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記得24Fall時,賓夕法尼亞大學曾把「校友面試」改為「校友談話」。
而這兩天,賓大又宣佈26Fall將取消校友談話!
這一變動會對我們的申請產生哪些影響?我們又該採取哪些措施,提高被錄機率呢?


與校友面試不同,賓大校友談話中的校友不是招生官,他們不會看到申請者的申請材料,只是為申請者和學校提供一個雙向溝通的機會。
而且由於人力物力資源有限,賓大無法保證每位申請者都有校友談話的機會,申請者也不能主動要求。
這次乾脆取消校友談話,也是因為校友們實在扛不住了——
賓大招生辦副主任兼戰略傳播主任Paul Richards透露,2024-2025申請季,賓大收到了超過75,000份申請,最終錄取3530人,錄取率僅為4.9%,創下歷史新低。
而2012年時,只有約31,000份申請。申請量的快速增長和稽核時間的壓縮,使得公平和及時地進行一對一對話變得具有挑戰性。

所以從2025-2026學年開始,賓大將不再提供校友談話服務,取而代之的是,校友們將參與“支援學生在賓大每個階段發展的,長久的志願服務”。
“在新的專案中,一對一的校友交談將被為期一年的歡迎、指導和支援新生與在校生的努力所取代。校友志願者將專注於與被錄取的學生和在校生建立有意義且持續的聯絡,而不是與最終可能不會來賓大的申請者進行簡短的交談。”
簡單來說就是,賓大的校友支援服務將從錄取前轉為錄取後,從百家客服變成專屬客服。

在賓大的申請頁面上,目前已經不再顯示校友談話相關資訊。更完整的招生流程詳情也將在8月1日本科申請開始時公佈。

賓大面試政策的變化也符合近幾年美國大學面試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
Top 20中只有哈佛、耶魯和達特茅斯依舊保留有篩選性的校友面試,其他大部分頂尖學校都不再開放校內面試。
有的甚至關閉了校友面試專案,外包給成本更低廉的第三方面試平臺(比如杜克和西北在官網強烈建議國際生申請者使用InitialView面試),或者用影片介紹來替代面試(比如布朗和芝加哥大學)。



在24-25公佈的CDS中,賓大在評估申請者的材料時,學術方面除了班級排名和標化成績,課程難度、GPA、文書、推薦信都是「非常重要」的參考緯度。
也就是說想進入賓大,需要高中期間有良好的學術表現,將GPA保持在3.75-4.0之間。同時還要重視科研活動,展現出學術發展的潛力。
不過菌菌也提醒大家,24-25申請季時賓大還是標化可選,但2025-26申請季將恢復強制標化政策,標化成績的重要性也會上升,大家還是要拿到漂亮的標化成績,才能提高被錄取的勝算。
而在非學術方面,賓大最看重的就是「個人品質」👇

都說成績優秀的學霸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才萬里挑一。
賓大最喜歡的,就是像它的創始人本傑明·富蘭克林那樣能夠將知識轉化為具有社會意義的行動,即“service to society”的候選人。
所以不難發現,賓大錄取的學生大多都有著參與社群服務活動的經歷。比如在我們過往拿到offer的學生中,稀飯同學的經歷就很符合這一點。
背景:
-
坡黨
-
SAT 1:1550+(2018.5)
-
SAT 2:SAT 2:數學800(2018.5) 物理800(2019.11) 世界歷史740(2018.5)
主要活動:辯論、觀鳥、義工、科研
個人獎項:CTB一等獎,丘成桐獎經濟建模類全球銀獎*,數學、辯論和模聯等雜七雜八獎
附加資訊:丘獎論文,鳥類攝影集
稀飯同學的科研背景很好,高中時就參加了參加了新加坡公園局的公民科學家培訓,透過觀鳥、經營Ins賬號等工作,給大家傳達“野生動物無處不在,城市裡也可以找到大自然”的理念。
而在文書中,稀飯講述了自己在柬埔寨做義工,和同學一起幫助一家人建立小微企業,但在短暫的希望後那家人卻因為旱災和政治動盪重歸貧困的故事。
這次的經歷對稀飯同學的觸動很大,Ta在文書中分析了柬埔寨的歷史以及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並向招生官表明改變也許很慢很艱難,但一代代人的熱血還是一次次燃起希望,自己也想成為part of the change的願望。

除了這一個共性,賓大的每個學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招人偏好。
文理學院喜歡這樣的學生:
-
對人類、對社會科學、對自然科學感興趣
-
有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現實社會的能力
-
為應對豐富且有一定的難度的大學課程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工程學院喜歡這樣的學生:
-
有創新、設計和應用科學發現的能力
-
闡明追求工程專業研究的原因
-
在物理和數學方面有充分的準備,特別是微積分
護理學院喜歡這樣的學生:
-
對病患負責
-
在探索醫療保健的道路上有強烈的動力
-
在科學方面準備充足,尤其是化學
沃頓商學院喜歡這樣的學生:
-
展現出了對商業、推動積極變革、促進世界經濟和社會福祉的興趣
-
有優秀的領導力
-
數學方面有充分的準備,特別是微積分
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所申請的專業和學院,更有針對性的將自身品質與學校的偏好相結合,用亮眼的個人表現打動招生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