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西行:從扶杖到手柄,一支竹的時尚遷徙

也許,沒有哪款包比Gucci的竹節手袋更令人浮想聯翩。
若想理解過去七十多年來從社會環境到時尚流行的影響和變化,Gucci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可作為一扇窺窗——從二戰後百廢待興的年代,到好萊塢生機勃勃的黃金時代,再到前沿的國際秀場直接影響著流行風尚的今天,它超越了佛羅倫薩工坊的匠藝本源,潛藏著時代的記憶。
靈光乍現的時刻
它的誕生與戰時的匱乏狀態相關。物資封鎖的狀況直接影響著設計師的創作思路,就像近期奧斯卡獲獎影片《粗野派》中猶太建築師拉斯洛流亡美國後全新的設計思考與材料表達,背後有著數位藝術家的縮影:建築師馬塞爾·布勞耶、恩諾·格德芬戈、藝術家馬克·羅斯科等。生活在巴黎的中國畫家常玉,在當時則因貧窮無法僱傭模特,而轉向了靜物繪畫,也因此形成藝術生涯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個人風格。同樣面對著取材考驗的,還有位於義大利佛羅倫薩的Gucci工坊。
1950年佛羅倫薩Gucci工坊的製作場景,工匠們在這裡用心打造每一件臻品
資源空間可以被壓縮,但想象力無法被抑制。越是匱乏,就越是有靈光閃現。
據說品牌創始人Guccio Gucci先生之子Vasco Gucci是位竹手杖愛好者,家中收藏的竹手杖啟發了工坊的工匠。經過一系列設計與實驗後,工匠決定採取“竹”這一在時尚設計領域中前所未見的材質,於1947年打造出了首款竹節手柄包袋。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自此出現,其標誌性的弧形竹節手柄既是手袋的名稱來源,也是其靈魂所在。
一經推出後,竹節手袋便銘刻在時代的記憶中。
1963年,一款竹節手柄包於佛羅倫薩維琪奧宮前留影,見證Gucci與這座藝術之城的不解之緣
50年代,影響了特呂弗、安東尼奧尼以及林克萊特的現代電影《遊覽義大利》中,英格麗·褒曼一出場便手拎竹節手袋;60年代,瓦妮莎·雷德格雷夫拎著它的身影,成就了電影《放大》的時髦造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0年代,竹節設計從手袋拓展至配飾及其他領域;80年代,比利時前王后寶拉成為其擁躉者;90年代,戴安娜王妃不論正式場合的經典造型還是親民的休閒造型,都樂於選用竹節元素的手袋搭配。
一支竹節,為何能成為時代寵兒?
東方竹影
對於東方人來說,不可無竹,竹是生活,也是意象。李安拍《臥虎藏龍》時,一邊暗想當年竹林七賢如何對談、觀點交鋒,一邊將武打劇情的高潮背景設定在竹林中,凌空之姿與竹影交錯,蔚為大觀。
亞太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竹區,而中國的竹種佔比大約為世界竹屬的一半。 具上古神話色彩的《山海經》中,所敘述的有竹的山則有近三十餘處,成書約公元460年的《竹譜》中記錄的竹種超過七十種,之後的《筍譜》《續竹譜》《花竹五譜》各有不同的增補,關於竹的寫作是古代植物學記錄中最古老且具有連續性的。
在東方文化中,竹不僅是植物,更是精神象徵
英國學者李約瑟曾深入中國探索竹文化,在其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感嘆,沒有任何一種植物像竹一樣,在中國曆代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中能夠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竹”是古老的象形文字,《說文解字》中有竹部的漢字達145個,這些漢字涉及方方面面,絲竹之樂中的瑟、箏、笛、笙、簫、尺八、篳篥、箜篌皆來自竹;農耕文化中從播種棍、竹鋤、薅馬、覆殼到風車都以竹為材;發明技術中的造紙、製茶、釀酒、製鹽、紡織,到日常的吃穿用度、軍事的竹哨弓弦,無一不是關於竹的用處與文化——竹可造物,亦是文脈。
而Vasco Gucci先生收藏的竹製手杖的來源,極可能受到東方文化的影響。手杖也稱扶杖,來自扶竹,又名“邛竹”,原產於四川邛崍,王羲之曾寫《邛竹杖帖》,《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了張騫尋找古蜀人制作的邛竹杖的經歷:“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裡,得蜀賈人市”。此後,竹製手杖透過南絲綢之路抵達中亞與西亞,又透過地中海沿岸延伸至歐洲,成為歐洲貴族喜愛的異域珍品,Vasco Gucci先生家中的竹手杖想必不乏有來自東方漂洋過海的經歷,又或者極度受到了當時東西方貿易文化的影響,為Gucci的設計創意埋下伏筆。
宋拓《臨江帖》中的晉王羲之《邛竹杖帖》,這幅書法作品記錄了源自四川邛崍的竹製手杖如何流傳千里
一段竹與西方的傳奇悄然萌發,竹子不再只是材質,更是文化的信使。這一設計不僅是應對資源不足時的靈感之想,也是東西方美學碰撞的隱喻——綠竹猗猗,東方的“竹”象徵虛懷若谷的君子氣節,西方則將其轉化為時代典藏的美學符號。這種文化間相互影響的印痕若是在早些世紀,大概不可能出現。
這股隨機應變的時代精神,所激發的改變微妙而悠長。當Gucci將目光投向東方後,竹不再是文人書齋中的精神圖騰,而是承載起手作的溫度,化身為現代都市的優雅象徵。
80年,不滅的火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最早的設計草圖,誕生於1945年,工匠於1947年使用製作馬鞍的皮革將Gucci的第一隻竹節手袋打造而成。
自1947年至今,竹節手柄的製作一直由位於佛羅倫薩的Gucci工坊裡的匠人純手工打造而成。工匠先是精選勻稱無瑕的幹竹枝,經浸潤後,淬火烤煉可彎曲成優美流暢的半圓弧形,隨後工匠會將這樣的形狀固定下來。待竹節手柄的形態穩定後,塗覆多層天然漆料並反覆烘烤,最終形成溫潤的金褐色光澤。過程中,從紙質模型到37個單一皮件的塑形組裝,歷經428個步驟後才得以成型。不同的工匠各負責不同的處理程式,每個人都曾在學徒崗位歷練多年,並在隨後專注負責自己的工序崗位。
滑動檢視更多
Gucci工坊中竹節手柄的製作工藝,傳承了東方竹藝與義大利奢侈品製作的精湛技藝
這一抹火焰,始於第一款竹節手袋,到現在不曾熄滅。每一痕烤制的印跡、每一寸竹節的弧度,都凝結著手工的溫度與時間的沉澱,將竹從自然之物變換為時尚元素。工坊匠人的執著之心,用雙手與時間對話,讓它的傳奇弧度與非凡工藝跨越世紀。
而製作包身時,技法嫻熟的工匠先是將皮革切割,然後根據版型縫製,包蓋與包底製為弧形,包身前後採用風箱形(soffietto),透過木製模具為包身定型,再加裝金屬飾件。不同尺寸大小和材質版本則有更細化的處理工藝方式,在“ ONE-OF-A-KIND”系列中,手繪的Gucci Flora花卉圖案,每層色彩均由品牌工匠耗時逾5到13小時不等逐層施繪;若是在花卉圖案上點綴鈀金色飾面鉚釘,或用以鏨刀技法手工雕鑿皮革浮雕裝飾,整個過程則需要技藝精湛的工匠以極高的專注力,再耗費12-13個小時完成。細節的繪製與製作完成後,每隻包袋大約還需要五小時的組裝時間。
滑動檢視更多
工匠採用風箱形(soffietto)工藝為包身定型,每一處皮革邊緣的處理都體現了品牌對細節的極致追求和對傳統手工藝的尊重
當時尚浪潮以周為單位迭代產品時,佛羅倫薩的Gucci工匠團隊仍然保持了竹節手袋最初的製作傳統,等待竹在自然中的生長,在火焰中的歷練,在工坊間的逐步造就,天時、地氣、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則就在於此。在海德格爾看來,技藝是再珍貴不過的,掌握技藝的工匠不僅對事物有著精通和理解,這本身也是一種美的產出和創作,動力機械出現後的現代技術,則變成了一種壓平生產者和產出者的構架。當造物的視角和經驗回到眼前,回到手中,工坊中的日常之美也就回到了現實生活。
真正的匠藝,可以無視機械時代的效率至上法則,延續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工坊”作為知識生產中心的傳統,在傳承中完成了深化與前行。正如本雅明所言:“靈韻(Aura)誕生於此時此地的獨一無二性。”
永恆流動的符號
從1947年的第一隻竹節手袋,到2025春夏系列中的煥新創作,永恆的經典,不斷啟發著創作者的本能,用創造力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
每一代的創想與詮釋,都在為竹節手袋注入新的敘事維度。竹節手袋的元素,在時間中演化成為了Gucci的風格象徵與審美語彙,這既是佛羅倫薩工匠精神的延續,也是時代浪潮的見證;既陪伴著英格麗·褒曼、伊麗莎白·泰勒、瓦妮莎·雷德格雷走過好萊塢的黃金時代,見證了她們的優雅與風華,如今,它又以全新的面貌,在國際秀場上引導著Z世代的審美風向。
電影《義大利假期》劇照,英格麗·褒曼手拿竹節手柄雨傘與竹節手袋優雅地步入飯店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始終在“傳統與顛覆”的張力中演進。在品牌2025春夏系列中,竹節手袋展現出隨性的、更當代的氣質。竹節元素或結合了皮革、漆器和有機玻璃等多元材質;或以繪畫技法重新演繹包身印花;或透過現代琺琅工藝呈現出珠寶的美感,與1960年代廓形的寬肩夾克相輔相成。而天然竹材的延用、多樣材料的嘗試以及工匠的慢節奏生產,在細節中流露著品牌文化中不變的匠意。
品牌的歷任創作總監都曾以竹節手袋為靈感元素進行煥新創想,Alessandro Michele曾在Gucci 2017秋冬秀場上,以一款簡約明快的白色竹節手袋作為開場Look出現;2020年與導演Gus Van Sant(格斯·範·桑特)合作迷你時尚劇《無邊序曲》,竹節手袋作為角色日常穿搭的核心配飾;在2022年煥新的Bamboo 1947系列中,則加入可拆卸包帶設計,亮色圖案正呼應著它天馬行空的熱情與想象力。
時尚劇《無邊序曲》中,竹節手袋作為角色日常穿搭的核心配飾
Frida Giannini則將竹節手袋視為一種突破性元素,在2010年春夏推出The New Bamboo系列,延續佛羅倫薩工作室的13小時手工製作傳統之餘,將元件數量增至140塊,增加更多功能性結構;2015早春系列中,則進一步推出拼色皮革款式,以波西米亞風格強化浪漫的都市風格。
Tom Ford大膽地在2002春夏系列中將竹節元素融入高跟鞋的鞋跟設計;2003春夏系列中,竹節手柄與花卉圖案呈現出剛柔並濟的意趣,經典的竹節元素則化身裝飾出現在包袋上;2004春夏系列中,金屬扣與竹節結合的包鏈更加自由與摩登。
將傳統竹節轉化為鞋跟,既保留了品牌標誌性符號,又展現了創意無邊界的想象空間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既和歷史有關,也在風尚中變幻,純粹與豐富性並行,令人無法忽視它的風格意涵。它一直承載著東西方文化的對話、匠心的代際傳承以及品牌的美學探索。
它流動著,向永恆走去。
竹境:解譯傳奇
走進展覽現場,深入品牌典藏檔案,沉浸在自然與技藝相互交融的奇妙世界,在沿著時間脈絡呈現的70多年來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演變的多個版本中,領略這一標誌性設計的經久傳承。
竹,作為其中最為核心的設計元素,其傳奇深深植根於中國與世界各地,連線起不同文化間的自然與藝術表達。展廳中,懸浮的竹藝裝置模糊了建築室內與自然景觀的界限,鮮活的竹疏朗有致,秀勁灑脫,與歷史悠久的插畫彼此映襯。
藝術家Christian Kondić的創作以人工智慧為基礎創作影片,生動地體現著竹子的蓬勃生機;藝術家Sybil Montet創作的六個數字動畫則對Gucci的竹元素絲巾設計進行了全新演繹;跨學科藝術家Francesco D’Abbraccio則以生成式人工智慧創作影片,展望竹節手袋的未來前景。
在還原位於佛羅倫薩的Gucci ArtLab工坊場景中,Davide Rapp執導的影片則播放著竹節手袋創作背後的精密過程,從竹節雕刻、拋光,到融入包袋的設計語言。
手袋的複雜構造被細緻解剖,在展覽現場還原著精細的工藝序列。透過互動式潛望鏡裝置,俯瞰手袋紋理、材質與精湛工藝,在傳承近八十年的匠藝次序中,理解竹節手袋的由來和跨越世紀的動人故事。也在超出想象的復古健身房場景中,以精緻運動的趣味重構,拓寬著創新的邊界。
過去的真實與未來的想象交匯於此。透過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的演進歷程,理解何為超越時尚單品的文化意義——“竹”這一充滿東方意涵的材質如何突破地理疆界、歷經近八十年的傳統工藝如何抵抗時間侵蝕、成為品牌的經典符號後又如何中重構中永續。
Gucci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的故事,仍在書寫下一章傳奇。

展覽《竹境:解譯傳奇》
展期:2025年4月1日至4月20日
地址:孫科別墅,上海市番禺路60號
(點選上方圖片預約觀展)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編輯 排版丨毛思雨
作者丨王蘿Lynch
圖片來源丨GUCCI、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