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坐個地鐵,都不知道原來現在文盲率這麼高了

週末坐了趟地鐵,倒了三次車,車廂人都不算多,碰巧三次愛心座椅上坐著的都是二三十歲的壯年男子,只要有老人小孩站旁邊,就裝作看不見。
好幾年沒坐過地鐵了,也是萬萬沒想到現在的地鐵素質已經到了這個程度。
猶記得我小時候,給老弱病殘孕和抱小孩子的乘客讓座還是刻進骨子裡的肌肉記憶。坐車遇到特殊人群,會不假思索地彈跳起來。而如今,“讓座”這種人類行為好像已經很少在新一代年輕人裡看到了。
別的座椅,你還可以扯什麼讓座是情分,不讓是本分。愛心座椅,認字的人都能看懂吧?車廂空的時候你可以坐著,遇到了老弱病殘孕和抱小孩子的乘客,需要站起來給他們讓座,這是常識,也是規則。
二三十歲的年輕人,有的平時還人五人六去健身房擼兩把鐵,進了地鐵,立馬變成了“半身不遂“?頭頂著”老弱病殘孕“幾個大字,就坐得這麼安安穩穩嗎?
這個社會文盲率什麼時候這麼高了?
不要扯什麼“為什麼不買車”“為什麼不打車”,那是人家的選擇。但是那個座椅,天經地義就是人家的,你憑什麼不讓?
如何對待弱勢群體,才是一個城市溫度和素質的體現。
前年我們去哈爾濱玩,每次有小孩子進車廂,就有好幾個人爭著讓座,更不要說老人孕婦。
我對這個城市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冰雕,也不是鍋包肉鐵鍋燉,而是哈爾濱人的熱情和友善,氣溫是冰冷的,城市卻是有溫度的。
反觀北京這方面真的做得很差很差。
汽車禮讓行人?不存在的,不加速衝你開過來就不錯了。有一次我們綠燈過馬路,一輛左拐車開過來,嫌我們沒有讓他先過,竟然搖下窗罵起人來。看我拿出手機拍他,一溜煙兒跑了。
但是我打交警電話投訴,人家說必須去六七公里以外的交通大隊報案,正常人誰有這個時間?道德約束不了他們,規則也拿他們沒辦法,這就是他們有恃無恐的原因。
公交地鐵讓座?也不存在的。高峰期絕不可能指望他們給特殊群體讓座,問就是“我們牛馬也很累”。週末總不是牛馬出行的剛需了吧?也沒人讓座。
有人去網上表達類似的困惑,被一群人振振有詞地懟回去,說拒絕“道德綁架”。別逗了,你壓根就沒有道德,誰能綁架你?
就在今天,我刷到一個留言,五百多個點贊,真的都把我看震驚了。把自私當清醒,以冷漠為榮居然已經成了”主流價值觀“。
溫暖也是習得的。
我是個“愛管閒事”的人。老遠見到有媽媽推嬰兒車過臺階,會跑幾步過去幫她。路邊見到有小孩一個人邊走邊哭,會停下來陪他一直等到家長來。在泳池見到小孩在水裡長時間不動,會特意到他旁邊觀察到底是玩水還是溺水。出去玩槳板的時候,會帶上浮板和救援繩,萬一遇到溺水者就能發揮用處。
因為也曾經有很多善良的陌生人幫助過我。
我至今仍記得在臺灣暈車狂吐不止時,有路人往外的手裡塞一把小金桔,搬著嬰兒車上臺階時,突然覺得輕鬆了,等上了臺階回頭看,人已遠去,都來不及道上一聲謝。
我四歲那年走失過,是一個老爺爺把我送回家的。放在今天,遇到那些裝看不見的人,我可能會凍死。
別人對我好,我想報答他們,就把這份愛傳遞下去。你要感受愛,才能相信愛,傳遞愛。
無論出了多少負面的社會新聞,如果遇到老人暈倒,我也會扶,到處都是天眼,我不怕被訛詐。因為如果暈倒的人是我媽媽,我也希望有人能幫助她。
從利己的角度講,愛的投入是一份長期的社會保險。
但是現在的孩子,已經越來越難感受到來自社會的溫暖了,所以我不敢想象他們長大後會有多冷漠。
當那些仇童厭童,車廂裡看見老人小孩孕婦頭都不帶抬一下,叫嚷著“沒錢就別生孩子”的人老了,處處需要人照顧了,而那些比他們更冷漠的孩子長大了,對他們說“沒錢就去死啊”,這時候再感慨“世風日下”已經太晚。
有一種東西不能遵循從眾原則,那就是人的良心。不是社會冷漠你就冷漠,沒有好處就不做的。
昨天我跟老笨聊天表達對這個社會的失望時,大聖突然對我說,只要我們自己選擇做個好人,那麼這世界上的好人從此就多了一個。我被這句話暖到了,這大概就是我在上篇文章裡提出的問題的最好答案。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