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配了一副AI眼鏡,發現近視不配用AI眼鏡?|附配鏡指南

智慧眼鏡
配鏡指南
智慧眼鏡可以算得上是 2025 年最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之一了,各種實現方案與隔壁的手機市場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熱鬧景象。
然而在這個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背景下,我作為一個需要全天佩戴近視鏡的使用者,一款近期的智慧眼鏡「能不能滿足我看清東西」成為了購買之前的主要考量,遠遠超過了各種花裡胡哨的 AI 功能。
換句話說,能否「讓每個視力受損的人都能享受到科技的樂趣」其實是眼部智慧穿戴裝置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也是值得每一個人——包括視力正常的人——關注的,因為這背後體現的是廠商對於使用者的重視程度。
圖|VR 陀螺
本次我們藉著手中的小米眼鏡作為楔子,為大家梳理了目前市面上幾款最主要的「眼部智慧穿戴產品」的配鏡流程,希望能夠為正在猶豫的你提供一些選購上的支撐:
TL;DR(太長不看版)
目前市面上絕大多數在售的智慧眼鏡產品都有第一方的配鏡服務,合作商不盡相同
近視 -600 度、遠視 +800 度是一個分水嶺,超過這個度數範圍後配鏡選擇會變少
大多數主流產品支援自己購買和安裝第三方鏡片,配鏡流程和普通鏡框基本相同
有特殊形態的後掛式鏡片組(比如雷鳥 Air 3)第三方選擇較少,部分品牌官方未給出獨立購買渠道
我們配了幾副 AI 眼鏡,整理出這份配鏡指南
首先,我需要向各位視力正常、(有幸)沒有體驗過醫療配鏡流程的讀者們大致介紹一下普通眼鏡是怎麼配出來的。這樣才方便對比各類智慧眼鏡或頭顯的配鏡流程。
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的四類情況: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為例,用於處理這些視力受損情況的眼鏡片通常被稱為處方鏡片(prescription lens),即必須要透過驗光師檢查和開方才有效果的鏡片,也會因為其起效原理被稱為屈光鏡片。
與屈光鏡片相對的則是平光鏡片,即單純起到保護或裝飾作用、不會彎曲光線的鏡片,比如常見的墨鏡、運動防護眼鏡、釣魚時用於消除水面反射的偏光鏡等等,都屬於廣泛意義上的平光鏡片。
偏光眼鏡的原理與相機使用的偏振鏡(CPL)是相同的
而在現在的商業模式下,「配眼鏡」這件事已經從曾經的在醫院一站式解決變成了非常分散的商業行為,買鏡框、驗光和定做鏡片可以是三個互不關聯的環節
比如你可以在京東買一副暴龍的純鈦鏡框,然後去旁邊的眼科醫院預約專業驗光,最終在拼多多用這份驗光單去定做蔡司的澤銳鏡片,把鏡架寄給商家打磨並安裝鏡片之後就大功告成了。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會發現,購買智慧眼鏡並配鏡的流程並沒有真正變得更復雜。
小米智慧眼鏡
與目前市面上其他幾款智慧眼鏡不同的是,小米自己也有涉獵眼鏡和配鏡業務,具體來說,在小米有品 app 中就可以直接購買第三方品牌的鏡架和定做處方鏡片,流程基本上與去醫院驗光後在網上買眼鏡無異。
而小米智慧眼鏡本次也宣傳與上海明月眼鏡合作,包含首銷期內免費驗光等等福利。經過我們的考察,如果你有搭配處方鏡片的需求,總共有這樣幾種購買和配鏡的渠道:
在電商平臺直接購買普通版的小米智慧眼鏡,收到鏡框後當作普通的鏡框,去醫院驗光、去線下定做鏡片並現場打磨安裝。
在電商平臺的「明月眼鏡」店鋪中購買小米智慧眼鏡,只需要提供目前的驗光單,就可以按照組合價購買已經裝好鏡片的成品眼鏡,只不過可以選擇的明月眼鏡鏡片種類比較有限。
在小米之家購買普通版的小米智慧眼鏡,店員會指導你拿著鏡框去與小米有合作的眼鏡店(比如博士眼鏡),眼鏡店會專門提供明月鏡片,此後的流程與線下配鏡無異,配鏡週期為一到兩週。
總的來說,小米智慧眼鏡的配鏡流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沒有任何特殊功能的眼鏡框,按照普通眼鏡的流程去配鏡,屬於對第三方配鏡非常友善的型別了。
在部分小米門店,購買鏡框後店員會指引你去附近的眼鏡店完成配鏡
至於小米宣傳的明月鏡片合作,除非你已經有了非常完善的第三方驗光單,並選擇直接在明月眼鏡的網店中購買,否則它的方便程度是不如自己配第三方鏡片的,等待週期還更長,鏡片型別和鍍膜型別也不如自己配鏡豐富。
另外,明月眼鏡提供的線上配鏡最高只能配到 -600 度近視鏡片,如果你的近視度數超過 600,或者對瞳距、散光和鏡片功能有特殊要求,那麼還是直接購買眼鏡後去眼鏡店線下驗光配鏡更保險一些。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小米這次推出的兩款電致變色鏡片都是不支援配屈光鏡片的,如果有度數和變色兩種需求,就只能購買普通版小米智慧眼鏡後,再去單獨定做帶度數的光致變色鏡片了。
雷鳥 V3 & V3 Slim
不得不說,小米智慧眼鏡釋出之後,雷鳥 V3 系列的聲量似乎又重新上漲了不少——因為比起小米「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雷鳥顯然是做了一點設計的。
雷鳥 V3 Slim(左)與小米智慧眼鏡(右)|Gabriel
作為一款同樣沒有顯示功能、預設搭配平光鏡片的智慧眼鏡,雷鳥 V3 和 V3 Slim 的配鏡流程基本上與小米智慧眼鏡完全一致,只不過缺少了合作的眼鏡店而已:
在電商平臺直接購買普通版的雷鳥 V3 眼鏡,收到鏡框後當作普通的鏡框,去醫院驗光、去線下定做鏡片、現場打磨安裝。
在京東的雷鳥旗艦店中可以購買搭配蔡司定製鏡片的雷鳥 V3,直接按照驗光單填寫度數、瞳距、軸位和散光四種指標即可定做鏡片。
可選擇 1.6 和 1.67 兩種折射率的鏡片,價格分別為 2499 和 2749 元,收到貨就是組裝好鏡片的成品眼鏡。
與小米相比,雷鳥 V3 的線上配鏡顯得更加透明一些,並且能夠支援的度數也比明月鏡片更高,在京東上的配鏡支援近視 -2000 到遠視 +850 度——雖然最終的價格更高,但也更靈活性。
當然,如果你是價格敏感型使用者,那麼直接購買普通版鏡框後線下購買鏡片永遠是更划算的選擇,根據愛範兒採訪的一位先後購買了小米和雷鳥眼鏡的使用者介紹,他為自己的雷鳥 V3 Slim 線下定做一副 1.56 的依視路膜潔鏡片只花了 298 塊錢。
Ray-Ban Meta
雖然 Ray-Ban Meta 眼鏡不在國內上市,但它的配鏡方式基本上與小米和雷鳥無異,同樣分為「線上直接定做」和「線下自己換」兩種主要路徑。
除了雷朋的線下渠道之外,Meta 自己也在洛杉磯開設了一家專門售賣眼鏡的實體店|Retail Dive
相比小米或雷鳥,Ray-Ban Meta 的優勢在於雷朋自己就是一家專業的眼鏡廠商,因此第一方可選的鏡片種類要豐富許多,無論是處方鏡片還是平光鏡片,都有非常多不同種類和樣式可選:
只不過這樣一套操作下來,原價 299 美元的 Ray-Ban Meta Wayfarer 加上雷朋的處方鏡片後總價會超過 450 美元,這還是在沒有選擇任何特殊變色工藝或鍍膜的情況下——第一方配鏡貴的問題仍然存在。
換句話說,Ray-Ban Meta 依然遵循只購買普通版眼鏡後自己配鏡並更換依然是更划算的選擇,以第三方鏡片廠商 VR WAVE 專為 Ray-Ban Meta 框型推出的處方鏡片為例,一副僅需 90 美元:
蘋果 Vision Pro,以及其他 XR 眼鏡
嚴格來說,上面提到的小米智慧眼鏡、雷鳥 V3 系列和 Ray-Ban Meta 其實是相同的一類產品,即不包含顯示功能的語言操作型智慧眼鏡。但在這之外,還有另一類以眼鏡外形存在的智慧裝置—— 智慧 XR 眼鏡。
1. 蘋果 Vision Pro
以其中最具標誌性的蘋果 Vision Pro 為代表,目前的 AR 類產品大多采用了將顯示元件與屈光鏡片完全分離的設計,年初比較火爆的 XREAL One、雷鳥 Air 3s 系列、魅族那個帶有單色文字顯示功能的 MYVU 眼鏡,以及 Meta Quest 頭顯均屬於此列:
圖|蘋果官網
這樣完全分離設計的好處在於留給屈光鏡片的空間更大,對於度數的適配範圍也就更多,模組化的設計也讓多人共用一臺機器成為了可能——當然整機也就顯得更笨重一些,並且與我們腦海中「智慧眼鏡」的標準形象也相去甚遠。
在適配範圍方面,蘋果 Vision Pro 所聯名的蔡司光學外掛(ZEISS Optical Insert)鏡片度數範圍大約是近視 -1050 到遠視 +625 度左右,可以直接在蔡司的官網查詢度數是否支援後再選擇下單配鏡。
2. 雷鳥 Air 3 系列
雷鳥 Air 3s 使用的後掛式屈光鏡片則是需要在電商平臺下單時聯絡客服提供驗光單,可以涵蓋近視 -1000 到遠視 +800 度,以及最高 200 度的散光:
圖|雷鳥京東自營旗艦店
這樣的後掛式鏡片雖然度數涵蓋更全面,但問題也是一目瞭然的:作為第一方配件,除非參考蘋果這樣單獨將屈光鏡片作為一種產品銷售,後掛鏡片後期的維護和更換就充滿了未知數。
比如雷鳥就沒有為 Air 3s 的屈光鏡片提供單獨的購買渠道,導致鏡片受損或者度數發生變化後的重新配鏡變成了一件不確定性很高的事情,渠道不固定、價格也不透明,第三方配鏡替代品的存續時間和存貨數量也很難得到保證。
圖|充電頭網
與「具有眼鏡功能」的智慧眼鏡相比,智慧 AR 眼鏡更偏向於一塊你能夠戴在眼前的虛擬大屏,它們的執行方式與普通眼鏡是大相徑庭的,因此對於視力受損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能夠擁有第三方商家制作的屈光鏡基本上就是最好的結果了。
3. 星紀魅族 StarV View
此外,還有一類是與魅族 StarV View 類似的,可以自行調節屈光度的 AR 眼鏡。它們的問題在於往往只能兼顧近視,並且調節的範圍也比較有限,通常最多隻能調到 -600 度(中度與高度近視的分界線),對於散光或者聯合光度較高的需求是無法滿足的:
考慮到智慧眼鏡的重量和結構,允許自調節屈光度的方式很難稱得上實用,反而更加適合 Vision Pro 和 Meta Quest 這類體積比較大的頭顯類產品,可以作為自身無障礙功能的延展。
然而選擇自調節屈光度同時也意味著選擇放棄了對於其他幾種視力受損情況的照顧,並且也將產品侷限在了非穿透式的全遮擋 AR 顯示器領域,是沒有辦法直接移植到智慧眼鏡上的。
近視不配用 AI 眼鏡?未來不應如此
以上種種,無論是來自品牌方的第一方定製服務,還是第三方商家的鏡片,更多都只是初步解決了視力受損使用者「能不能使用」的問題——然而,作為一款以顯示為終極目標的產品,智慧眼鏡的引數遠遠不止看得清
愛範兒主編就是一位高度近視使用者,與此同時,他也是一位 Vision Pro 的重度使用者——這就決定了,他必須搭配蔡司光學外掛來使用 Vision Pro。戴著頭顯裝置時,蔡司鏡片上「輕微的反光」,是打破他沉浸感的一大元兇。
圖|iFixit
而這已經是在 Vision Pro 本身畫質和蔡司鏡片的光學素質都已經處在行業頂尖的基礎上的結果,比起其他 AR 眼鏡的外掛鏡片,還是要舒服多了。
我本身也是一位高度近視使用者,在實際嘗試配鏡後,最終我還是放棄了購入一副 AI 眼鏡。於我而言,配鏡過程中發現的種種妥協,徹底打消了我對 AI 眼鏡美好未來的憧憬。無論是外掛鏡頭,還是定製鏡片,都只是目前的最優解,但遠遠稱不上一勞永逸
圖|iMore
只要物理學暫時還存在,我們就很難完全規避多層鏡片與螢幕之間帶來的反射和干擾,而類似影目 Air 3 那樣根據驗光資料為每一個使用者蝕刻單獨的陣列光波導玻璃,更是非長期的解決方案——畢竟科技的目的是範用化,而不是定製化。
圖|搜狐
但我們為什麼應該關注智慧眼鏡對於視力受損人群的適配程度?
不僅是因為全球有約 22 億人處在視力受損的狀態,也不僅是因為中國青少年總體近視率達到了 51.9%,更是因為它與現在的手機無障礙操作是不同性質的問題
如果肢體受損,在無障礙功能的幫助下,還能多少實現一些對於手機和電腦的基本操作。
但是,在智慧眼鏡必將向著顯示功能發展的將來,如果我們無法解決現有顯示技術與屈光鏡片之間的矛盾,那麼這 22 億人就有可能會變成「無法使用智慧眼鏡」的 22 億人。
這個數字,是任何一種現代科技都不應該有的代價。
如果未來的智慧眼鏡,無法找到適配近 7 億視力受損的中國使用者的方式,那它就永遠沒有辦法取代智慧手機,成為一種真正的、普惠的、大眾化的技術。
近視不配用 AI 眼鏡?未來不應該如此。
文|馬扶搖

我們正在招募夥伴
📮 簡歷投遞郵箱[email protected]
✉️ 郵件標題「姓名+崗位名稱」(請隨簡歷附上專案/作品或相關連結)
更多崗位資訊請點選這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