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地時間4月2日晚,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專機降落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機場。
這位被國際刑事法院通緝的領導人,不僅沒戴手銬,反而收穫了紅毯和儀仗隊——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用最高規格的外交禮儀,完成了一場對國際法的公開嘲諷。
這場“打臉國際法”的戲碼早有預兆。
2024年11月,國際刑事法院(ICC)向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發出逮捕令,堪稱國際政壇的"熱搜頭條”。
ICC認為以色列在加沙地區使用飢餓等反人類手段作為戰爭武器,指控內塔尼亞胡涉嫌犯下“蓄意造成重大痛苦”和“故意攻擊平民”等戰爭罪。
然而,這個國際通緝令很快就被潑上了一盆現實政治的“冷水”——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當即宣佈:“我們為內塔尼亞胡準備了紅毯,不是手銬。”

這不,內塔尼亞胡還真來了。
自從被列為通緝犯後,內塔尼亞胡一直在家“蝸居”,偶爾去美國溜達一圈,美國不是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而且以色列作為美國的親爹,美國自然可以保證他的人身安全。
但匈牙利可不一樣了,1999年就簽署了《羅馬規約》,屬於國際刑事法院的締約國,理應執行逮捕決定。
但事實卻是,歐爾班一句“沒頒佈國內法”的藉口,直接讓ICC的逮捕令成了擺設。
現在的以色列,由於違反加沙停火協議,被國際社會強烈譴責,歐爾班為啥非要挑在這個時候,大張旗鼓地邀請內塔尼亞胡訪問呢?
無非還是古人那句話: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首先,匈牙利對俄羅斯能源依賴高達80%,俄烏衝突後天天被歐盟掐脖子。內塔尼亞胡手裡攥著東地中海天然氣田,正是歐爾班夢寐以求的“備胎”。若能打通以色列-匈牙利能源通道,相當於給匈牙利上了雙保險。不僅能夠在歐盟中實現獨一份的能源保障,以後和馮德萊恩叫板的底氣也更足了。
其次,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最新報告,匈牙利對以色列軍購額從2018年的1.2億美元飆升至2022年的8.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61.4%,遠超同期歐盟國家平均軍費增速(3.2%)。這種指數級增長的背後,反映的是匈牙利在軍事現代化發展上對以色列的依賴。
作為回報,以色列軍工企業向匈牙利國防工業開放了“鐵穹”導彈防禦系統的核心演算法,使得匈牙利成為中東歐首個具備自主反導系統開發能力的國家。此外,雙方聯合研發的“獵鷹-3”電子戰系統,已成功出口至塞爾維亞等第三國,為匈牙利帶來12億美元的外匯收入。

再者,歐洲地區以英法德為主,匈牙利在歐盟中長期受到排擠和邊緣化,經常以“刺頭”形象出圈,話語權相對缺乏。透過邀請內塔尼亞胡強化與以色列——美國在中東最核心盟友的合作,既能鞏固自身在中東歐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也可能試圖以“間接示好”方式向美國暗示其政治傾向,提升自身在美歐博弈中的戰略價值。
所以說,匈牙利的這場政治考量,利益算盤是打的當當響,而且為了消除這次內塔尼亞胡訪問帶來的消極影響,4月3日匈牙利總理府部長古亞什對外宣佈,匈牙利政府已決定退出國際刑事法院。
而內塔尼亞胡從國際“通緝犯”變成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座上賓”,他心裡自然十分高興,必須要抓住匈牙利這根救命稻草。因為如今這架勢,不論在以色列國內還是國際舞臺中,他都沒有多少消停日子。
國內,內塔尼亞胡因為人質久久未能解救出來以及解除辛貝特局長巴爾與總檢察長巴哈拉夫·米亞拉的職務,而在國內遭到了抗議,民眾對他的支援率大幅下降,要求其下臺。

此次訪問,內塔尼亞胡需要用一定的外交成果來安撫民意,比如跑到匈牙利痛陳哈馬斯罪行,高調宣示以色列的“受迫害者形象”。
國際上,以色列在進攻加沙中的暴行和造成的平民重大傷亡早就導致了許多國家的冷眼相待。
歐盟對以色列的批評日益尖銳,但匈牙利、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國家始終態度曖昧。內塔尼亞胡此次高調訪匈,就是要努力打造“挺以小分隊”,瓦解歐盟統一立場。
內塔尼亞胡彷彿在用此次會晤對世界炫耀:國際通緝令又怎麼樣,我依然可以來去自如,成為他國的貴賓。這波操作既向國內民眾展現自己的政治地位,順勢薅一把民眾支援率,又能借此機會與他國對話,爭取更多的國際支援,可謂一舉兩得。
所以,很諷刺的是,他在感謝歐爾班時高度讚揚他表現出的“道德高度”。這一刻彷彿只要在通緝令背景下向他發出邀請函的人就佔領了道德高地了。
內塔尼亞胡的匈牙利之行,就像照妖鏡般映出西方政治的醜陋一面:所謂國際正義,本質仍是強權博弈的遮羞布;所謂人道主義,常常淪為政治站隊的工具。
正如前ICC首席檢察官奧坎波所言:“當大國將國際法視為工具而非準則時,全球正義體系便淪為強權博弈的犧牲品。”
“通緝犯”變“座上賓”的這場真人政治秀,代價則很可能是全球對戰爭罪追責信心的崩塌。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