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某音上刷到一個熱門影片。
一位88歲的北大教師在路邊被人採訪:
“對養老有什麼看法”。
老人堅決地回答:
“不開刀、不插管、不搶救。尤其,不進重症監護室。”

被問及原因時,老人說:
“我年紀這麼大了,死亡是必然的。
搶救,一來我受罪,二來也浪費國家資源。這些資源不如去搶救年輕人。”

老人能想得開固然好,但兒女能同意嗎?
“我總和他們說,與其強行留住父母的肉體,不如想想父母曾帶給你什麼影響。
把這些好的印記留住,就夠了。”

這段通透的對話,收穫了近300w網友的點贊。
“好死不如賴活著”,是無數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
“長命百歲”,也一向被預設是對老人最好的祝福。
但,長壽的人生真等於幸福的人生嗎?
有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給出了“不同尋常”的答案。

曾看過一個故事。
一位高幹老人因為突發腦梗被送進了上海瑞金醫院。
經過醫生全力搶救,撿回了一條命。
但之後的人生,都需要靠醫護人員24小時不間斷地照顧,才能得以延續。
換句話說,就是“活死人”。
可老人的女兒依舊堅持:
不能放棄父親的生命。
結果老人在ICU裡,一住就是4年。
最後,因身上多處器官衰竭而死。
女兒固然是一片孝心,但醫生卻有不同的看法:
“雖然延長了生命,但並沒有改善老人的生活質量。”
“家屬每天能探望1個小時。
她能看到的,是父親在這1個小時裡很開心。
於是就以為他每天都過的很開心;
但我們看到的,是病人在剩下的23小時裡很煎熬。”

老人的女兒也曾被問過:
“是否有想過,也許父親希望自己能更輕鬆地離世?”
她說:
“我不敢想,也不願去想。
至少現在我還給得起他最好的治療,這樣我心裡能好過點”。

我當然明白。
身為子女,要想主動放棄爸媽的生命,真的太難了!
只要我們還救得起,就想多留爸媽一天。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
假如老人還能表達自己的意見,
是會讚揚孩子的孝順,還是會斥責孩子讓自己受苦了?
老人也許不忍心給出選擇。
但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認。
長壽的前提是“健康”,否則就是“活受罪”。
在這一點上,老人總是比年輕人看得更透徹。
“很多老人都是長期吃藥,把自己的身體吃壞的。”

“醫院裡有太多長期照顧老人的家屬,老人還活著,家屬先累死了。”

所以如今,越來越多的老人開始對“長命百歲”祛魅。
都奉行“小病從醫,大病從命,絕不搶救”的養老理念。
“走的時候越快越好,千萬別拖累子女,搞得人財兩空。”


明明醫療條件在進步,生活水平也比以前提高了,為什麼有那麼多的老人反而不愛“活”了?
因為時代進步了,但養老卻更難了。
首當其衝,就是“養兒不再防老”。
倒不是孩子們不想孝順,是真的有心無力。
之前在某音上看到一個影片。
一個爺爺癱瘓在床16年,一直是50多歲的女兒在照顧。
每天把爺爺抬上抬下、清理他的排洩物、給他擦身體、餵飯、喂藥、推他出去散步……
16年來,天天如此。

這固然是“養兒防老”的絕佳證明。
但故事的另一面呢?
是爺爺有養老金,可以支撐他生活的大部分開銷;
是女兒提早退休,完全放棄個人生活,只為全身心照顧父親;
是女婿承擔了賺錢帶娃的大部分工作;
是女兒一家沒有房貸車貸的經濟壓力;
是家裡還有其他親戚,可以偶爾分擔看護的責任。
如此“完美”的孝順背後,是眾多條件的聚合和無數的捨棄。
很難複製在所有家庭裡。

我們總記得“養兒防老”是傳統,卻忘記“那是特定時代下的產物”。
過去醫療條件匱乏,父母普遍不長壽。
少有老人得老年痴呆、半身不遂,照顧起來不如現在難。
外加那時每個家庭的經濟都差不多,子女又多,還有很多女性是不工作的。
“經濟壓力不大”+“家裡有閒人”,讓贍養老人變得沒那麼難。
但現在呢?
獨生子女夫妻,有一個不出去賺錢日子就沒法過。
老人雖然越來越長壽,但也是大病小病不斷,需要人長期看護。
父母、孩子、工作、房貸、車貸,是同時壓在中年人頭上的大山。
逼的子女必須要有所捨棄。
儘管每個人選擇不同。
但在現實的殘酷之下,總有父母是“靠不上”子女的。

那麼,如果不靠孩子靠社會呢?
目前,我們社會的養老方式主要是“居家養老”或“送養老院”。
能自理的老人,大部分選擇居家,自由又省錢。
而被送養老院的老人們,基本各有各的病痛,失去部分自理能力。
生活質量就像擲骰子般,有人好,有人壞。
我的家人就住在養老院裡。
裡面的護工一個月的工資不過4000多塊。
卻是全年無休,24小時待命。
然而,每個老人卻有著不同的病痛、看護禁忌、生活習慣、脾氣秉性。
有的老人精神有問題,一不開心就會摔東西;
有的老人吞嚥功能不行,一吃飯就會被嗆到,需要人一口口地喂。
對護工來說,照顧老人是件十分瑣碎卻不容一點錯漏的工作。
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家屬追責扣工資。
“誰敢拿人命開玩笑啊!”
這種情況下,“不出錯”就成了護工們照顧老人的首要原則。
“讓老人開心”,只可能是錦上添花。
所以,養老院的“苦”其實不在於那些虐待老人的新聞。
更多是因為:
在有限的人力條件下,只能為老人提供基礎的照顧和部分情緒價值。
保證老人“活下來”,而非“活得好”。
你們看。
儘管醫療單方面延長了老人的壽命。
但老人如何才能活得好,依然處在“左右為難”的境地。

之前刷到一個影片,感觸頗多。
一個80歲的拾荒老人,凌晨三點扛著將近200斤的垃圾走在重慶的街頭。
任誰看,都覺得老人一定生活的很“慘”。
大機率是無家可歸,迫於生計。

但細問才知道。
老人早年生活在農村,退休後才來城市。
現在和女兒生活在一起,孩子很孝順,也能養得起他。
但老人還是想幫子女分擔些壓力。
由於農村的退休金每個月只有100塊,老人就琢磨出了“撿垃圾”這個法子。
於是,他選擇每天凌晨出發,步行幾小時去撿垃圾。
且這一走就是20年。
有路人心疼爺爺的辛苦,但老人反倒笑著說:
“我過的很幸福。”
“即使那麼辛苦也幸福?”
“勞動哪有什麼辛苦的。人動起來,身體反倒更健康。”

的確,路人想幫老人分擔點兒垃圾。
結果沒走兩步,就被健步如飛的老人遠遠甩在身後。
“我第一次覺得羞愧,不如一個80歲的爺爺走得快。”

不過即便爺爺如此拼命,一個晚上也只能掙10幾塊錢。
費那麼大勁,卻只賺這一點錢。
在我們看來實在不值得,但老人卻樂得自在。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的事,沒必要和別人比。
錢,夠花就行了。”

這個爺爺和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老人一樣平凡,沒什麼過人的本事。
但卻在力所能及的小事上,找到自己生活的樂趣與價值。
他沒什麼錢,但依然活得很滿足。
養老固然是一件複雜、牽涉層面眾多的事。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選擇,大機率決定了自己會度過怎樣的晚年。”
有的老人沒病沒災,也主動住進養老院。
衣食住行都有人照顧,自己反倒可以享受生活;

有的老人退休後,學游泳、學畫畫、學書法、學唱歌。
即便兒女不在身邊,生活也充實快樂。

幸福的人總是相似的。
許多晚年過得好的老人都明白一件事:
“養老,只能靠自己。”

生活從來無法盡善盡美,在任何年紀都是。
社會保障也總是有利有弊,很難照顧所有人的需求。
但社會的進步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像養老院、老年社群、老年食堂、住家保姆等等。
我們總能在其中找到更適合自己的生活。

在網上曾看到一句話,很受啟發:
“養老,其實是選擇一種自己老去的方式。
方式不限,沒有標準答案。
但最重要的是:
請永遠記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為了更舒服地度過晚年,十點君建議大家:
把“養老計劃”也放進自己的人生規劃裡。
從現在開始,就要做好以下“三儲蓄”:
1、 儲蓄錢
錢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給了老人“選擇權”:
想吃什麼自己買,想去哪裡都能去;
兒女不孝順,就自己僱保姆獨居,不必看孩子臉色;
萬一有個病痛,兜裡有錢,心裡不慌。
養老,錢絕對比子女更靠譜。
很多老人一輩子都對自己摳搜,只為了補貼孩子。
真的不要。
可以偶爾幫孩子救急,但千萬不能變成理所當然。
把錢留給自己,把孩子的因果還給孩子,讓他們去承擔自己的人生。
我們用錢照顧好自己,自給自足,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忙。
2、 儲蓄精神價值
很多老人晚年物質生活平順,但心裡總是很苦。
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快樂,都建立在“兒女的陪伴”上了。
不妨換個思路。
把老年生活當成自己的“第二次人生”。
制定自己的“夢想清單”,去嘗試自己喜歡的事情,學習“自己讓自己快樂”。
我們努力了一輩子,到了老年好不容易才“有錢有閒”。
一定要用力享受。
3、 儲蓄健康
毋庸置疑,“健康”才是養老中最重要的條件。
但之所以放在最後說。
是因為,它同時也是老人最無法控制、最無力的部分。
沒人能阻止身體的衰老與病變。
所以,趁著身體還康健時,吃乾淨的食物,保持規律的鍛鍊。
用心地照顧自己的身體與精神健康。
一旦疾病來襲,就學著順其自然地接納生命的退化。
“小病從醫、大病從命、不過度醫療”,讓生命體面溫柔地落幕。
點個【在看】,祝福每個人都能擁有幸福的養老生活。
你們是如何規劃自己的老年生活呢?有什麼擔憂或期待嗎?歡迎來評論區大家一起聊聊,互相啟發。
作者 | 肖肖,心裡有人煙,筆下才有眷戀。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聞悅,愛唱歌的主持者,公眾號:聞悅來了。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