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AI生成影像只需15秒的時代,烏爾善的創作更像古法制茶:春日採青,三炒三揉,炭火慢焙。
他知道,好的作品永遠需要時間來打磨。
按他的話來說,“急功近利的後果,是對自己創作的背叛。”
創作,是慢慢積澱的深思,是一段不急不躁的旅程。聊起自己的創作理念,烏爾善緩緩開口。
“我從不追求趕時髦,也不隨大眾。我有自己的節奏,電影不是商品,它值得花時間去打磨。20年,6部電影,每一部作品都是我與時間的對話。就像我對色彩的理解,色彩不是簡單的視覺裝飾,它們是情感的語言,是我想要講述的故事的靈魂。”
對色彩的強烈審美,是烏爾善電影中最為鮮明的特質之一。
無論是《尋龍訣》裡棺槨的饕餮紋,還是《畫皮II》中,周迅“冰裂”妝特效。烏爾善從不急於完成,而是耐心等待每一幀畫面最終展現出最純粹的美。正如草原上的日出日落,它不爭不搶,卻永遠散發著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

電影《尋龍訣》

電影《畫皮II》中周迅“冰裂”特效妝
“我有很多關於色彩的記憶,早些年,我看過一幅畫,畫裡是一片草原,陽光灑在金黃的草地上,藍天清澈,遠處的雪山與草地交匯在一起,那種色彩讓我無法忘懷。我把它放在心裡,慢慢地把這些顏色帶進了我的電影中。每一部電影,都是對這些色彩的延續和再創造。”
帶著這種對創作的認真與對色彩的獨特審美,烏爾善回到了那片他心中的草原。
在這裡,他沒有急於迎合市場的流行,而是用一部短片,靜靜地講述著草原的詩意與真實的情感。

烏爾善從小學習美術,這種藝術背景深刻影響了他的導演風格。在他的電影裡,色彩不是用來裝飾畫面的元素,而是用來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工具。
烏爾善對每一幀畫面的細節都有極高的要求,特別是在構圖和色彩運用上,甚至可以說是“執著”。
無論是《尋龍訣》裡,地宮的幽深光影,還是《刀劍笑》裡,他運用誇張的色彩對比,打造出一種病態的視覺衝擊,他會透過色彩的搭配、對比以及物質感的呈現,來引導觀眾的情緒和理解。

電影《尋龍訣》

電影《刀劍笑》
但烏爾善的“色彩哲學”並不是從他拍第一部電影才開始的。早在他拍廣告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對視覺語言的極致追求。
在轉行做電影導演之前,烏爾善已在廣告界打拼多年,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聲望。
1999年,北京廣告圈流傳著一條關於他的“都市傳說”:一個初出茅廬的“美術瘋子”,能在102秒的廣告裡藏進三幕劇的起承轉合。當同行們還在用產品特寫填滿時長,他已經能用最精煉的方式,打破傳統的視覺表達,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也正是這段廣告經歷,讓烏爾善意識到,影像不僅僅是為了吸引眼球,更應透過每一根線條、每一塊色塊的佈局,傳遞出內在的情感與邏輯。
而今年,烏爾善再次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廣告領域,與金典攜手,創作了一部藝術短片《至上之白》,以全新的方式展現他對視覺藝術的獨特理解。

烏爾善導演與金典品牌聯袂呈現的短片《至上之白》,以呼倫貝爾草原為敘事畫布,將白色這一視覺符號從神性隱喻中剝離,復歸至土地、生命與時間的原始母題。
影片透過極簡主義的美學語言與蒙漢雙語的敘事結構,構建了一場關於純淨、堅韌與永恆的視覺沉思。
在烏爾善的“色彩哲學”中,白色始終是懸於美學穹頂的北極星。
不同於《封神》中楊戩拂塵的神性象徵,或《畫皮II》小唯褪盡血色後裸露的雪白真身,《至上之白》的白色褪去了超驗色彩,轉而成為草原生命的根脈。
影片中,白色以多重意象層疊展開——
自然之白:駿馬睫毛凝結的晨霜、陶罐邊緣的乳脂、老額吉袍角的毛邊,這些細節以微觀視角捕捉自然的呼吸,將白色具象化為乳汁、冰雪與時間的痕跡。

人文之白:蒙語童謠中的白色氈房、婚衣、哈達,與漢語旁白中的“草根白”形成文化互文,白色既是遊牧民族對自然的敬畏,亦是生命代際傳承的紐帶。

純淨之白:金典牛奶的誕生過程被詩意化呈現——從牧草到奶滴的潔淨流程,呼應草原黑土地下蟄伏的草根,白色在此成為技術與自然共生的倫理符號,暗示每一滴牛奶的純淨,皆是自然與技術的合謀,是對“至上之白”的當代工業倫理詮釋。

透過高飽和度的雪原與低對比度的晨霧場景,烏爾善強化了白色的純淨感,同時以冷暖色調的微妙過渡(如奶脂的暖白與冰雪的冷白)暗示生命能量的流動與沉澱。
除了不拘一格的白,影片在紀實感與形式感間也取得了精妙的平衡。牧民日常生活的細膩鏡頭——擠奶、制酪、雪地放牧——以近乎紀錄片的真實質感鋪陳,但烏爾善並未止步於現實復刻。他運用風格化的鏡頭語言,將平凡場景昇華為儀式。

極簡的構圖下,畫面鋪以大量留白,如雪原中孤立的蒙古包、地平線上緩行的牛群,以空曠凸顯自然的廣袤與人類的謙卑。

象徵性的運鏡,俯拍雪地被蹄印分割的紋路,隱喻草場生命的脈絡;慢鏡頭下的駿馬奔騰,鬃毛與飛雪共舞,形成視覺的詩行。

其中,最有意思的莫過於蒙漢雙語的對位,讓蒙語老聲的純淨與漢語童聲的稚嫩深沉交織,語言差異未被消解為“異域風情”,而是透過聽覺的韻律感,構建文化共生的復調敘事。

影片的節奏也近乎凝滯,晨霧中牛群的沉靜、老人與幼童的無聲凝視,皆是對“慢”的禮讚。
烏爾善以近乎人類學的凝視,將時間具象化為冰雪覆蓋草根的蟄伏、乳汁從陶罐邊緣溢位的瞬間。這種緩慢並非敘事的惰性,而是對“等待”的哲學詮釋。
正如男孩與爺爺的對話,也成為時間寓言的註腳:
“呼倫貝爾的雪是一床白色棉被,讓草美美睡上大半年。”
此處,白色既是自然的休眠,亦是生命力的蓄勢待發。鏡頭從雪被下的黑土地緩緩上移,最終定格於朝陽穿透奶霧的剎那,完成“蟄伏—復甦—饋贈”的生態迴圈敘事。

而“等待才是收穫最純淨美好的方式”,也與金典二十年堅守有機奶源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
從源頭的奶源採集到每個生產環節的嚴格把控,金典始終將“自然饋贈”作為最寶貴的財富,以創新技術帶動品質變革,立足草原天堂世界頂級天然奶源地,尊重自然生命力。
此次與烏爾善攜手,金典以電影般的藝術視角與時間沉澱的有機品質,呈現出一場跨越影像與生活的美好相遇。
無論是一部好電影,還是一杯好牛奶,它們都需要時間來沉澱。烏爾善用十年雕刻影像,而金典則用二十年孕育有機事業。

《至上之白》最終超越了一部品牌宣傳片的範疇,成為一則關於生命、時間與信仰的視覺寓言。
在烏爾善的鏡頭下,白色不再是單維度的符號,而是流動的、呼吸的、充滿張力的生態詩學。
當片尾字幕“生命自在,至上之白”浮現時,觀眾恍然發現:真正的“至上之白”,或許正是人類對自然永不停息的追問,以及在工業時代對純淨初心的持守。
正如雪化後黑土地滋養的新草,白色在此成為起點,而非終點——它是永恆迴圈的序章,是時間贈予我們的,最溫柔的答案。

影像之外,白色也是純淨的初心,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復甦的期許,恰如金典的堅持。作為乳製品行業領軍者,金典始終紮根於呼倫貝爾的廣袤草原,將“至上之白”從大地的脈絡中提煉,凝聚為每一滴純淨的牛奶。
正所謂,“好草原,孕育好有機奶。”
作為中國有機乳品市場的引領者,金典不僅以嚴格的有機標準樹立行業標杆,更用時間與匠心,從一棵草到一杯金典有機奶,書寫著一部關於純淨與永恆的現代詩篇。
如果說,草原的白色,是歲月流轉中的一場靜默告白,那麼金典的純淨,則是對這份告白最深情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