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最近不是在研究腦科學嗎?我發現啊,孩子最大的差距,其實是在如何聽課上。
就拿數學課來舉例吧!
同樣是45分鐘一節課,有的孩子不光能把老師講的知識吸收的牢牢的,馬上理解,高效把作業做完;
而有的孩子一節課的時間能浪費一半,新知識沒掌握透,舊知識還在欠債



,開啟作業本一看總有那麼兩三四五道題不會,又得重回課本,晚上還得再學一遍。
這浪費的機會成本可就巨大!
真的是這兩種孩子的天賦差異大嗎?至少在小學階段這點數學難度,真的不是!
我覺得在99%的可能性,是有沒有利用腦科學找到最佳的聽課方法!
所以,今天我講講,如何把一節45分鐘的數學課最大化的提高效率?
真正數學好的孩子其實都在悄悄利用腦科學的學習方法!
即使孩子天賦一般,用這些方法也可以到達他天賦的上限!
我的文章都是乾貨十足,但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強的指導作用。
好像,我在市面上還沒看到如此全面的指導文章?不要臉的自誇一下。



有的媽媽說,我的文章是小學生“學習之友”,這話我好愛聽,真的,哈哈哈哈哈!
所以,今天文章會有點點“幹”,但是我已經儘量
掰開揉碎把所有腦科學的知識落地,詳盡指導孩子課堂上每一分鐘應該幹什麼了!
我相信,如果有小學數學老師讀到這篇文章,也一定會雙手雙腳贊同我的!(哈哈哈小學數學老師請幫我轉發,這會提升全班的數學成績的)
首先,言簡意賅的總結——
在小學,一堂數學課,老師都在教什麼?
答案是:每堂課前面花10分鐘複習,然後,25分鐘用來講新知識,5-10分鐘用來留作業。
當然,這只是最理想的狀態。一般而言,會按照上述比例有一定的縮減,因為還要去維持紀律,比如罵罵幾位課堂上搗亂的同學、皺著眉頭同意那些無厘頭要求如舉手要去廁所尿尿





但比例就肯定是這個比例,沒錯了。
那我就按照順序講,孩子應該如何最高效的榨取在課堂上的45分鐘時間?

首先,數學課之前的那個課間,
建議孩子早點回到座位上。
因為他需要“快速進入狀態”,來進入數學課上前10分鐘的複習知識狀態。
這個就是學霸的小秘籍了。
大家上學的時候也會發現,很多學霸,在語數外等主科課堂上,一定會提早回來幾分鐘。
這個時候,可以讓孩子清理上節課桌子上的無關物品,輔佐大腦進入狀態。
你一定會問:為啥?孩子的課間多寶貴,非早回來不可嗎?
這是因為,小學生的大腦前額葉皮層非常拉垮!



大腦前額葉皮層是負責執行功能的,比如專注力、計劃、決策和自我控制。
但在小學階段,孩子這部分腦區仍在發育,尚未完全成熟。
所以,在保持注意力、抑制干擾和控制衝動方面能力十分弱雞




。
弱雞到,如果你看到,也肯定會氣的給他個大比兜



很多孩子是很容易被外界刺激吸引,每節數學課前面複習知識的10分鐘,他還在回味課間和同學玩鬧的片段,或者是手欠在亂抹上節課課堂的橡皮屑



。
而這時候學霸的大腦早就進入狀態了,開始和老師一起復習了。
所以課程開始前,讓孩子早點回來,收起課桌上無關的東西,減少分心,幫助大腦更快的進入狀態。

課堂上教學新知識的25分鐘
一節數學課上,老師帶著複習10分鐘後,很快就開始講新知識了,這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
這段要是拉垮了,孩子還不是得課後花錢去補嗎?九年免費的義務教育,為啥不能在課堂上就把這塊跟著學透了呢?
但是,要孩子做到最大化的榨取這25分鐘新知識講授,還真沒那麼簡單!
核心就是兩個字:預習!
友情提示,無論學霸怎麼否認自己偷偷用功,他肯定確定一定都是會預習的






。
我是建議每個孩子都在前一天抽時間認真預習數學知識的。
學霸可以看一眼,學普和學渣建議前一天晚上找整塊時間認真預習。
為啥呢?
要聽好第二天的知識,一定要“搭建大腦知識網路”呀喂!
尤其是數學這種邏輯性強大的學科!
對於數學這種學科,各個概念都是存在聯絡的,節點間透過聯結形成知識體系,大腦中的知識是以“節點網路”的形式儲存起來的。
這裡可能比較難理解,但其實知識和記憶都是這樣的方式儲存的。
打個比方,當說夜晚這個詞的時候,你會聯想到床、月亮、天黑、星星等相關的詞,但基本不會聯想到火車,碗筷這樣的詞,也就是說夜晚這個概念,其實和月亮等這些詞語具有比較強的網路連線。
數學也一樣,有數字、加減符號、圖形等、概念都不是孤立的,也需要呼叫知識網路。
所以,數學在課前預習時,透過提前看一遍數學書,實際上是在呼叫以前的知識網路,融合新的知識,建立有關新知識的一個初步的知識神經網路。
比如,在學“加法”時,會啟用大腦中已有的數字、運算、數量關係等相關知識節點。
隨著這些節點被啟用,新的知識就更容易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絡,從而形成一個更全面的理解框架。
所以,其實學好數學沒啥秘訣——
你想,學普和學渣如果沒有預習,上課的時候透過被動接受老師的輸入,從0開始搭建框架;
而學霸課前就主動搭建好了,課上再聽老師補充和加深理解,肯定人家學的效果好啊!

數學怎樣課前預習?
你看,課堂上雖然老師只講25分鐘新知識,可是功夫是孩子自己下在平時的。
這塊我要詳細講講,孩子課前預習要怎麼做,才能高效的搭建知識網路?
首先,推薦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可以介入。(孩子剛學數學時,因為數學偏抽象,所以確實費媽指數有點高)
孩子可以說出來,和父母分享剛剛的預習時的收穫(比如什麼是加法?什麼是四邊形,怎麼認識時鐘等)
如果孩子比較大了,就可以讓他自己寫。
因為,孩子把學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種“生成”知識的過程會比閱讀更有效。當我們主動將資訊組織、提煉和表達出來時,大腦中的記憶痕跡會變得更深刻、更持久,知識網路之間的連線也會加強。
孩子重新組織和複述的過程,也有可能發現某寫卡殼或者不理解的點。
其次,讓孩子不要懶,一定要動筆,勾畫出不理解的地方或者把問題寫下來。
因為,大腦對錯誤和知識空白特別敏感,這些“認知衝突”會促使大腦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動機,觸發扣帶皮層的“警報系統”。
上課時,當老師講解這些難點時,大腦因之前遇過相似的問題,所以更加敏感專注。
另外如果扣帶皮層檢測到問題解決,恍然大悟,還會刺激多巴胺釋放,形成“解決問題帶來快樂”的正反饋。
所以,你看,預習多重要!

課後5-10分鐘
先別急著讓孩子做作業!
好了,現在數學課下課了!
你是不是覺得趕緊寫完作業,就萬事大吉,掌握好了知識點了?
但是,快就是慢,少即是多,偉大的辨證法告訴我們,要想數學學得好,真不是先寫作業!
而是,先回憶啊各位親!
課程結束後,你會發現很多學霸,都在座位上愣神幾分鐘。
很多學普和學渣,反而會先把作業搶著做完了,因為做完就可以去玩了。
學霸的愣神,並不是白白愣神。
因為這個時候,從腦科學的觀點來看,最佳辦法是花幾分鐘簡單回顧一下老師講的知識點和自己預習時學到的有什麼不一樣。
這樣做的好處是——第一,回顧可以重新啟用海馬體,加深記憶痕跡,轉化為長時記憶。
第二是透過對比,不僅將新的知識加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還能透過對比發現哪些知識需要進一步補充。
還記得咱們剛才講的知識網路嗎?
數學知識不是孤立的,學霸人家假裝在愣神,而其實在補充知識網路啊!
所以,動態的學習過程幫助建立更加多層次和多維度的知識網路,啥題都難不倒人家。
這些都做好後,學霸才會高效把作業做完,一蹴而就。
所以,你看,小小一堂數學課下來,為什麼孩子數學成績有如此大的差別?
原因就在這裡。
會用腦科學的孩子,事半功倍,學的又快又好。
但其實他們的功夫,全都高效用在課堂和平時了……
明天就是週末,趕緊和孩子一起,用這篇文章覆盤下孩子的數學學習方法吧!
數學不好,不是孩子課堂上不好好聽講,也不是孩子不用功,而是沒有掌握腦科學的奧秘!
好了,科普完畢!
最近大北方熱的要死,毛豆的春裝我都推薦給大家了——
今年龍之涵做的真是不錯,一度導致他要穿著睡覺,因為“又涼快又滑,好舒服!”
還有鞋和家居服,都是多年復購,我真是不擔心客訴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