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眼鏡可以算得上是 2025 年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之一了,各種實現方案與隔壁的手機市場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熱鬧景象。然而在這個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背景下,我作為一個需要全天佩戴近視鏡的使用者,一款近期的智慧眼鏡「能不能滿足我看清東西」成為了購買之前的主要考量,遠遠超過了各種花裡胡哨的 AI 功能。換句話說,能否「讓每個視力受損的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樂趣」其實是眼部智慧穿戴裝置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是值得每一個人——包括視力正常的人——關注的,因為這背後體現的是廠商對於使用者的重視程度。
TL;DR(太長不看版)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在售的智慧眼鏡產品都有第一方的配鏡服務,合作商不盡相同近視 -600 度、遠視 +800 度是一個分水嶺,超過這個度數範圍後配鏡選擇會變少大多數主流產品支援自己購買和安裝第三方鏡片,配鏡流程和普通鏡框基本相同有特殊形態的後掛式鏡片組(比如雷鳥 Air 3)第三方選擇較少,部分品牌官方未給出獨立購買渠道我們配了幾副 AI 眼鏡,整理出這份配鏡指南首先,我需要向各位視力正常、(有幸)沒有體驗過醫療配鏡流程的讀者們大致介紹一下普通眼鏡是怎麼配出來的。這樣才方便對比各類智慧眼鏡或頭顯的配鏡流程。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四類情況: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為例,用於處理這些視力受損情況的眼鏡片通常被稱為處方鏡片(prescription lens),即必須要透過驗光師檢查和開方才有效果的鏡片,也會因為其起效原理被稱為屈光鏡片。
除了雷朋的線下渠道之外,Meta 自己也在洛杉磯開設了一家專門售賣眼鏡的實體店|Retail Dive相比小米或雷鳥,Ray-Ban Meta 的優勢在於雷朋自己就是一家專業的眼鏡廠商,因此第一方可選的鏡片種類要豐富許多,無論是處方鏡片還是平光鏡片,都有非常多不同種類和樣式可選:
只不過這樣一套操作下來,原價 299 美元的 Ray-Ban Meta Wayfarer 加上雷朋的處方鏡片後總價會超過 450 美元,這還是在沒有選擇任何特殊變色工藝或鍍膜的情況下——第一方配鏡貴的問題仍然存在。換句話說,Ray-Ban Meta 依然遵循只購買普通版眼鏡後自己配鏡並更換依然是更划算的選擇,以第三方鏡片廠商 VR WAVE 專為 Ray-Ban Meta 框型推出的處方鏡片為例,一副僅需 90 美元:
蘋果 Vision Pro,以及其他 XR 眼鏡嚴格來說,上面提到的小米智慧眼鏡、雷鳥 V3 系列和 Ray-Ban Meta 其實是相同的一類產品,即不包含顯示功能的語言操作型智慧眼鏡。但在這之外,還有另一類以眼鏡外形存在的智慧裝置—— 智慧 XR 眼鏡。1. 蘋果 Vision Pro以其中最具標誌性的蘋果 Vision Pro 為代表,目前的 AR 類產品大多采用了將顯示元件與屈光鏡片完全分離的設計,年初比較火爆的 XREAL One、雷鳥 Air 3s 系列、魅族那個帶有單色文字顯示功能的 MYVU 眼鏡,以及 Meta Quest 頭顯均屬於此列:
圖|蘋果官網這樣完全分離設計的好處在於留給屈光鏡片的空間更大,對於度數的適配範圍也就更多,模組化的設計也讓多人共用一臺機器成為了可能——當然整機也就顯得更笨重一些,並且與我們腦海中「智慧眼鏡」的標準形象也相去甚遠。在適配範圍方面,蘋果 Vision Pro 所聯名的蔡司光學外掛(ZEISS Optical Insert)鏡片度數範圍大約是近視 -1050 到遠視 +625 度左右,可以直接在蔡司的官網查詢度數是否支援後再選擇下單配鏡。
2. 雷鳥 Air 3 系列雷鳥 Air 3s 使用的後掛式屈光鏡片則是需要在電商平臺下單時聯絡客服提供驗光單,可以涵蓋近視 -1000 到遠視 +800 度,以及最高 200 度的散光:
圖|雷鳥京東自營旗艦店這樣的後掛式鏡片雖然度數涵蓋更全面,但問題也是一目瞭然的:作為第一方配件,除非參考蘋果這樣單獨將屈光鏡片作為一種產品銷售,後掛鏡片後期的維護和更換就充滿了未知數。比如雷鳥就沒有為 Air 3s 的屈光鏡片提供單獨的購買渠道,導致鏡片受損或者度數發生變化後的重新配鏡變成了一件不確定性很高的事情,渠道不固定、價格也不透明,第三方配鏡替代品的存續時間和存貨數量也很難得到保證。
圖|充電頭網與「具有眼鏡功能」的智慧眼鏡相比,智慧 AR 眼鏡更偏向於一塊你能夠戴在眼前的虛擬大屏,它們的執行方式與普通眼鏡是大相徑庭的,因此對於視力受損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能夠擁有第三方商家制作的屈光鏡基本上就是最好的結果了。3. 星紀魅族 StarV View此外,還有一類是與魅族 StarV View 類似的,可以自行調節屈光度的 AR 眼鏡。它們的問題在於往往只能兼顧近視,並且調節的範圍也比較有限,通常最多隻能調到 -600 度(中度與高度近視的分界線),對於散光或者聯合光度較高的需求是無法滿足的:
考慮到智慧眼鏡的重量和結構,允許自調節屈光度的方式很難稱得上實用,反而更加適合 Vision Pro 和 Meta Quest 這類體積比較大的頭顯類產品,可以作為自身無障礙功能的延展。然而選擇自調節屈光度同時也意味著選擇放棄了對於其他幾種視力受損情況的照顧,並且也將產品侷限在了非穿透式的全遮擋 AR 顯示器領域,是沒有辦法直接移植到智慧眼鏡上的。近視不配用 AI 眼鏡?未來不應如此以上種種,無論是來自品牌方的第一方定製服務,還是第三方商家的鏡片,更多都只是初步解決了視力受損使用者「能不能使用」的問題——然而,作為一款以顯示為終極目標的產品,智慧眼鏡的引數遠遠不止看得清。愛範兒主編就是一位高度近視使用者,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 Vision Pro 的重度使用者——這就決定了,他必須搭配蔡司光學外掛來使用 Vision Pro。戴著頭顯裝置時,蔡司鏡片上「輕微的反光」,是打破他沉浸感的一大元兇。
圖|iFixit而這已經是在 Vision Pro 本身畫質和蔡司鏡片的光學素質都已經處在行業頂尖的基礎上的結果,比起其他 AR 眼鏡的外掛鏡片,還是要舒服多了。我本身也是一位高度近視使用者,在實際嘗試配鏡後,最終我還是放棄了購入一副 AI 眼鏡。於我而言,配鏡過程中發現的種種妥協,徹底打消了我對 AI 眼鏡美好未來的憧憬。無論是外掛鏡頭,還是定製鏡片,都只是目前的最優解,但遠遠稱不上一勞永逸。
圖|iMore只要物理學暫時還存在,我們就很難完全規避多層鏡片與螢幕之間帶來的反射和干擾,而類似影目 Air 3 那樣根據驗光資料為每一個使用者蝕刻單獨的陣列光波導玻璃,更是非長期的解決方案——畢竟科技的目的是範用化,而不是定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