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春三月,春山在望。3月5日,走進十堰市鄖陽區安陽鎮安陽山村,漫山遍野的油橄欖樹已萌發新芽。
“透過標準化管護,油橄欖掛果率提高了20%到30%。”基地負責人張麗邊指導工人施肥邊介紹。

1
放棄外企到十堰種油橄欖

張麗是四川涼山州人,1984年生。2008年7月,在四川農業大學讀研二的張麗被西班牙萊利達大學錄取,攻讀林木遺傳育種專業碩士。
“我導師的愛人是研究油橄欖的專家,讓我與油橄欖結下了不解之緣。”張麗介紹,2010年10月,她隨西班牙油橄欖專家實地考察國內油橄欖種植情況,第一次對中國油橄欖產業有了初步瞭解。當年底,張麗加入四川一家橄欖油企業。
2015年,張麗被義大利一家專業產銷橄欖油的企業“挖走”,負責開拓中國市場。2016年,在陪同以色列油橄欖種植專家沃德開展全球油橄欖產業調研時,張麗得知十堰油橄欖正面臨品種良莠不齊、不結果等“水土不服”困局。
十堰是國內最早開展油橄欖栽培的區域之一,環丹江口庫區被中國林科院列為油橄欖二級適生區。1964年,周恩來總理從阿爾巴尼亞引種油橄欖樹苗,其中一部分就種植在鄖陽區。

張麗在檢視油橄欖長勢
“油橄欖對中國來說是舶來品,解決困局還是要從種植等基礎工作做起。”張麗說,為此她暗下決心,要把地中海地區先進的油橄欖種植技術、產業發展理念帶到十堰。
2017年,她放棄外企優厚待遇,隻身來到十堰,開啟油橄欖種植之路。
2018年,張麗與鄖陽籍丈夫結婚,她和她的油橄欖夢,一起在十堰紮下了根。
2
為油橄欖種植立標準

“治病首先要找準病因。”張麗介紹,初到基地就發現大面積的油橄欖遭受害蟲大粒橫溝象啃咬,樹幹韌皮部被切斷,營養輸導組織受損,造成樹勢羸弱。為此,張麗每天都在樹幹中挖蟲子。
透過在泥地裡蹲點觀察,3個月的時間她記錄了5大本筆記,基本掌握了害蟲各蟲齡段的時間週期。
“從基地管護入手,建立系統管護標準,防住蟲卵期和一齡期是關鍵。”張麗介紹,以前防治病蟲害就是在樹幹上打孔、噴藥,但還沒等防治完樹就死了。現在抓住害蟲的蟲卵期和一齡期,兩年挽救了400多畝、近2萬棵油橄欖樹。
“光開花不結果的癥結,也是在管護上。”張麗說,2022年在安陽鎮寨溝村油橄欖基地發現,樹開的花九成以上是不完全花,最終導致無法授粉結果。查詢原因發現,是水肥不到位,無法為樹根提供均衡的營養造成。
去年,寨溝村基地油橄欖棵均產果50斤,首次實現了豐產。
經過三年多努力,張麗將油橄欖育苗、施肥、灌溉、修枝、防蟲等各方面要點、技術,整理彙編成《十堰油橄欖管護標準手冊》,為本地油橄欖適應化種植提供標準管護體系。
如今,張麗已被評為十堰市木本油料產業鏈油橄欖包聯專家、十堰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所帶領的技術團隊已發展到20人,申請相關專利17項。
來源 :湖北日報

今日文章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