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博士入職高校搞科研,月薪5000,也有人進入阿里,華為搞研發,年薪百萬,最近還有清華北大博士扎堆湧入杭州街道辦,哈佛博士後擔任深圳街道辦事處主任博士新聞不斷佔據熱搜在我們印象中,這些博士都是未來的科學家,他們似乎更應該進入到大學研究所去搞科研,為國家,為人類奉獻聰明才智。但為什麼看起來最適合搞科研的名校博士們卻放棄了科研?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倖存者偏差。一個博士生月薪不到5000引發的蝴蝶效應可能會引發一場海嘯,而一個本科生月薪不到5000,引發的可能只是一陣微風,博士數量僅僅佔國家人口的6/10000,一舉一動都可能會上社會新聞。另外,當前社會對財富和民生的渴望遠遠勝於對科學技術的追求,崇拜科學和科學家彷彿已經過時。博士畢業搞科研,似乎更多的是以清貧,冷板凳,禿頭這一類詞語掛鉤。事實真的如此嗎?
其實,科研也只是一種職業,只不過是一個相對門檻兒較高回報較低的工作。想要從事科研,基本上是博士起步了。博士畢業臨近30,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了,對別的行業瞭解也不多,很多人出於興趣就選擇了科研生涯。然而科研這條道路不僅充滿荊棘,未來似乎也是一片迷霧。30出頭搞科研真的是最難的時候。這種困難不僅僅是科研工作本身,更多的是來自社會和生活各方面的壓力。
博士畢業都近30了,可能同學大學畢業工作現在都已經是個小領導了,而剛進入大學和科研單位的你,還是個新人講師或者助研起步,處在科研人員金字塔序列的最底端。進入新手村,前面還有一堆任務等你解鎖,首先面臨是否組隊的選擇,要麼加入教授們的團隊,有大牛罩著,平臺和專案等資源是有了,但方方面面都會受制於人。幹活也有可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要麼就單打獨鬥,全靠自己拿基金和專案來維持,事事都要親力親為,疲於奔命,但勝在靈活自由。
兩種選擇各有利弊,但現在很多時候新人連選擇的機會也沒了,進入的門檻就是必須加入團隊。博士新人確定了自身位置,下面就該努力打拼了吧。從講師,副教授,教授,再到傑青,長江院士,目標看起來很明確,但很可能是一眼望不到頭。科研生涯中,30歲起步,這幾年肯定是最難的,都是從一路獨木橋衝過來的,沒有人想在職業發展的初始階段就掉隊,你面臨的是和其他優秀博士的激烈競爭。更何況現在很多單位實施非升即走的政策,30歲以後的這幾年,很大程度決定了你未來的職業走向和今後的發展。平臺一旦掉隊,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追趕,甚至只能放棄科研之路。
雖然從事科研收入不高,但他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多,30歲的新人們不是辦公室看文獻就是泡在實驗室裡做實驗,工作時間壓根兒沒有點,去看看各大名校和中科院的研究所,大晚上試驗樓,燈火通明那是常態。其實科研也算是個吃青春飯的行業,年輕讀博士的時候,誰沒有通宵熬夜做實驗寫ppt?
前面講了很多人走向科研的道路,都是靠著對科學的興趣,但科研人員也是人,生活在社會里,不能只靠愛發電,近30才畢業,走出校門正是科研的旺盛期。但這個年齡也會面對生活和經濟的壓力,除了一些計算機或者工程類專業,能搞點橫向專案賺點外快,一般做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也就只能靠工資過活了,勉強養家餬口而已。每天在單位解決各種高大上的科學問題,回到家裡也需要面對結婚,買房這些讓人頭疼的現實問題,想要在科研之路成功走下去,青年科學家肯定要具有超強的個人實力,加上不錯的運氣buff,還需要社會更多的尊重和理解,給予他們應有的成長環境和待遇。
隨著國家對科研的投入越來越多,對青年科研人員也有專門的支援和鼓勵。例如國家自然基金中就設立有青年科學基金,限制申報年齡為35歲,這就是考慮到30出頭的新人,科研基礎相對薄弱,如果和其他成熟的科研大佬放在一起評審,那競爭力就不夠。青年基金相當於科研專案的新手村,只能獲得一次支援,完成這個青年基金之後,就要走出新手村,去申請面上專案,和大佬們同臺競技了。更優秀的青年科學家們也許都不用進新手村,直接就去挑戰四青人才這樣的頂級專案,其中,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和青年長江年齡限制在38歲。
當然,社會上也有不少優秀企業在不斷鼓勵青年科學家的科研工作,這裡我也多說兩句。阿里巴巴達摩院的青春獎2018年設立這個獎項,就是為了發掘和支援投身科研的青年科學家,獎勵35歲以下的科研工作者,優先考慮尚未獲得科學獎項的年輕人。傾城獎的獲獎者不僅可以得到每人1000000元的獎金,還會得到阿里達摩院各種科研資源的支援。阿里達摩院的傾城獎每年都有來自數學和物理等基礎理論學科的獲獎者,這也將極大推動社會各界對基礎科學的重視以及對科學人才的尊重。
例如今年青城獎的候選人之一,來自北京大學數學中心的楊世武教授,從黃岡中學保送北大,是國際奧數金牌得主,現在從事雙曲線偏微分方程和廣義相對論的研究。這樣的基礎理論科學聽起來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既不能使我們的網速變快,也不能讓糧食增生產更多。但這些數學與物理最基礎的理論研究,可能會影響我們看待宇宙的方式雖然我們都身處凡塵,但總要有人仰望星空。
基礎科學為什麼這麼重要?就像科幻小說三體中的情節,質子干擾了人類對基礎科學的探索,也就遏制了地球文明的發展。基礎科學是當代人類科技之根源,要想在晶片,人工智慧和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也就必須依賴基礎科學的進步。
這裡再介紹一位年輕的青城獎候選人,今年才29歲,來自浙江大學的趙寶丹研究員,他從事新型半導體發光和光伏器件的研究,以製備簡單,成本低廉的新方法,突破了鈣鈦礦LED發光效率的世界紀錄。趙寶丹性格樂觀,南都的物理專業也從來沒讓他苦惱過,在科研中也是乘風破浪,他謙虛地說,自己的運氣非常好,就像錦鯉楊超越一樣,碰到的科學難題總是能夠迎刃而解。新青年科學家是科研的生力軍,達摩院傾城獎對基礎科學的年輕人給予經濟獎勵和資源支援,讓他們能夠沉下心思,俯下身子,全力投入到科研之中。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年科學家是我國未來基礎科學發展的保證,只有當我國的基礎科學進步了,才能真正實現科學技術的超越引領。
來源:泰會看
關鍵詞
科學
物理
數學
教授
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