車內,這裡沒電沒水,但車頂有花。
中午太熱,他習慣早上5.30分準時起床幹活,樂此不疲。

他收養了8只小貓,救贖山遠離人居,唯有小貓陪他。

28年來,大家都以為他不會累、也不會老。但不知何時,他下河時佝僂的背已經很顯眼了。


據統計,救贖山至少用了50萬加侖的油漆。
許多人慕名而來提供幫助:或是幾桶油漆,或是幾簇稻草堆,堆在地上密密麻麻。

下午,他帶著旅客逛山,像在炫耀孩子長大了。
山漆開裂,他每天孜孜不倦地補,“如果這座山裂開一萬次,我就在上面放上一萬朵花。”

“或許他會死在救贖山上吧?”有人猜。
2010年,倫納德聽、視力斷崖式下跌,幾乎失明,2年後,他終於鬆口離開。
80歲生日那天,單腿已經截肢的他,坐了4小時車回山慶祝。

2014年,他走了。根據遺願,朋友將他的骨灰漆在了救贖山上。
築山的人,也成了山。
如今,救贖山被一家非盈利組織接手,日常有專人維護。

《荒野生存》曾在救贖山上取景,老人領著男女主在山上侃侃而談。

影片最後,男主獨步荒野,在一輛廢棄麵包車中死去,臨死前他寫下,“分享的快樂讓我感到真實。”
這一幕,也照進了倫納德的世界。
他雖孤身一人,卻把愛分享給所有人,所以,他的快樂已經無窮之多。
這個拼命尋找精神寄託的人,不知不覺成了寄託本身。


而這座山久久地佇立在那,就好像……在替老人活著。
如果山真的有靈魂,或許——
每個白天,山會望著拜訪的旅人沾沾自喜。
每個黑夜,山昂起頭,遠方星辰明滅,他要將旅人孤獨的遊魂高高托起、好好寄存。


圖片丨網路
責任編輯丨快樂小神仙
編輯丨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