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最新出生人口資料公佈了!

出生人口大反彈
1月17日,國家統計局釋出年度經濟人口資料,2024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34.9萬億元,同比增長5.0%。
同時,最新人口資料出爐。
2024年末,全國人口為14.08億人,比上年末減少139萬人。其中,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較去年增長52萬人口,出現了階段性的止跌反彈。
人口出生形勢連續7年走低,為何2024年會出現反彈?前瞻經濟學人產業觀察組認為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第一,2024年是補償性生育之年,有望承接疫情時期被抑制的部分婚育需求。
我們知道,十月懷胎,從備孕到生育一般需要一整年時間,從而導致出生人口與備孕年份出現錯位。由於疫情影響,許多人將結婚及備孕計劃推遲到2023年下半年乃至2024年,這將體現在2024年的出生人口中。
實際上,2023年結婚人數已經出現了階段性的止跌反彈。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依法辦理結婚登記768.2萬對,同比增加84.7萬對。
結婚人數有所回升,對生育也會帶來一定正面支撐。
第二,2024年再逢龍年,受儒家文化影響,龍年一般都是生育大年。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象徵著祥瑞、尊貴和力量,被賦予了極高的象徵意義,視為吉兆和大富大貴。再加上家長們“望子成龍”,龍年一般都是生育大年。
上一個龍年——2012年,我國人口出生率達到14.57‰,全年出生人口1973萬人,是本世紀以來最高的一年,甚至超過了後來全面放開二孩乃至三孩的年份。
但是,無論是“龍年效應”還是“補償性生育”都是短暫影響因素,只會帶來一兩年生育形勢的波動。而第三個影響因素,卻是在人口形勢之變的大背景下,最有可能幫助穩步提振生育率的舉措。
第三,輔助生殖納入醫保,託舉一切“想生但不能生”的生育需求。
我國出生率下滑,除了民眾生育意願下降之外,還受另外兩大因素影響:一是不孕不育率持續上升;二是初婚初育年齡的不斷提升。
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篇研究論文顯示,2007-2010年間,我國不孕不育發病率已從11.9%升至15.5%,到了2020年,這一發病率將接近18%。從基數來看,中國不孕不育夫妻在2020年達到了5050萬。

另外,與10年前相比,中國人的初婚年齡正從24.65歲推遲至28.67歲。生育年齡的推遲、多胎政策的開放,讓高育齡女性(35-44歲)從2000年的35.2%提升至2020年的39%,並預計將在2030年進一步提高至48%。
而不孕率也隨著年齡的上升而增加,其中40-44歲年齡段的女性不孕率達到64%。

不孕不育患者與高育齡女性一起,成為了輔助生殖消費的主力人群。然而,高昂的輔助生殖費用,卻讓大量患者望而卻步。
輔助生殖手段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人工受精、體外受精和配子移植,其中體外受精(IVF),也就是人們俗稱的“試管嬰兒”,以妊娠率最高的優點,最受患者歡迎。

但即使是最便宜的一代試管,每個週期在公立醫院,也要3萬元左右。如果是有家族遺傳病史情況的三代試管,每個週期最少要10萬以上。加之大部分人並非一次就能成功,進一步加重了治療負擔。
為了解決“想生而不能生”的難題,2022年北京率先將輔助生殖專案納入醫保甲類報銷,隨後多個省市相繼跟進。國家醫保局在2025新年獻詞中稱,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市及兵團全部將輔助生殖納入醫保。
據前瞻經濟學人產業觀察組瞭解,每個輔助生殖週期享受醫保報銷政策後,節省約1/2到2/3的費用。

以廣西為例,參保人員在不設基金起付標準的情況下,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報銷比例分別為70%、50%。
假設小A在三甲醫院進行常規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技術(IVF,第一代試管嬰兒)治療。
納入醫保前,她將要花費取卵術2400元、胚胎培養4200元、胚胎移植2300元,合計8900元;納入醫保後,如果她是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按照70%的報銷比例,上述3項費用分別只需要支付720元、1260元、690元,合計2670元,節省了6230元。
如果A女士是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按照50%的報銷比例,上述3項費用分別只需要支付1200元、2100元、1150元,合計4450元,節省了4450元。
這筆賬,不管怎麼算,都是誠意滿滿,這是真真正正做到了解決“不敢生,不能生”的問題。

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
輔助生殖納入醫保有望徹底引爆該市場。
據統計,2023年我國輔助生殖行業的市場規模已達到558.44億元,顯示出較快的增長勢頭。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輔助生殖技術的滲透率仍然較低,2023年僅為9.20%,遠低於美國的33%。在醫保政策的催化,有望刺激巨大的市場潛力。
按市場測算,政策出臺後5年翻倍,保守估計到2028年中國輔助生殖市場規模將突破千億。
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實際上,以輔助生殖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被稱為“永不落幕的朝陽產業”,是高科技行業“皇冠上的明珠”,更是厚植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

尤其是,隨著中國老齡化程序加快以及民眾對於健康意識的提升,生物醫藥產業的重要性變得前所未有。2018年生物醫藥產業被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時期生物醫藥產業成為各地區重點佈局物件,2023年全國醫藥製造規上企業營業收入為2.95萬億元,到2029年預計將達到5.4萬億元,一大超級產業正在浮出水面。

從全國來看,生物醫藥產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趨勢一:生產製造向山東和江蘇等地傾斜。
山東和江蘇是我國生物醫藥總產值最高的兩個省份,二者的總和基本佔到全國生物醫藥產值的1/3以上,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這兩個地區在研發水平和人才資源上雖不佔優勢,但位於這兩省的生物醫藥企業主要是應用已經成熟的技術進行大規模生產活動,以高市場佔有率來贏得利潤。
趨勢二:長三角、環渤海地區是生物醫藥產業核心。
生物醫藥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研發週期長的發展特點,促使產業發展必須實現三大集聚:向園區集聚、向經濟發達地區集聚、向專業智力密集區集聚。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以長三角、環渤海為核心,珠三角、東北等中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產業空間格局。但在研發和臨床環節仍進一步集聚於北京、上海等東部沿海地區科研院所集中和創新能力較強的省市。
趨勢三:熱點區域將持續湧現。
珠三角地區醫藥流通體系發達,毗鄰港澳,對外輻射能力強,民營資本比較活躍。其中,深圳市生命科學研究及生物資訊安全領域研發水平有望得到較快提高,成為中國在基因技術、生命資訊學專項領域的研發中心。其他地區如山西太廈、福建廈門、甘肅蘭州等城市,或依託原材料等資源優勢,或擁有一批龍頭骨幹醫藥企業和實力園區,將成為帶動區域生物醫藥發展的重要策源地。
不過在AI時代,生物醫藥技術未來最大的機會要跟人工智慧技術結合。尤其創新藥,人工智慧與醫藥的深度融合,可以打破藥物研發“高投入、長週期”的困境,賦能生物醫藥全產業鏈發展、各環節執行。
可以說,未來哪座城市能在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產業上佔據上風,哪座城市就將乘風而起!
為了能夠幫助各個地方政府,既科學又前瞻更落地地去佈局生物醫藥產業,前瞻產業研究院先行成立了前瞻生物醫藥產業規劃所和人工智慧產業規劃所,將透過對當地資源研判、產業定位、產業環節選擇、空間佈局等方面深入剖析,提供專項規劃、開發與運營、招商策略、投資測算等全方位服務,確保生物醫藥產業規劃既符合當地產業發展規律,又能精準切入藍海賽道。
目前,國際在職博士有很多熱門專業,適合各行各業的管理者:
1、高階工商管理博士EDBA:如果您是總經理、CEO等企業高管,可以選擇高階工商管理博士(EDBA),可以幫您解決管理和企業發展中的問題,並拓寬您的管理知識,給您一個成為業內先驅的機會。→點選檢視簡章→【蒙彼利埃大學高階工商管理博士EDBA】招生簡章
2、智慧製造管理博士DBA(IMM):如果您身處製造業,您可以選擇智慧製造管理博士。智慧製造作為實現製造強國的重點,受政策鼓勵和資源傾斜,現在正處於時代風口。選擇智慧製造管理博士,在時代的風向到來之時乘風而起。→點選檢視簡章→【巴黎高科路橋大學智慧製造管理博士(DBA-IMM)】招生簡章
3、醫療健康管理博士DHM:如果您從事醫療健康領域,醫療健康管理博士將是不二之選。身處後疫情時代,每個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人人都將更重視醫療與健康,更多的機會將會集中在該領域,現在是提升自我的好機會。→點選檢視簡章→蒙彼利埃大學【醫療健康管理博士(DHM)】專案介紹
4、數字化轉型管理博士DDT:如果您的企業有轉型的想法,數字化轉型將是大勢所趨,那您一定要來看看數字化轉型管理博士(DDT)。轉型方向、企業規劃等,該專案將全方位進行培養,讓您在企業轉型過程中無懼任何風浪。→點選檢視簡章→【巴黎高商ISTEC數字化轉型管理博士DDT】招生簡章
5、數字經濟管理博士DDE:如果您在鼓搗數字經濟,那您可能是下一個時代的弄潮兒!數字經濟作為新時代所孕育的產物,正在改變這個時代,並即將反過來孕育下一個新時代!此時將是充實自身的好機會,選擇數字經濟管理博士,在真正屬於數字經濟的時代到來之時,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點選檢視簡章→【法國蔚藍海岸大學數字經濟管理博士DDE】招生簡章
6、教育管理博士DEM:如果您是教育行業資深管理者,有志於系統提升教育思維、知識體系,以及應用實踐能力,想在教育行業走的更遠,洞察整個行業的發展趨勢,那麼教育管理博士DEM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點選檢視簡章→【法國巴黎ISTEC教育管理博士DEM】招生簡章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