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O全觀察」欄目聚焦首次公開募股公司,報道企業家創業經歷與成功故事,剖析公司商業模式和經營業績,並揭秘VC、CVC等各方資本力量對公司的投資加持。
作者丨薛皓皓
編輯丨關雎
圖源丨Midjourney
日前,英矽智慧第三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刺IPO。3個月前,公司完成過一輪1億美元E輪融資,投後估值超13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
英矽智慧是一家生成式AI驅動的藥物研發公司,它透過自建AI藥物發現平臺Pharma.AI,加速藥物研發程序。目前,公司已經透過Pharma.AI平臺產生超過20個IND階段及臨床階段的管線。
創始人亞歷克斯·扎沃隆科夫(Alex Zhavoronkov,以下簡稱“Alex”)出生自拉脫維亞,2014年在美國創辦了英矽智慧,後來將總部遷至中國香港。在中國,他找到了中國合夥人任峰,公司也逐漸從一家創新藥的AI軟體服務公司,轉變為一家AI驅動的創新藥企。
公司的發展受到國內外資本加持,不僅有美國本土投資機構A-level Capital,華平投資,和美國以外國際資本淡馬錫、P7,中國國資浦東創投、錫創投,知名CVC藥明康德、復星醫藥,而且還有國內知名投資機構啟明創投、紅杉中國、BV百度風投等。
資深藥物研發人員胡燎原認為,目前國內AI製藥行業正處於快速發展期,英矽智慧獲得頭部機構支援,證明其技術實力、商業模式及行業地位受到認可。同時,它在行業風口中抓住機遇,較充沛的資金也為它的各項業務開展提供支援。
“不過,AI製藥行業仍處早期,多數公司尚未實現規模化盈利,其領先地位及市場競爭力仍需要透過臨床管線的成功進一步驗證。”胡燎原說。

拉脫維亞人來中國創業,幹出獨角獸
Alex出生自歐洲的拉脫維亞,成長於加拿大,隨後去加拿大皇后大學讀書,獲得該校的商業及科學雙學士學位。他曾任職於ATI Technology,該公司被晶片巨頭AMD收購後,他就在20歲出頭實現了財務自由。不過,和大多數年輕人不一樣,他沒有沉溺於財富自由帶來的物質享受,而是一頭扎進他十分感興趣的生物醫藥,探索抗衰老研究。
為了加深對生物醫藥的理解,他先在擁有頂級生物醫藥專業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生物技術碩士,並於2007年順利獲得學位。2008年,他又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獲得物理及數學博士學位。

圖源:英矽智慧公眾號
在生物醫藥和人工智慧的交叉賽道上,Alex持續發力,探索抗衰老研究。在此期間,他逐漸發現AI能夠大幅縮短藥物發現的時間,可在藥物研發中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並且當時這一領域少有人涉足。於是,Alex萌生了創業念頭,他2014年在美國巴爾的摩,成立了英矽智慧。
最初,英矽智慧主要把AI應用於理解和處理基礎生物學資料(如預測生理年齡)。但是隨著和藥企客戶溝通,及產品研發的推進,他發現AI應用於藥物靶點發現的價值更大。而且公司不僅需要一套用於藥物發現的AI軟體系統,而且需要完整的一套藥物研發能力,這樣才能獲得足夠收入,才能在商業上走得長遠。
2019年英矽智慧迎來了轉折點,Alex將公司總部從美國遷至中國香港。
在此之前的一年,藥明康德參與投資英矽智慧的A+輪融資,成為該公司的戰略投資方。直到2018年,投資者對生成式AI的信心不高,英矽智慧融資非常困難。不過,當時藥明康德的投資幫助了英矽智慧。為了感謝當年幫助,Alex的辦公室還放著藥明康德創始人李革的照片。

圖源:英矽智慧公眾號
在此以後,英矽智慧開始著重在中國發展。2019年,它在上海浦東成立藥物研發中心,從一家創新藥的AI軟體服務公司,轉變為一家AI驅動的藥物發現及研發公司。
除了建立管線,2020年Alex還迎來了任峰加盟。目前,任峰任公司的首席科學官兼執行長,全面負責研發工作和基礎搭建。在加盟之前,任峰已擁有出眾的藥物研發履歷,他不僅在跨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擁有11年小分子藥物研發經驗,還在A股上市公司美迪西的創業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起初,英矽智慧中國團隊僅10人,在任峰帶領下,一支超100人的藥物研發團隊迅速建立起來。Alex負責Pharma.AI平臺的最佳化迭代,任峰則領導藥物管線開發,AI和藥物研發雙輪驅動的英矽智慧進入快速發展期。
最新招股書公佈了13條管線,其中8條已進入臨床階段。治療特發性肺纖維化(IPF)的藥物進展最快,已在中國完成了2a期臨床試驗,有望成為全球首款AI全程參與的上市藥物。
2025年初,公司宣佈獲得浦東創投領投,惠理基金和華平投資跟投的E輪融資,投後估值超13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2025年5月,英矽智慧再次遞表港交所。
英矽智慧正在進行全球化佈局。2025年,公司宣佈把中國區科技總部設在上海浦東,同時它還設立了波士頓中心,該中心將彙集業務拓展、財務、市場營銷和對外傳播團隊。此外,公司宣佈自己已和全球前20大藥企中的13家達成合作。

淡馬錫4次下注
創新藥研發領域存在著廣為人知的“雙十定律”,即新藥研發通常需要十年時間和十億美元投入。
在AI助力下,藥物研發的效率大大縮短,尤其在時間方面。根據招股書,一個完整的藥物研發過程包括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NDA(藥品上市許可申請)和上市。其中,前3階段可在AI驅動下大幅縮減研發時間成本,藥物發現節省70%~90%,臨床前研究節省50%~80%,臨床研究節省50%~60%。
例如,英矽智慧開發的ISM001-055,該藥物研發到臨床前候選藥物階段耗時18個月,進一步推進至I期臨床僅耗時9個月,遠快於行業平均——通常需要約4.5年才能提名一種臨床前候選藥物。
在AI和藥物研發的雙輪驅動下,英矽智慧獲得多方資本的加持。
根據睿獸分析顯示,英矽智慧的投資方背景豐富,既包括浦東創投、錫創投等國資機構,也包括啟明創投、BV百度風投等知名市場化機構,還有淡馬錫、華平投資等國際資本的加持。

其中,啟明創投累計3次投資於英矽智慧,華平投資累計3次投資並且為C輪領投方,淡馬錫及其下屬基金更是進行了4次投資。
除受到中外資本青睞外,復星醫藥、藥明康德等產業方也投資了英矽智慧。這些機構不僅為英矽智慧帶來了資金支援,還為公司帶來了業務合作。
例如,2022年復星醫藥和英矽智慧就展開合作。根據合作協議,英矽智慧為最多4個發現專案提供若干藥物發現及開發業務,以發現及識別復星醫藥選定及英矽智慧批准針對若干靶點的小分子化學實體。
根據最新招股書,上市前,華平投資持有10.03%的股份,創始人Alex持有9.21%,淡馬錫持有5.42%,啟明創投持有5%。
從營收上看,2022年~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3015萬美元、5118萬美元和8583萬美元。同時,毛利率分別為63%、75%和90%,盈利能力逐漸增強。
從收入結構看,公司收入主要來自管線藥物開發,三年收入分別為2865萬美元、4782萬美元和7973萬美元,佔總體收入比重超90%。管線藥物開發收入主要源自對外授權收入。軟體解決方案收入分別為150萬美元、336萬美元和397萬美元,佔總體收入比重約5%。
在業務上,公司將生成式AI平臺和深厚的自主藥物研發能力相結合,其Pharma.AI能識別新的藥物靶點,針對新型及已有的靶點從頭設計,並最佳化候選藥物的臨床開發。
招股書顯示,公司有3條管線已對外授權開發。這三條分別為ISM3091(向Exelixis授權)、ISM5043(向Stemline授權)以及一條尚未公佈的臨床前管線(向Stemline授權)。這三條管線的授權收入構成了公司管線藥物開發業務產生的收入。這三項合約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
目前英矽智慧還在持續開拓業務範圍。公司正拓展原用於製藥的Pharma.AI的應用場景,將其拓展至新材料、農業、營養產品和獸醫藥物等。
近3年公司的研發開支均超過該年營收。2022年~2024年的研發開支分別為7818萬美元、9734萬美元和9190萬美元。2024年公司研發開支佔營收比例為107%。
英矽智慧的客戶集中度較高。前5大客戶分別佔總收入的91%、94%和94%。並且,這3年中最大客戶收入均超過50%。
不過,英矽智慧尚處於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近3年來公司分別虧損2.2億美元、2.1億美元和1701萬美元。如果剔除按照公允價值計入損益的金融負債的變動損益(例如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負債),近三年虧損幅度大幅縮小,分別虧損8373萬美元、8551萬美元和2610萬美元,累計虧損2億美元。

英矽智慧向左,晶泰科技向右
AI正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各方面,也包括AI製藥。
近年來,AI製藥成為國內醫藥領域的熱門賽道。睿獸分析顯示,2023年和2024年,中國AI製藥賽道在融資事件數量分別為34起和31起,融資金額從24億元上升至58億元。2025年融資熱度不減,該賽道目前已發生15起融資,融資金額已近20億元。
胡燎原認為,當前AI對製藥的影響才剛剛開始,目前AI在靶點發現,小分子生成,虛擬篩選等方向展現顯著優勢,大幅提升了製藥效率。同時他坦言,AI對製藥的助益主要體現在臨床前,臨床試驗的核心環節(安全性和療效評估)仍需傳統方法主導,AI對臨床研究的效果提升依然有限。
“但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AI會更廣泛更深入地應用於製藥行業的更多領域,極大得提高藥物研發效率。”他說。
從行業來看,除了製藥巨頭以外,英矽智慧和晶泰科技是在AI製藥賽道上領先的公司。當英矽智慧正在衝刺港股IPO時,晶泰科技更快一步,已在2024年登陸港股市場,根據最新年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53%至2.66億元。
雖然均為AI製藥公司,但是英矽智慧和晶泰科技採用了不同商業模式。英矽智慧在AI驅動下自研藥物管線,它寄希望於AI帶來的藥物研發效率提升,從而建立技術優勢。晶泰科技則採用AI+CRO(AI+醫藥研發外包)模式,利用AI為CRO賦能。
胡燎原認為,上述公司在本質上分別屬於Biotech和CRO這兩大類別,Biotech和CRO在商業模式、戰略定位和風險控制等方面差異較大,這也決定了它們在行業發展中不同角色和成長路徑。
英矽智慧為重資產運營,高投入高風險。英矽智慧可藉助AI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若自研管線上市,將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不過,公司必須承擔管線研發失敗的風險,一旦失敗,所有研發投入將會付諸東流。
相較而言,晶泰科技為輕資產運營,透過提供AI驅動的CRO服務,和各大Biotech公司開展合作,能夠獲得穩定現金流,謀求穩定的業務增長。
英矽智慧的E輪投資方,惠理集團合夥人梁傳昕博士認為,英矽智慧在行業中已具備領先地位和被驗證的成果,正處於行業轉型的最前沿。同為E輪投資方的浦東創投集團黨委書記文新春也積極評價英矽智慧的創新能力,認為其已成為全球AI驅動生物醫藥領域的標杆企業。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英矽智慧不夠聚焦。目前,英矽智慧已擁有大約30條管線。一位創辦Biotech並與晶泰科技合作的高校教授認為,雖然英矽智慧在AI驅動下能夠提升藥物研發的效率,但是公司構建了較多的研發管線,導致研發力量不夠聚焦,這會削弱公司的競爭力。
胡燎原認為,目前AI確實能在臨床前研究方面提高效率,節約成本,但臨床前效率提升不必然轉化為臨床成功,而且臨床前的投入對整個藥物研發來說佔比很小,臨床階段的推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支援。“因此,企業同時開闢多條藥物管線,雖然可以分散科學和臨床風險,但也可能導致資源分散,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和研發風險。”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