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空洞,成都人的“三伏快樂屋”

文 | 嶢嶢
#成都人避暑已經是Next Level。
提到夏季躲無可躲的高溫,啥是當代人的安全屋?

安了空調的家裡,一宅就是一整天,待到太陽下山仰天長嘯“週末都去哪兒了”!?

隨便找個咖啡店坐下,三十一杯的冰沙彷彿是一座時間沙漏,看著店裡越來越多的人,一下子竟不知到底該喝完還是喝不完……
空調猛吹的商場,各樓層惜座如金,好不容易找到個奇形怪狀的座椅結果巨咯屁股!無奈上演一齣城市版《步履不停》。
可惡!就沒有一個不跟我談錢,座椅舒適還能喝茶的地方嗎????
emmmmm還真有!
這個地方就是防 空 洞

作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公園之一,也是四川近代第一座公園,

始建於1911年的

成都人民公園每天都很繁忙。

百年茶館鶴鳴茶社人聲鼎沸,一盞盞蓋碗茶,一把把矮竹椅四散而落,採耳師傅在茶客間穿梭,身著大褂的先生在一如既往地整活,南邊的人工湖上游人泛舟。
小小十一萬平方米的園區裡光茶館就有三家,相當符合外地人的“刻板印象”,成都人民公園還有自己的官方網站,讓人驚歎不愧是常住人口兩千一百萬的巨型城市。
走過鶴鳴茶社,掠過人工湖,處在人民公園南側角落裡的,就是上世紀60年代末修建的成都一號防空洞
和上世紀抵禦美蘇核威脅的嚴峻形勢下,秉持實用主義的原始設計不同,如今和平時期的一號洞口被改造成了飛簷翹角的中式門廊,門口身著制服的工作人員跟人防宣傳海報也彷彿這裡不是什麼防空洞,而是社群活動中心。
洞口還立著嶄新的防空洞通道示意圖,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在防空洞迷路了

走進來,嗯,也確實是社群活動中心。
因為常年被厚厚的山體跟植物包裹,洞穴內部環境相對封閉,溫差很小,冬暖夏涼,氣溫常年保持在25℃上下,感覺剛剛好。
光是站在防空洞門口,就能感覺到天然冷風扇的威力,大夏天站在地鐵口的那種感覺,曉得吧。
啥?你說我直接去地鐵站不好麼?

NoNoNo!

地鐵站有三百多個舒適寬敞的桌椅麼!

地鐵有電視機wifi麼?

地鐵裡有免費茶水不限量麼!(別問為啥,因為這裡是成都)
不管您是逛該、睡覺、自習、喝茶、看電視、刷手機,成都一號洞都將是您的忠實伴侶。
這再整個健身房、食堂、簡直就是社會主義版《輻射避難所》。
而且沒有死亡爪跟人體實驗哦親。
你甚至還能量子吸收歷史知識。
嗯,成都一號洞本身,還是一座步入式博物館

和所有綠皮火車改的博物館一樣,一號洞也在狹長的空間兩側展示了大量的史料,唯一區別是,更寬敞,原湯化原食。
在防空洞裡講防空洞歷史,過於有代入感。

走進防空洞的一側長廊,設計者用模型、互動道具、文字講解生動還原了成都那段特殊的人防歷史。

成都的防空洞,始於抗日時期。
根據記載,日本在1938年-1944年先後對成都實施了31次空襲,造成了5337人死傷,炸燬了15208間房屋,1940年前後居住在成都的朱自清就曾在鶴鳴茶社等待葉聖陶的時候遇到過空襲警報。

為了防範空襲,民國時期時任政府設立了空襲警報用以向郊區疏散民眾,同時也修建了一些簡易防空避難點。

根據新中國成立後的統計,成都抗戰時期遺留的掩避設施共有72處,總建築面積約1730平米。
待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遺留下來的防空洞已不足以應對美蘇的核訛詐,面對當時坐在原子彈發射井上的國際局勢,各國紛紛開展核工事。
響應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各地群眾人拉肩扛打磚胚,由此陸續建成了一大批人防工程,形成了縱橫交錯、遍佈大江南北的“地下長城”。

成都作為當時的全國第一類重點建設城市,人民公園防空洞就是在這一時期修建完成的,設施與金河人防工程相連,可通往戰備醫院,進而進入地鐵二號線人民公園站,形成了一張四通八達的地下交通網。
根據《成都市志·城市規劃志》,到了1977年,成都市區人防工程總面積已達20.3萬平米,其中人員隱蔽工事15.92萬平米,人防幹道與連線通道4.23萬平米,面積已是1965年的十數倍。
成都,防空洞攝影展
防空警報系統也更加完善。
警報訊號被統一規定為預先警報訊號、空襲警報訊號、和解除警報訊號。
根據時間區別,發現空襲跡象時的預先警報長間隔持續鳴放,預示可能即將面臨空襲,提醒避難,明確空襲跡象後的空襲警報急而短促,讓大夥不要放鬆警惕,解除警報則連鳴三分鐘,顯示危機已消除。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尤其是已有了地鐵等設施更加齊全條件更好的“應急防空洞”替代,這些被展示與陳列的與其說是“知識與技能”,其實更加是歷史本身。
裡面展示的還有對生物武器的防護措施,生物武器在今天早已被禁止,更別提中國也已變得更加強大,可以禦敵於外,今天的人們不必擔心炸彈從天而降,只消擔心散發熱浪的太陽,所以我們才更加要記得來時走過的路。

今天的成都一號防空洞,官方給的定位是戰時人員掩蔽場所+服務市民納涼場所+人防宣傳教育展廳,對於普通人來講,它更是一個通水、通電、通WiFi、有手機訊號、有電視、有茶水、有桌椅、有書報的安靜舒適的自習室+博物館。

除了洞中零號廳為儲物工作用空間外,其餘五個廳全部向市民開放,儼然一個公園裡的社群活動中心。
在年輕人其實不太明白人防工程的含義及歷史意義的今天,成都可以說是用免費大自習室的方法,勾引來一群年輕人,達成了既讓市民有地兒避暑,還能進行人防宣傳的雙贏結果。

許多來看防空洞的人,起初只是抱著獵奇的心態,但在面對歷史照片時也不禁嚴肅起來,重新審視防空洞的故事。

衝這氛圍,手裡的書都能多看兩頁。

事實上,如今可以加以利用的防空洞比人們想象的要多的多。

北京有全長三十餘公里,可容納三十餘萬人的“地下城”,重慶地下藏有1,600多個防空洞,上海光靜安區就有防空洞有近400個……

筆者家附近山腳下也有一棟未被使用的防空洞,用於排風的金屬尖頂圓柱體直通到小區內部。

因為修建時間較早,再參考當時城市規模,如今的這些防空洞多都處於城市中心寸土寸金的位置,如若加以利用,無論是一號防空洞這樣的多功能場所,還是美術館、博物館、食堂、健身房等,大抵都會受到意想不到的歡迎。
防空洞藝術展
事實上各地也確實一直在挖掘防空洞的功能,無論是商業化還是公益化,而且比我們想的還要早。
大概上世紀末,由於長期閒置,各防空洞逐漸破敗,垃圾成堆,由於維護成本的持續累積,上世紀90年代,政府提出“以用促管,以洞養洞”的方針。
像哈爾濱奮鬥路地下商業街、瀋陽北新客站地下、上海人民廣場地下停車場、鄭州火車站廣場地下商場等等設施都有人防工程的背景,北京近年來用於公益便民的人防工程近5000處、2100萬平方米,提供了近40餘萬地下停車位……
畢竟挖都挖了,不用白不用嘛。
這甚至讓一些地方的人防部門一躍成了創收單位。
人們發現人防工程不僅堅固耐用,更可以承擔包括防空在內的多種職能,為日常的生產、生活服務。
如今的成都防空洞除了納涼點以外,還發揮著商城、餐廳等等作用。
人民公園的一號防空洞曾經也被用於經營,做過人民公園裡的“鬼屋”,一路兜兜轉轉,才來到瞭如今的科普納涼職能。
可以看出,今天湧現了更多非商業化的,公益性質的防空洞用途探索,更多防空洞迴歸到了它的建立初衷——國民福祉。
人防納涼點遍地開花,座椅電視一應俱全,國防科普性質仍存。
珠玉在前,開啟新聞,每年都有更多的城市公佈自己的“防空洞玩法”,尤其是近兩年流行的廢土文化、廢墟風建築,越來越多的城市考慮利用人防空間達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畢竟人們喜歡廢土,卻又並不想真的住在廢土裡。
像成都這樣,把當地歷史與文化融入防空洞加以展示的新型“夏日公園”,望全國普及。
能把防空洞整巴適了,這很成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