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佐被群嘲背後的教育邏輯:頂級豪門富二代,越努力越心酸

最近,向佐可是火爆網路,不少留學國外的小夥伴應該也吃到向佐的瓜了吧,這位“幹啥啥不行”的演藝圈二代,這次卻靠群嘲出圈,但我們從中也能看到頂級富豪子女也要面臨壓力與挑戰,優越的家庭背景有時反而成為一種束縛。作為家長,應如何支援孩子的不同興趣和天賦,接納他們的平凡,並給予他們真正的愛與自由,是每個家庭都需要面對的教育難題。
文|ABB
From 藍橡樹
微訊號:blue_oak
最近上網衝浪,總是刷到向佐的模仿秀。

估計誰也沒想到,這位“幹啥啥不行”演藝圈二代,這次卻靠群嘲出圈,圈了一波粉。

首先,向佐在電影《門前寶地》裡,手指貼鼻子的故作沉思,滿臉嚴肅又警惕的眼神,讓人相當出戲。
轉身一個巴掌,既敬業,又滑稽。

手指向天,硬裝大佬。

明明很用力在演戲,但卻又莫名喜感。

這已經不是向佐第一次業務“翻車”了。不少網友翻出了他在《披荊斬棘的哥哥》中的表現。
當時,他跟林志玲的丈夫黑澤良平練了15個小時,但還是沒練好舞蹈,於是直接選擇了退賽。
面對隊友“掉鏈子”,黑澤良平顯示出認真、負責、情緒穩定的一面,用鼓勵和支援,努力挽回隊友,與向佐形成鮮明對比。
在綜藝裡演話劇《莫扎特之死》,充分詮釋“演技越差,鼻孔越大”的真諦。
面對鋪天蓋地的群嘲,你說向佐不在乎嗎?
並非如此。在另一個節目上,向佐談到自己看中醫。醫生說他手偏紅,是陰虛,代表著緊張。向佐承認:“你要我不緊張,我也不習慣。”
各種跡象表明,向佐其實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並不是那種毫無追求的紈絝子弟。
為了演戲他不怕扮醜,逗樂觀眾,也挺能吃苦的。
可生在演藝圈,不得不吃這口飯,但缺了點表演天賦,於是就陷入了“越努力、越搞笑”的窘境。
跟向佐處境類似的,還有姚安娜。
富二代逐夢演藝圈,這算不算一種“沒苦硬吃”?
越不能接受失敗,就越容易用力過度,越想證明自己,動作就越變形。大家在嘲笑向佐同時,又著實為他心酸。
頂級富豪會帶給子女壓力,會讓他們始終生活在父母的陰影下。
不光是頂級富豪,中產家庭也面臨著“一代不如一代”的狀況。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在家人光環下長大的孩子們,他們擰巴的人生走向。

01.

娛樂圈的資源或許可以世襲,但是“天賦”和“時運”卻很難。
前段時間,《泰坦尼克號》女主角凱特·溫斯萊特的女兒出道了。人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凱特的女兒是否如她一般有著盛世美顏?
結果,令人很失望。
從照片上來看,凱特的女兒米婭跟美麗很難沾邊。國外網友毫不留情地評價:說她沒有遺傳母親出色的外貌,看起來就很普通。
有一說一,這位米婭雖然長相平平,但演技據說還是不錯的,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但作為“二代”出道,難免揹負著更大的期待。
頂級外貌的演員們可以把財富和演藝圈資源傳給孩子們,可天賦和時運卻可遇不可求。
木村光希是個很漂亮的女孩,但因為是二代,大家會對她有更高的期待,一旦難以滿足期待,反而會有更嚴格的挑剔聲音
即便像木村光希這樣漂亮的二代一大堆資源傍身,但時移勢易,觀眾緣這樣東西也很難繼承。
不只是演藝圈的傳承不到第二代,體育圈也是如此。
前陣子拳擊運動員鄒市明發影片稱,三個兒子沒一個能繼承父親的拳擊事業。
他說,老大從小被當成繼承人培養,不僅養得壯實,而且還制定了專業訓練,結果孩子成功喜歡上了籃球……老二身體條件不太行,瘦瘦小小,看起來就不太像打拳擊的料。果然在多年訓練之後,成功成為了老大的籃球搭子。
老三雖然不打籃球,可是他也不喜歡拳擊,總喜歡打槍戰。
三個號全部“練廢”,讓老父親十分失望,於是發到網上跟大家詼諧地“吐槽”一下。看來孩子都是自帶天賦和熱愛而來,不隨父母的意志而轉移。

還有體操冠軍楊威的三個孩子因為體弱多病,別說練體育了,連上學都費勁,只能在家學習。

02.

話說明星父母尚且有“一代不如一代”的煩惱,

普通中產家庭就更是如此了。

之前有個說法是:

現在的孩子出生即巔峰。

父母靠自己的打拼和時代的紅利,擁有了車子、房子、社會地位。孩子們長大後的世界,卻是學歷貶值、留學生失業、經濟下滑。
上一代的風光難以重現。
更大的可能性是,這一代孩子不僅沒有父母的天賦和時機,連心理狀態都天差地別。
我曾聽聞國際學校學生談起奮鬥的意義,回答很扎心:“我爸爸媽媽已經很成功了,我為什麼要改變命運?”
我認識一個學生,父母都是上海某知名高校的教授。從小安排多少大學霸教過他,還被父母通關係送入一所所厲害的民辦學校,可是他就是學業不行,不僅聰明程度不如父母,連努力程度都只是父母的“零頭”。
最後父母在單位裡丟不起這個人,就把他轉軌國際教育路線,然後送到美國了。
結果他一個人在美國沒人管,吃喝嫖賭樣樣都玩,甚至企圖帶違禁物品回國,硬是被其他中國學生攔下了。不然別說成才了,父母可能還要去國外監獄“撈”他,那才真的心塞。
我問他為什麼放著多少人羨慕不來的出身和環境,卻不懂得珍惜?
他的回答是:
“我爸媽多聰明啊,我肯定超越不了爸媽了。而且就算讀書好到成為名校教授又如何,也沒看出來他們活得很開心啊。不僅科研壓力大非常繁忙,而且夫妻關係並不好,卻還要顧及社會顏面強撐著不離婚。
他們對自己嚴苛就算了,還要經常拿我跟別的同事的孩子或者自己帶的學生做比較,然後必定就開始數落我的不是,處處打擊我,看不起我。我實在是受夠了,我也不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於是就只能在另一個極端一路狂奔了。”
這個男孩認為,自己既無法達到父母的成就,從內心不認可父母的人生態度,那麼過上背道而馳的人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見,

任何事物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父母的財富和地位也是如此。

03.

清華大學畢業生、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曾做過一個估算:清華、北大每年畢業1萬多名學生(包括本碩博)留在北京,假設兩兩組成家庭,那麼至少每年有5000組“清北家庭”。而清華、北大每年在北京僅招600名本科生。
換言之,即便把北京所有的招生名額都留給“清北家庭”,也有9成學生是考不上清華、北大的。
因此,家長希望孩子能超越自己的期待,大機率會落空。
孩子成就大機率無法超越父母,家庭教育應該怎麼做?
  • 支援孩子與自己不同
我的一個學生曾發朋友圈,把爸爸和她的聊天記錄發了出來。
她爸爸跟她對話的內容,堪比投資人對管理層,都是諸如“我在你身上花了這麼多錢,你為什麼選專業時就不肯聽我的!”諸如此類。
原來,父親希望唯一的女兒能繼承家業,做一個比他還成功的商人,擴大家族企業,可是女兒偏不願意。
她回覆說:“你這是投資人要來索取收益了嗎?”
我突然想起,谷愛凌家長,鄭欽文家長,周冠宇家長都是非常有個人成就的父母。但他們並不強迫孩子走跟自己相同的路,而是尊重孩子的興趣、天賦和意願。
這樣長大的孩子有自己的獨立人格,不是被叫成“誰誰誰兒子/女兒”,父母的財富和地位託舉他們實現自己的成就。
能在自己所選擇的領域中奮鬥的他們,也就更容易成功了。
  • 接納孩子的平凡
其實,一個人之所以能成功,除了個人努力之外,時代的紅利、運氣缺一不可。父母要有一顆平常心,自己能殺出來,就已經是足夠幸運的事了,這種好運不可能代代相傳。
與其給孩子太多壓力,把TA逼到了絕境,反而適得其反,不如對孩子放寬要求,只要他們能守住父母的財富,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好人就行。做個平凡普通的人,其實也不容易!
父母也不要心理不平衡,總是拿自己孩子跟別家的孩子比較,認為自己投入多家境好,就一定能成功。
想想現在有多少人,小有成就,當年也不過是小鎮做題家,資源各種都不如別人。現在,依然有一些孩子,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能脫穎而出。階層流動,對整個社會來說,是百益無一害的。
無論貧窮富有,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是“愛”。而不是父母像管理企業一樣,把孩子管理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家不像家、夫妻不像夫妻、親子不像親子,再多財富和地位,又有什麼用呢?
網友們雖然笑話向佐,但也同情向佐,地主家的兒子也不好當。是他真的沒用嗎?還是他在這個家裡才變得沒用的?
這也給我們大多數的家長提了個醒,雖然咱們不需要面對頂級豪門的壓力,但硬是要孩子假扮一個不屬於TA的性格、人品和能力的人設,不僅不能有助於TA的成長,更會讓TA心裡活得很變扭,很焦慮,也很受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