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小學生的離婚證,我被震撼到了!

和朋友閒聊,她說閨女在寫霸道總裁漫畫小說!我很驚訝,因為她閨女才小學四年級。
她女兒說:
“嘁,這算什麼!她們都愛看,還打賞催更呢!
可是,小學生知道戀愛是什麼嗎? 

圖源:小紅書@林草生

小紅書上有不少類似父母的吐槽,大致是說現在孩子們兩極分化”——中學生早戀少了,倒是小學生談戀愛比例大大增加。
小學生的結婚證及離婚證
微博上有個引人注目的帖子:
兩個小學四年級的孩子,趁體育課自由活動,在操場上舉辦了一個“小型婚禮”。
幾個熟悉的同學是見證,還有個口才好的朋友當證婚人和司儀。
他們還畫了一張“結婚證”,有雙方頭像和各自名字。婚禮現場,他們交換了手鍊,看起來像模像樣。

圖源:微博@非著名學術鹹魚

手繪“結婚證”,在小學群體中並不鮮見。
有的是“新人”自己畫的;
有的是請朋友畫的;
還有的班級更牛,直接在班裡設立了一個“地下民政局”,足不出班,新人們就可以得到手繪的結婚證。

圖源:小紅書@挽夢

不過同樣是“證”,也能看出來“工”不一樣。
有的“結婚證”看起來很鄭重,字跡工整。有的“結婚證”太簡略,一眼看上去只覺得寒磣。

圖源:小紅書@tim

不過別擔心,小學生不是真結婚。
主要改變就是他們會在生活和學習上相互“扶持”,分享文具和零食。
而一旦發生矛盾,他們又傾向於迅速分開,甚至還鄭重“離婚”。
“離婚”原因五花八門——和別的女生多說幾句話有風險,一包辣條沒分享也能成為導火索。
看到一個新聞說,兩個三年級學生“結婚”,僅一週後就“離婚”了,原因是女生覺得男生愛作弄人。

圖源:小紅書@羅爺說法 這張證上面還留有雙方的手印

有個支教老師,意外沒收了學生的“離婚證”,才發現他們在因為文具鬧絕交。“離婚”前,還不忘給對方最後一次表現機會。

圖源:小紅書@小汪同學

老師深深感到一絲絲後悔:應該再等等,看他們還會寫出什麼好玩的……
“戀愛”的小學生眼裡,“離婚”不是什麼大事兒,更說不上悲慘。
實際上,在諸多“小學生婚姻”中,女孩子往往是掌握主動權的那一方。甚至不少女生會將“離婚證”叫做領“快樂證”。
一旦感覺不開心,迅速拉對方去“扯快樂證”,主打一個絕不委屈自己。

作者供圖:大人驚訝於孩子說的“快樂證”竟是“離婚證”

這些行為,既是孩子自發的,但深究本質原因,其實還是對成人世界的一種簡化模仿。
這是他們探索情感世界的開始,也是成年人網路世界話語體系的延伸。
學生磕CP、炒cp上頭
小學五年級男生小聰(化名)的書包裡,也藏著一張“結婚證”。
正面是許多愛心和“結婚證”三個大字,上面寫著情話:“我對你的愛就像甜甜的蜜糖”。
好巧不巧,這張“結婚證”被小聰媽媽收拾書包時看到。
但和前面說的那些情況不同,小聰說這不是他畫的,而且也不知道是誰畫的,他覺得這可能是個惡作劇。
小聰說一旦班裡同學發現哪個男生和女生走得近,就會畫一張類似的畫,算是“磕CP”。
小聰和那個女孩兒住在同一個小區,放學補課也經常一起走,就被同學們開玩笑了。
類似的“磕CP”現象,在小學中高年級已經相當普遍。
部分學生平時愛追劇、看言情小說,除了磕明星戀綜、電視劇外,也會磕身邊的真人CP,甚至磕二次元世界裡“紙片人”的CP
這種現象會傳染,一旦有人在班上聊八卦,很快有更多學生跟風。
比如一個班裡的學霸們,往往是吸引最多眼光的,也容易被磕CP
六年級的小芬和小陽(化名),就經常被同學們打趣。他倆分別擔任語文和數學課代表,每次考試第一名都在兩人之間產生。
老師叫課代表去開會,就會立刻有同學傳他倆去“約會”了。
甚至兩個孩子體育課上跳繩數量一樣,也被起鬨是“心有靈犀”。
小芬和小陽最初很抗拒,經常彼此找茬。後來發覺大家沒惡意,就釋然了。

圖源:《你好,舊時光》劇照

除此之外,班委和高顏值的學生,還有坐得近的男女生,都容易被同學磕CP
小浩給同桌小佳(化名)分了一半面包,就被同學傳流言,還給他們取了CP名“浩一佳子”(好一家子)。
這讓兩人一度很尷尬,都不太敢說話。
兩個人不小心在校園碰到,都會被同學說“咱們的CP發糖了”。
CP的風,甚至刮到了老師身上。
微博上有女自己班主任和英語老師的CP,還將她們寫進小說裡。
有一次不小心把小說當成作業交上去了,才被發現。
英語老師發現後,簡直不知該如何回應,只好點評道:“寫得挺好的,下次別寫了。”

圖源:微博@社死案發現場

對於校園磕CP現象,大家反應不一。
有家長為了和孩子有共同話題,甚至和孩子一起磕;
有家長如坐針氈,生怕自家孩子被磕,影響心態;
老師態度也不一致,有的會在班上開班會正面引導;也有老師覺得不必上綱上線,甚至悄悄和學生一起磕CP
中學生,流行“科學早戀”
相對小學生談戀愛的轟轟烈烈,如今中學生的戀愛趨向平淡化、友情化,甚至科學化。
一個學校心理諮詢室的老師說,十幾年前常有學生找她聊早戀心事;但現在沒人再聊感情困惑,她面對更多的是抑鬱或抗拒上學的孩子。
現在中學生壓力太大,更重要的是他們接受性教育渠道多了,對戀愛的態度比我們當年理智許多,也趨向成熟。
“即使真的談戀愛,也講究實用和界限。”
1.以成績進步為目的
很多中學生談戀愛前,會權衡是否影響成績,確定彼此都能進步後,才會確定關係。
2.理性戀愛,不影響學業
一對住校的高中戀人,約定每週只在傍晚散步三次,每次半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3.鍛鍊與異性交往的能力
有高中生直言:未來兩人上同一個大學的機率低,分手的可能性很大。但他們依然願意付出,畢竟能夠鍛鍊和異性交往能力。
“未來即使分手了,也能提升抗失戀能力。”

圖源:《你好,舊時光》劇照

這樣的“科學早戀”,看起來也不錯,似乎家長沒有什麼反對的理由。
幾年前,海淀區知名中學有學生談戀愛,老師請來雙方家長,結果家長支援孩子,還跟老師說“你不要干涉,只要不耽誤學習就行。”
有的家長甚至開始互相走動,逢年過節多封一份壓歲錢。
在很多學校裡,一些老師也不反對這樣的“早戀”。只要學生成績好,就讓他們坐同桌。如果名次下降,就威脅他們要將座位調到教室兩端。

圖源::微博@北京大土豆

不管怎樣說,談戀愛都是需要投入精力的,而且風險也大,更多中學生願意磕CP
大家都知道是開玩笑,這在無形中也成了一種社交。
大人話語體系的延伸
中小學生在情感方面的許多行為,有的源自對家人行為的觀察,有的來自網路資訊。
說到底,都是大人話語體系的延伸。
成年人的婚姻制度和情感模式,早已透過影視劇、家庭對話和社會規則,潛移默化地滲入到他們的認知中。
近年來,隨著女性意識增強,大女主文興起,女生的獨立性更強。
這反應到“早戀”中,有小學女生明確表態不結婚、不生孩子,也有人在英文作文中寫道:“I have 4 boyfriends,but I love myself.
“離婚”說得歡天喜地,不也是現實中不少女性的心理寫照嗎?
孩子們的行為,其實也值得更多的社會思考:
到底怎樣的婚姻和情感觀,是我們理想的想要傳遞給下一代的模樣?
你家孩子的班級,有早戀或磕CP現象嗎?
在留言區聊聊吧~
編輯丨知微
參考資料丨
[1]重慶晨報,《小學生互生好感自制結婚證結婚,一週後鬧矛盾離婚》;
[2]遼瀋晚報,《瀋陽五年級小學生竟領“結婚證”,男生家長稱“這女孩我也認識”》;
[3]微博話題,當代小學生如何談戀愛等;
[4]洛陽晚報,《小學生嗑CP成風該不該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