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了五個半小時,落地烏魯木齊,由衷感嘆,我們的祖國真的好大好大。
今天是掌欣2025年早產兒公益科普行的第二站,來到了烏魯木齊。每次公益行,醫生護士和早產兒家庭都會和我們說,你們能來太好了,太需要這樣有溫度的科普。
做公益真的很幸福,總感覺我們只是做了一點點,卻能收穫到一整個大太陽。掌欣至今已經服務了10W+早產兒家庭,今年的公益行還會繼續。
仍然是這句我說過無數遍,但每一次都會很感恩的話,
謝謝你們,謝謝月捐人,謝謝志願者們


每年暑假,全網最讓人羨慕的人裡,一定有老師!
學歷好,懂教育,假期多,帶個孩子,那還不是小菜一碟?簡直可以說是當媽的頂配了吧!
但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梅子,作為一名清華博士、社會工作系教師,她卻告訴我,無論過去的履歷多麼耀眼,當媽後,大家都一樣。

梅子的照片👆
困在“媽媽”殼裡的日子
梅子是90後,清華畢業後就在高校任教,單純的生活,過硬的履歷,讓她一度覺得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而,在“媽媽”這個全新的、沒有任何標準答案的戰場上,她卻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敗和孤立無援。
每年假期說走就走的旅行?沒了;
安靜讀本書、備節課?成了奢侈;
就連一個完整的睡眠,也變得遙不可及。


圖源:梅子的履歷和照片
“那段時間,是真挺難熬的。”
梅子回憶道“尤其娃過敏、乳糖不耐,一有不對勁,我就著急往醫院跑。”
她也曾懷疑自己是不是小題大做,可內心的不安卻揮之不去。直到她逐條對照“產後抑鬱”的症狀——持續的情緒低落、焦慮、胡思亂想、自我掌控感崩塌——才驚覺自己幾乎條條命中。作為有社會學學科背景的自己,一直知道產後抑鬱這回事,但真的親身體會了才知道其中的艱難。
這倒是讓她想起了08年剛上大學時聽了一場講座,裡面提到——如果你不知道該幹什麼,就先悶著頭做一些對以後肯定有益的事,這句話曾經讓過她走過迷茫的大學生活,這一次,肯定也可以。
她開始決定做點什麼,讓自己走在生活前面,而不是被生活拖著走。

梅子說:生活給了姐兩個洋蔥圈,姐把它拿來作為探索生活的眼鏡
去看比自己更大的事兒
轉機,源自一次對閨蜜的探望。
閨蜜的孩子是早產兒,情況一度非常危急。在幾次交談中,梅子第一次聽說了“掌欣”這個名字——一個專門支援早產兒家庭的公益組織。
閨蜜向她講述“掌欣”提供的幫助:為中國早產兒提供醫療資訊諮詢、心理支援到經驗分享、社群服務、甚至緊急救助資源,這背後的主力軍竟然只有兩個人。
而最讓梅子感到無比震驚,背後從事這樣職業的,是幾個普通的媽媽而已啊。
而自己作為社會工作專業的老師,卻從未意識到,就在自己身邊,在我們國家,竟然存在著數量如此龐大的早產兒家庭,每1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一個是早產寶寶。
那自己帶娃的那些煩心事甚至都不算什麼了,哪怕一個順利出生的孩子都對自己的人生有如此撕裂般的變化,何況那些受著遠比自己更為嚴峻挑戰的普通家庭們呢?
他們有的面對著漫長的NICU(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的等待、高昂的醫療費用、對未來發育不確定性的巨大恐懼、以及醫療知識不足帶來的孤立無援的感受……
他們是保溫箱邊不離開的父母,那些因為孩子多喝了幾毫升奶就高興壞了的家長…
作為社會工作老師,她對“社會責任感”這個詞,有了具象的認知。而且,這些事兒,也讓她自己從產後抑鬱中漸漸走了出來。

圖源:梅子拍的
她記得特別清楚,有一次自己用幾句話開導了一位因孩子康復進度緩慢而陷入絕望的媽媽。幾天後收到對方的感謝:“梅子老師,謝謝你,那天聊完,我感覺又能喘口氣了。” 看到這句話,梅子眼眶溼潤。
當自己伸出手,去扶一把快要跌倒的姐妹時,那些死死纏著她自己、讓她透不過氣的煩悶和低落,反而像繩子鬆了綁一樣,沒那麼勒得慌了。

圖源:掌欣個案
如今,90後梅子老師也成了一名專業的掌欣志願者,作為專業者和產後抑鬱的親歷者,她開始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收集整理中國早產兒家庭的真實資料,比如:
家庭面臨的養育壓力和心理負擔;
不同地區的支援資源差距;
這些來自真實家庭的“草根資料”,比冰冷的資料統計更能傳遞心聲。
她的目標是讓社會、媒體、政策制定者真正看見這個龐大卻常被忽視的群體,理解他們的困境,從而推動更廣泛的關注和支援。
她尤其關注掌欣的“家庭互助”模式。她說,這種由“過來人”媽媽組成的互助網路,在緩解焦慮、驅散孤獨、提升養育者的信心、傳遞實用經驗方面,展現出了獨特而強大的力量。
目前,梅子正在幫助掌欣開展互助工作,設計了專業的問卷來了解她們的變化,她的研究為“同伴”模式的價值提供了堅實的學術依據。
梅子還和我們掌欣的夥伴們一起,評估各項養育支援專案(如早產兒家庭養育陪跑服務、互助社群、科普巡講活動)的實際效果。
短短幾個月,她已經為我們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比如,哪些幫助最有效?資源如何投入才能最大化地幫助早產家庭?
這些評估結果,都能直接指導掌欣最佳化服務,將寶貴的資源精準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也讓外界更瞭解如何有效支援這個群體。
彙報一下,掌欣現在的“戰果”:
-
與全國30多家省市級婦幼機構攜手,開展早產兒家庭養育科普巡講,傳遞科學知識,播撒溫暖力量。
-
“家庭養育陪跑專案”已為20餘組早產家庭提供長期、個性化的支援與陪伴。
-
與醫院、高校緊密合作,深入開展課題研究,用資料與洞察為政策完善和服務最佳化奠定基礎。
-
透過線上社群、同伴支援小組等,構建起關注心理健康、鼓勵互助前行的溫暖社群。

未來肯定還有更多,真心感謝梅子這樣的專業掌欣志願者,給公益投入了更多的力量,讓我們走得更遠,幫助更多人。
還是個“寶寶”的媽媽們,
掌起了公益的燈
梅子是90後,和我團隊裡最小的媽媽一樣,據她們自己說,感覺自己在“還是個寶寶”的時候有了寶寶,愛賴床,愛追劇,愛看電影,愛出去旅遊,愛聽演唱會…
但就是這些看起來還像孩子的媽媽們,在初為人母的兵荒馬亂中,硬生生闖出來了擔當與堅韌,變得無比靠譜。
她們的經歷恰恰印證了:能否成為一位足夠好的媽媽,與學歷高低、準備是否充分,未必有直接的關聯。
而是關乎愛的本能、以及面對未知時不斷學習和調整的勇氣。

圖源:梅子拍的
今年7月份,掌欣全國科普巡講再次走進這座中原之城,
一群女生嘰嘰喳喳地聊著孩子的升學趣事、工作瑣碎。懷孕17周的佳佳輕撫微隆的小腹,笑容裡盛滿期待;曾被無數人牽掛的早產小明星小初,剛下補習班也匆匆趕來,個頭又比去年長高了不少。

圖源:自己拍的
再次見到梅子本人,我決定寫下這篇,來由衷地感謝像她這樣年輕而充滿熱忱的專業人士,來加入掌欣的隊伍。
她們不僅帶來了紮實的學識、嚴謹的研究方法,更帶來了嶄新的視角和年輕媽媽的活力。
“年輕人”的接棒,讓公益的火種傳遞得更加穩健,也讓我們對未來、對改變、對更多早產家庭走出人生困境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
同時,也感謝參與掌欣公益的所有人,這份由無數普通人——志願者、月捐人、醫護人員、合作機構,以及每一位為我們駐足、傳遞善意的你們——共同編織的溫暖網路,正讓點點微光匯聚成河,堅定而溫柔地流淌過每一個需要被照亮的角落。
感謝每一份平凡而偉大的支援,是你們,讓改變發生。
如果看到故事的你,也想要把這份溫暖和力量,接力給更多風雨中的早產兒家庭。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參加“掌欣早產兒月捐計劃”

在這裡,每59元=讓科學《養育指南》成為新手父母的得力工具;
每199 元=一次1V1養育指導,撥開育兒的重重困惑。

圖源:自己拍的
如果您也願意為早到的天使們盡一份力,歡迎加入掌欣志願者團隊(新增掌欣小助手微信:zhangxinxiaozhushou)。
你的每一次傾聽、每一份陪伴,都將化作照亮前路的明燈,幫助這些家庭穿越生命的迷霧。
當然,掌欣的成長更需社會力量的託舉,無論是企業、醫院還是媒體,每一份合作都將織就守護生命的網。為了讓資源互通、專業共創、愛心共振,我們期待與您以更多的方式並肩同行。
企業CSR合作、醫院合作專案、媒體轉播支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