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取消四門考試成績,普娃更難了…

未來強調單一學科對一小撮理科學霸確實利好,能篩出數理牛娃,讓他們得到最頂尖的教育資源,進入清北雙一流,為科技發展儲備人才;
但對廣大普娃來說卻是晴天霹靂。學科單一,升學路窄。只要你卷不動數學和物理,中考直接被判出局,12年教育全程陪跑,其他人生的可能性通通被扼殺。
作者:miki粥;本文來源:公眾號“Miki粥”(ID:mikizhou520)。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說說中考取消化學這件事。
昨日,北京相關部門宣佈了北京今年中考政策,化學、生物、地理和歷史不計入中考成績,只列為考察科目,簡單說就是中考不考化學、生物等四門了。
目的據說是為了減負。
邏輯很簡單:有些人認為初中作業每天要搞到11、12點,是因為要準備考試的學科太多,現在剔除一部分科目不考了,準備考試的內容少了,小孩要做的功課自然就少了…
真的嗎?我不信。
想靠減少科目減負,根本沒理解「內卷」的真諦——
負擔根本來自哪裡?激烈的競爭產生的。為了在競爭中勝出,於是拼命努力學習、刷題,這就是所謂的內卷。考10門,競爭激烈,考5門,競爭就不激烈嗎?即便最後只考一門,只要是升學的尺子,大家還是會花一樣的時間去應對。
@陳志文觀察
這也就是說,減掉史地化生省出來的時間,會轉移到數學和物理上,越學越深,越深越卷。最後導致篩選出的頂尖高中的娃,只有這兩科優秀的學霸,剩下的那些文科有天賦,或喜歡生物化學的小孩,就會在中考的競爭中被無情地落下…
有人會覺得,這有點危言聳聽了吧!雖然化學成績不進入中考錄取,但初中還有在學習呢。
這就是不懂中國家長了。
他們可以為了升學雞娃數理化,像地下工作者一樣搞各種競賽,也可以為了升學結果毫不猶豫地刪除學科——
化學不計入中考成績之後,化學老師的地位會立刻被體育老師碾壓。
這事兒是有前車之鑑的。
前兩年小學英語從四節刪減到一節,四年級開始體測加入中考成績,英語老師在家長面前就沒有了話語權。
凡是升學用不到的學科,無論小孩有沒有興趣,都會被家長棄之如敝履。哪怕化學高中要學,高考要考,報某些大學專業還有需要…
whatever,還要是從日程表裡摳掉。不然,怎麼捲過那些天天刷物理題的學霸?
越改越窄的升學機制,逼得爹媽搞教育只能極致功利化。當年北京中考模仿高考選科,就出現過初一棄學,最後不得放棄自主選科。
家長很無奈。因為你總要先考慮升學吧!想進好學校就必須要按規則卷,不然直接出局,連高中都進不去,還談什麼選大學選專業?
小孩很無辜。
強調單一學科對一小撮理科學霸確實利好,能篩出數理牛娃,讓他們得到最頂尖的教育資源,進入清北雙一流,為科技發展儲備人才;
但對廣大普娃來說卻是晴天霹靂。學科單一,升學路窄。只要你卷不動數學和物理,中考直接被判出局,12年教育全程陪跑,其他人生的可能性通通被扼殺…
本來,他們可能是文學巨匠、生物學家、或建築大師和藝術家,但在中考的篩選規則之下全都被定義成了學渣。

過去一年,我帶娃在紐西蘭插班,發現國外的教育邏輯跟國內截然不同。
國內教育的目的是篩選,因為人多。
每年高考生一千多萬,所以要用中高考當標尺,按照社會的需求隨時調整選拔人才的標準。比如,科技強國要做晶片要發展人工智慧,需要大量理科人才,所以考試篩選物理數學好的苗子,重點培養。
多元化不是教育的重點,補充當下社會人力缺口才是。
而一個小孩想得到個性發展,就只能靠父母砸錢,學琴棋書畫,騎馬射箭,隨便拿出一個愛好想素雞成功,至少都要投入個幾十萬打底。
國外如紐西蘭,教育是資源供給站
因為他們人少,一年高中畢業生才六萬多,跟海淀一個區差不多。所以不論公立私校,都儘可能提供學習資源給學生。
擁有二三十門的課程的公立高中隨處可見;十分制裡打分只有兩三分的中學,根本入不了國內家長的法眼,但也提供木工、烹飪、建築、設計課…
探訪紐西蘭ACG,高中生作品展示
運動從高爾夫到騎馬、各種球類,學校體育課花樣百出不要錢。今年開學輪渡去海島做科研專案,姐姐參與全都免費。
相對於國內教育不放過任何一個高智商學霸;紐西蘭教育是瘋狂懟資源,拼命抓住每一個小孩的興趣火花。
學科設計上也遵循這個邏輯:
  • 國內努力在初中學段刪減學科,搞單一化拔尖;
  • 紐西蘭則在初中兩年知識擴容,搞學科融合。
紐西蘭的初中是7、8年級,這兩年沒有物化生分科,只有一門科學課把所有內容都囊括:從光電、基因、人體,到動植物,難度不大深度有限,但可以讓小孩觸達科學中的方方面面…
他們覺得,如果一個小孩在初中的時候不去接觸更多的學科知識點,那高中要垂直選課,怎麼知道喜歡什麼,將來想做什麼?
所以,真正國際教育下出來的小孩,到了9年級就知道怎麼選課,未來大學想學什麼專業;
而國內卷高考的學霸,有些人高考後都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最後兩天填報志願,聽爹媽的話按薪資排名隨便選一個專業,進了大學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渾渾噩噩混四年畢業,從頭再來的大有人在。
我覺得國外和國內教育最大的區別:前者是為了生活,後者更聚焦升學。
這兩種方式沒有絕對好壞:
國內教育的選拔機制,簡化學科追求學科深度,可以滿足當下社會人才的迫切需求,對理工學霸發展利好;
國外教育資源豐富,追求學科廣度和個性化教育,普娃逆襲機會多,條條大路通羅馬。
家長要做的,就是選擇一條適合自己小孩的路。

作者介紹: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個人公眾號:Miki粥(mikizhou520)。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熱文推薦

………………………………….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新增好友, 申請加入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