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MWC2025 聯想展臺後的會議室裡,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向愛範兒等媒體展示了無名指上的一枚銀色戒指。
它能記錄我的睡眠資料,每天給我打分。如果睡得不好,它會建議我中午小憩,來提高分數。
這其實是一枚智慧戒指,雖然不是聯想開發的產品,但在楊元慶看來卻和聯想 「個人 AI 雙胞胎」的戰略有契合之處。
一個與使用者深度繫結的、跨平臺的智慧體系,這個「AI 雙胞胎」將比你自己更瞭解你,模擬你的思維模式,預測你的需求,甚至在未來,代理你的行動。
巴塞羅那的 MWC 2025,雖然討論 DeepSeek 的氛圍遠沒有中美輿論場那麼激烈,但 AI 已經是繞不過的話題。
在終端廠商中,聯想也是這次釋出新 AIPC 最積極的一個,從「三摺疊」PC 到太陽能電腦展示了大量新形態產品。
楊元慶在採訪中向愛範兒透表示, AIPC 是聯想邁向「個人智慧」的第一步。不同於傳統 PC,AIPC 能夠在端側執行大模型,具有更強的本地推理能力。
「我們預計到2028年,80% 的PC都將是AIPC。」楊元慶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並介紹了聯想分階段推進 AIPC 普及的路線圖:
2024年(起步階段):僅有15%的PC為AIPC,主要集中在高階機型,因為當時只有最強大的晶片才能支援大模型的執行。
2025年(加速階段):預計 AIPC 的比例將提升至 25% 以上。隨著計算力的提升和模型效率的最佳化,越來越多的機型能夠執行大模型,但大多數 PC 的 AI 能力仍有提升空間。
2026年(規模化階段):預計 50%-60% 的 PC 將具備執行大模型的能力。這意味著 AIPC 將成為市場主流,使用者可以更廣泛地體驗到AI帶來的便利。
2028年(普及階段):最終實現 80%的 PC 為 AIPC 的目標。屆時,AI將深度融入PC的各個方面,成為使用者不可或缺的智慧助手。
楊元慶認為,AIPC 的普及是「積極樂觀,但分步走的」。AI 硬體只有基於技術發展規律的穩步推進才能避免曇花一現,這背後,需要計算力提升與模型效率最佳化一起驅動。
楊元慶指出驅動端側 AI 發展的核心要素:「驅動端側 AI 效能的因素有兩個:計算力和模型效率。」
過去有人說摩爾定律停滯了,但我相信 AI 晶片重新激發了市場活力,它不僅不會停滯,甚至還會加速。
傳統 CPU 的架構並不適合 AI 計算的並行處理需求。AI 晶片,如 GPU、NPU(神經網路處理器)等,透過專門的硬體設計,能夠大幅提升 AI 模型的訓練和推理速度,同時降低功耗。
聯想透過整合不同型別的計算單元,根據不同的 AI 任務負載,智慧分配計算資源,實現更高效的模型執行。這種計算架構,不僅提升了效能,還降低了能耗,為 AIPC 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模型最佳化的重要性也提升了, 楊元慶提到,「模型的效率。同樣是 70 億引數的模型,可能隨著技術的進步,隨著創新,它產生的結果就會更加高效,就是速度更快、更加精準。」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大模型才能實現強大的 AI 能力。但大模型對計算資源的需求極高,難以在端側裝置上執行。近年來,模型最佳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透過模型壓縮、蒸餾、量化等手段,可以在不顯著降低模型效能的前提下,大幅減少模型引數量和計算量。
開源模型的出現,進一步加速了模型效率的提升。這些模型經過最佳化,可以在較低的計算資源下實現與更大模型相媲美的效能。這意味著,即使是中低端的 PC,也能流暢執行 AI 應用。
楊元慶對端側 AI 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在 MWC 2025 的一場演講中預測,端側 AI 效能將在未來 12 個月實現三倍的增長。
AIPC 只是第一步,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每個人都有一個人工智慧雙胞胎,也可以叫你自己的人工智慧智慧體。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只有一個,只有它最懂你,最知道你,也只有你自己能夠用它。別人要能用它,安全就有問題了。
這並非科幻小說中的場景;而是在採訪中,楊元慶對於聯想對未來人機互動的洞察,這也是聯想的「個人 AI 雙胞胎」戰略。
這個「雙胞胎」並非依附於特定裝置,而是一個跨終端的虛擬智慧體,它存在於雲端,但又與使用者的個人裝置緊密相連。
資料驅動的個性化智慧:透過分析使用者在不同裝置上產生的資料,AI雙胞胎能夠構建使用者的個人知識庫,深入瞭解使用者的習慣、偏好、需求。
跨裝置的無縫協同:例如,使用者在手機上設定的日程提醒,會自動同步到 PC 和智慧手錶上;使用者在 PC 上瀏覽的文件,可以無縫切換到平板上繼續閱讀。
從認知到行動:未來的AI雙胞胎不僅能回答問題,提供資訊,還能在使用者充分信任的基礎上,自主完成任務。
「這不僅僅是大語言模型,更是大行動模型。」楊元慶表示,AI 雙胞胎的進化方向,是從認知智慧到行動智慧的躍遷。它將成為使用者的數字分身,幫助使用者處理日常事務,提升工作效率,改善生活品質。
聯想希望打破不同裝置、不同作業系統之間的壁壘,實現資料的無縫傳輸與統一管理。讓它真正成為使用者的「數字伴侶」。
雖然聯想不是傳統認知的 AI 公司,可最近一些分析機構給聯想貼上「中國科技七巨頭」的標籤,楊元慶的回應是「對七巨頭還是七十巨頭我們沒什麼興趣」,聯想更關注在戰略指引下做好創新與技術開發,帶動業務增長。
在開源與閉源的博弈中,楊元慶認為「競爭還會繼續下去」。開源模型雖然加速了AI技術的普及,但企業仍然需要建立自己的「獨門秘籍」,構建技術護城河,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在楊元慶看來,聯想的「獨門秘籍」,在於其深厚的硬體製造能力、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以及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這些優勢,使得聯想能夠將AI技術與硬體產品深度融合,為使用者提供更優質的體驗。
在和楊元慶的對話中,我們也感受到 AIPC 只是聯想邁向「個人 AI 雙胞胎」願景的第一步,將這些能力延伸至手機、手錶、智慧家居等更多終端裝置,形成「一體多端」的超級智慧體,才是終極目標。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郵件標題「姓名 + 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 / 作品或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