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讀研讀博選大型團隊更容易成功!網友:可你這研究也說他們更容易直接退出科研界!

解螺旋設為星標  ⭐,才能準時收到推送哦~
解螺旋公眾號·陪伴你科研的第3973天
成功or退出
本文資訊來源:Nature等
最近各大高校的研究生複試正在如火如荼得進行當中,不管是考研考博成功上岸的還是保研保博的同學,大家都面臨著選導師的問題。究竟是去大團隊好?還是找更容易獲得直接指導機會的小型課題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但莘莘學子們都想知道,此事是否有金標準?Nature近期就發文探討了這個問題:
3月3日,由哥本哈根大學的社會資料科學家Roberta Sinatra領導的團隊進行了針對科研指導型別對學術成就影響的首次量化研究,該論文發表在了Nature子刊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
在這項涵蓋逾超100萬名早期職業研究人員的研究中,Roberta Sinatra使用兩個資料庫:Academic Family Tree和OpenAlex,對研究人員的導師網路進行分析研究。最終研究涉及大約150 萬名科學家和180 萬名導師,這些科研人及相關導師主要來自化學、物理學和神經科學領域。
結果表明,在大課題組學習的碩博生選擇在未來發表的論文,年平均引用次數高於在小課題組的。換言之就是,大課題組的碩博生相較於小型課題組更有可能取得學術上的成功然而,在大課題組的碩博生畢業後留在科研界工作10年及以上的比例明顯低於小型課題組。甚至在1980-1995年間,大型團隊的“存活率”比小型團隊的低了38%-48%。換句話說,整體而言在大型研究團隊裡學習工作的研究生能留在科研界的機率是小型團隊的六到七成
圖源nature
會有這樣存活率的差別,主要是因為在大型團隊中,一些學生更多地從事資料分析等細化的基礎工作,而小團隊的學生則更容易成為多面手進行研究設計等多項工作,這種責任感和主動性有助於小型團隊裡的學生走得更遠,並激勵他們繼續堅持留在學術界。既然小型課題組的研究生們更容易留下,那麼為何會是大型課題組的研究生們更容易獲得學術成功?
Roberta Sinatra團隊特意將那些大型課題組中學生是一作而導師是最後作者的論文的被引次數與學生存留情況進行了資料分析。資料結果證明,這些明顯得到大型課題組導師大量關注的學生,如果留在科研界則會比其他人發表更多的論文。是他們提高了大型團隊學生的成功率。
此外,根據2025年1月發表於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項對約 45,500 名科研人職業生涯的研究表明,超過 40% 的博士後最終離開了學術界。
Roberta Sinatra的研究是希望能夠對科研界相關政策尤其是實驗室資助政策的制定提供建議及理論基礎。但對於普通科研人,尤其是碩博生而言,選擇進入什麼樣的實驗室不應只考慮課題組的規模以及導師的名氣,合適才是最重要的。畢竟研究已經表明大團隊的複雜性可能是部分研究生告別學術生涯的原因之一,不應片面追求“大即是好”的想法。做科研最重要的是,學術端正,不忘初心。
END
撰文丨解螺旋
排版丨解螺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