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出新高度!《玫瑰的故事》座談會,劉亦菲精彩發言,彰顯實力(附:逐字稿)

Jul.
11
灼見(ID:penetratingview)
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7月8日,劉亦菲在北京參加了《玫瑰的故事》創作座談會。

劉亦菲作為該劇女主角黃亦玫的飾演者出席了座談會。座談會上劉亦菲穿白襯衣,搭配純色高跟鞋,整個人顯得清麗脫俗,端莊大方,簡直美翻了!

與會人員深入探討總結該劇的創作播出經驗,圍繞如何進一步抓好內容創作,推動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高質量發展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研討,取得了豐碩成果,形成了廣泛共識。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召集人夏曉輝表示:
該劇實現了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的有機融合,貼近生活,高於生活,充滿詩意;實現了女性題材書寫與大眾題材共鳴的有機融合,為大眾情緒的共鳴提供了多樣的連線點;實現了心懷“國之大者”與回應民之關切的有機融合,有效帶動了影視與文旅的聯動。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王一川表示:
該劇最有益的啟示在於:人生固然離不開幻想,因為一旦喪失幻想就無異於直接放棄對於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但確實更需要隨時丟掉幻想而準備奮鬥,積極面對人生的必然與偶然、順利與挫折、如意與不如意等多種可能性。
電影衛星頻道節目中心編委、1905電影網董事長李瑋表示:
對照原著對人物的描述,該劇豐富了主線與副線,以女主角“黃亦玫”的視角講述成長曆程與生活得失,同時透過男性女性雙重視角,展現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基調更加溫暖治癒,多情、感性、文藝、浪漫地講述愛與被愛的故事,讓觀眾感受到愛情本身就是希望。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表示:
該劇是一部新女性劇,塑造了嶄新的女性形象,脫離男性視角,展現女性獨立而積極的風貌。《玫瑰的故事》鼓勵女性如劇中人一般,無論身在哪個年紀、身處何種境遇,都應盡情綻放,傳達出“此刻即是花期”的價值意涵,正如本劇結尾所說,“我完全而絕對地主持著我”。
《人民日報》文藝部理論評論編輯室副主編任姍姍表示:
本劇探討了現代社會的女性如何與社會、與自我相處,如“玫瑰”般,在冒險中不斷綻放生命的光彩,見到自己、見到眾生、見到天地。

在眾位專家發言後,劉亦菲發言,分享了自己主演這部劇的一些感受。
劉亦菲說,玫瑰之所以成為玫瑰,很重要的點在於她的“刺”。黃亦玫和很多女孩一樣,有著成長中叛逆的“刺”,她不是平面的完美人,她是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她是熱烈的,也是脆弱的;她堅強,也矛盾。在一段段的感情和人生選擇中,她召喚著自己。她有愛人的能力,也愛自己。
以下是劉亦菲的發言:

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前輩同仁和媒體朋友們!


大家好!



我是演員劉亦菲,在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中飾演黃亦玫。非常感謝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和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主辦今天的創作座談會。



作為劇中演員,能夠出席本次座談會,我覺得非常榮幸。同時,《玫瑰的故事》能夠取得今天的播出成績,並且得到觀眾朋友們的認可和喜愛,我作為臺前幕後創作的一份子,感到非常的開心和感激。其實,剛才各位老師、領導,還有主創、前輩們,都已經說得非常好了,我也學到很多。



那我想就《玫瑰的故事》的創作過程和心路歷程,從演員的角度簡單說幾句。其實,當時新麗傳媒和騰訊影片,還有導演汪俊找到我的時候,我聽說這是一個講述一個女人跨越20年的故事,我光是聽到這個,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



我在想,什麼樣的一個女性,她的經歷要用這麼長的篇幅去表現?這個點讓我很激動。

後來看完原著和劇本初稿,我覺得玫瑰之所以是玫瑰,很重要的點在於它的“刺兒”。

作為創作者,我把這個“刺”理解成為她的變化和不變:她的痛、她的堅持和叛逆,甚至可以說有瘋狂的那一面。



總之,就是在靈魂深處,那些難以言表的東西,都是她的“刺”。既然這個“刺”是從她自己身體里長出來的,我覺得就是有說服力、有力量的比如說,她有非常強的自我意識,她對於周圍的人和環境變化的態度,她的變化和選擇,這20年人物的成長經歷,是什麼東西在燃燒她、在支撐她?這一切細微的組成部分構成了這個角色。

其實,在學習人物的過程中,就像斯坦尼提出的那樣,我一直問自己:人物為什麼要這樣生活而不是別樣?
就這樣,我也一直對她的生活進行學習:她怎麼去拿筆、怎麼擁抱愛人、怎麼絕望、怎麼堅強。
我希望讓這些人物的氣息和情緒流淌出來,因為我認為真情實感是最有力量的。當你確認角色比你大,無限大的時候,會有一種對未知的敬畏心,我覺得這是靠近角色的開始。
玫瑰不同階段的不同情緒狀態、不同的表達,內心豐富的層次,也是我非常在意的。


其實,玫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用幾句話去表達清楚了。但在看片的時候呢,我自己也成為了一名觀眾。
我現在更能夠客觀地感受到,我其實也有被這個人物鼓舞著。我看到不少觀眾說,和玫瑰的經歷情感產生共鳴,我其實非常欣慰。
她和很多女孩一樣,有著成長中叛逆的“刺”,她不是平面的完美人,她是一個活生生的藝術形象,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活生生的情感。
她是熱烈的,也是脆弱的;她堅強,也矛盾。在一段段的感情和人生選擇中,她召喚著自己。她有愛人的能力,也愛自己。

我想,戲劇表達本來就和人生一樣,是複雜的、有層次的、有深度和力量的,不被定義,甚至重新定義。
如果說一本出色的小說是用文字描繪出世界和讀者交流,那演員就是用角色、用自己作為容器和載體,用感情的線和情緒的線和觀眾交流。
這很神奇,我認為這是一個很令人激動的集體創作過程。我們沒有追求於一種浮於表面的表達,而是樸實無華地去服務人物和故事的生動性。每天的拍攝都是充滿未知和挑戰的。

藉此機會,我還想感謝劇組臺前幕後的每一位同仁。《玫瑰的故事》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整個製作團隊的通力協作和努力付出。要感謝汪俊導演,攝影師張文傑老師,美術指導王競老師,感謝編劇李瀟、王思,感謝劇組的每一位演員和工作人員。
是你們營造了良好的拍攝氛圍,讓我能夠全情投入創作,最終塑造完成了黃亦玫這個角色。
更要感謝李娟老師、李爾雲李總、曹華益曹總,感謝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電視劇專案組,騰訊影片對《玫瑰的故事》的播出給予的全力支援。

再次感謝為《玫瑰的故事》提供幫助和支援的每一位同仁夥伴。


謝謝!
座談會後,劉亦菲曬照併發文說,參加這個創作座談會,“很榮幸也很感動”。
改編自亦舒同名長篇小說的電視劇《玫瑰的故事》,以黃亦玫的一生為主線,圍繞其事業、愛情、家庭展開故事,以點帶面,展現出現代女性在追求精神自由、人格獨立與美滿愛情的道路上所面臨的種種抉擇,探討當下社會女性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等議題。
反觀劉亦菲的藝術生涯,就像她所詮釋的“玫瑰”一樣,既有美麗的花朵,也有保護自己的刺。她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演員的成長史,更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的體現。
她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她所塑造的一個個鮮活的角色,更在於她對藝術與生活的深刻理解和不懈追求。她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有理由相信,她會繼續用她的才華和熱情,為我們帶來更多觸動人心的作品,同時,也激勵著更多的人,去追尋屬於自己的藝術之路和人生價值。
— THE END —
☀本文綜合自首都廣電、心理師童衛衛、辰姐說娛樂、網路等。

MORE

灼見熱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