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會重演!

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總會重演。今天換個角度,來看一下馬關條約與三國干涉還遼。

當年北洋水師是英國人幫忙訓練的,武器裝備也基本是英制的,戰爭初期大英也一度被視為支援清廷,清廷過於依賴英國的調停,結果戰後才發現,其實名義上中立的英國實際上更偏向於入侵者日本。
當然,英國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人家透過暗中支援日本,成為了甲午戰爭中最大的贏家。
在日軍的威脅之下,經過了複雜的拉扯,英國駐華大使MacDonald,對,就是DonaldTrump的那個Donald,給大清提供了安全保障,但很遺憾的是,大英對大清的安全保障並沒有寫入協議,而是透過經濟協議與照會的形式實現的。
經濟協議主要有兩條:
一個是大英與大清組建合資公司“海關”,一把手必須由英國人擔任,大英出錢,大清出地,一起開採礦產修建鐵路,大清用未來的關稅收入作為大英出資和貸款的擔保。
一個是為了保障英屬“大清海關公司”的利益,中國不得將長江流域割讓給任何其他國家,隨後大英跟日本簽訂了《日英同盟條約》,確認了英國對中國長江流域(第聶伯河?)的控制權,間接實現了對大清的“安全保護”。
當然,英國人只口頭上保護長江流域,還不包括礦產豐富的日佔東北,實際上就是將大清出賣了。
感受到被英國背叛的大清,轉而尋求歐洲大陸派國家的支援,也就是俄法德,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三國干涉還遼”。
誰也不能眼睜睜瞅著日英聯手瓜分中國,在利益的驅動下,三國頻頻對日本施壓,外交官也不斷地給大清上下打包票,承諾給與大清安全保障,支援大清內部的主戰派。
於是,有趣的一幕出現了。
當時,出賣大清利益的《馬關條約》雖然已經由全權大使草簽,但流程上,還需要國家元首(大清皇帝光緒)簽字,才算正式生效。
大清內部的主戰派堅持先暫時擱置條約,觀察局勢的走向,甚至準備“廢約再戰”,搞的光緒皇帝也一度激動的拒絕簽字。
當然,列強支援大清,不是愛大清,而是利用大清逼迫日本。
當時日本方面也已經耗到油盡燈枯了,在列強施壓與大清拒籤的背景下,不得不逼著派遣外交重臣走訪大英和美帝,並出讓利益尋求法德俄的讓步。
最終,經過一系列複雜的交易,推翻了之前英日版協議,達成了一個英美俄法德五方共贏的局面,日本吃下寶島臺灣和遼東部分地區,把其他遼東地區還給大清,大清給予日本一筆費用贖回遼東。
當然,虧的只是大清和日本,而不是大英,大英不僅把大清變成了不需要保護的“保護國”,大清的贖遼費也直接劃歸到大英的賬戶裡,畢竟日本在戰爭中也欠了大英一腚溝子的債,而大清對日的賠款又由大英墊付,未來再從大英大清的合資公司的利潤中連本帶息扣除。
英鎊兜兜轉轉空轉了一圈,大清的股份和礦產就這麼白嫖了。
法德俄三國也不會得罪人白忙乎,相較於英國拿到的長江與華北的開礦權(開平煤礦、焦作煤礦等),事後三國也從中國獲得了豐厚的礦產補償,法國拿到了廣西和雲南的開礦權(箇舊錫礦、富賀煤礦),德國拿到了山東的開礦權(坊子煤礦、金嶺鎮鐵礦),沙俄拿到了東北的開礦權(撫順煤礦、本溪湖鐵礦)……
列強們都在大清吃的盆滿缽滿,自然也缺不了那個堅定支援“大清保全領土完整”的美國。
相較於英法德俄的劃分勢力範圍、搶佔礦產、組建合資公司,新時代的美國提出“門戶開放”照會,不要求擴張殖民地和實力範圍,而是要求列強在華勢力範圍內允許美國平等貿易,透過技術合作與金融間接控股等方式實現了“利益均沾”。
最後,美帝還透過教會學校培養親美精英,推動留學計劃,進行文化滲透,不斷推動大清知識分子厭惡其他割地的列強而親善優質商品進口的美國,戰後的三十年裡,愣是扶持起來了一個親美的常凱申政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