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2068字,圖片6張,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阿爾卑斯山的度假山莊裡,一場沒有主角在場的“烏克蘭前途會議”正悄然上演。
當地時間7月29日外媒丟擲的密報中,三位本該效忠基輔的核心人物——總統辦公室主任葉爾馬克、國防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駐英大使扎盧日內——與美英代表圍坐一桌。議題直白得刺眼:如何讓曾經是喜劇演員的總統澤連斯基走下權力舞臺。

扎盧日內的名字在密談中被反覆提起絕非偶然,這位被澤連斯基“外放”倫敦的前線總司令,在烏克蘭民調中始終碾壓總統。2025年初支援率高達72%,而澤連斯基僅49%。當特朗普的白宮與澤連斯基關係降至冰點時,扎盧日內成了西方眼中更“可靠”的替代品,一個既有鐵腕形象,又比現任總統“聽話”的軍人政治家。
而澤連斯基的政治危機其實早有預兆。今年2月28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那場舉世矚目的爭吵已經為今日的局面埋下伏筆。特朗普當面斥責澤連斯基“高估籌碼”,烏總統憤然離場、拂袖而去,連礦產協議都沒有籤成,美方甚至取消了原定好的午餐,只派一名工作人員將澤連斯基送到門口。這場“外交災難”後48小時裡,美國終止支援烏克蘭電網恢復,並考慮停止所有軍事援助。

更諷刺的是,英國在這其中扮演著一個雙面人的身份。當澤連斯基在華盛頓受辱後,英國首相斯塔默24小時內對其熱情接待,豪擲22.6億英鎊軍事貸款,專門為他召集了十餘國領袖開峰會“撐腰”。然而另一邊,扎盧日內作為駐英大使卻在頻繁接觸英國情報機構,被指獲得軍情六處支援,此外,英媒曝出倫敦正在密謀動用烏克蘭民族主義武裝推翻澤連斯基。
一邊給現任總統“送溫暖”,一邊給繼任者“鋪紅毯”,西方政治的實用主義在這一刻展現得淋漓盡致。
扎盧日內被西方看中的特質,恰恰是澤連斯基曾經打壓他的理由。2024年阿夫傑耶夫卡戰役期間,主張戰略撤軍的扎盧日內與堅持死守的澤連斯基徹底決裂,最終被褫奪軍職“流放”倫敦。但這位前總司令早在2023年就曾秘密與俄方將領接觸探討過停火的可能,他務實的立場直接讓美英兩國給他打上了“理性派”標籤。尤其是當特朗普設下50天停戰通牒並威脅對俄徵收100%關稅,西方急需一個願妥協的代理人,而扎盧日內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澤連斯基的困局不止於此。他法定任期在今年5月屆滿,僅憑戰時狀態勉強延續執政,合法性備受質疑。澤連斯基又於7月強推取消反腐機構獨立性的法案,直接引爆基輔街頭抗議。雖然該法案在強大的壓力下事後撤回,但他的政治信用已經遭到了重創。美國中情局更是藉機暫停了情報共享,直白對他施壓:“想續命?去和談!”曾經高呼“我們需要武器,不是順風車”的鬥士,如今卻被盟友扼住咽喉。

大國博弈的棋盤上,棋子命運殊途同歸。特朗普在佛羅里達莊園為普京準備茶點之際,澤連斯基在基輔的辦公室重新整理著情報簡報。他或許想起2022年站在歐洲議會高舉歐盟旗幟的時刻——掌聲雷動如潮水,如今潮水退去,露出權力的礁石。
合法性困局如今變成了致命傷,俄羅斯專家扎裡欣犀利指出:“澤連斯基缺乏合法性,罷免他意味著任何繼任者也缺乏合法性。”西方國家需要在烏克蘭舉行選舉,但“要舉行選舉,休戰是必要的,而按照他們的條件,休戰無法實現”。這個死迴圈將扎盧日內推上火山口——即便上位,也需揹負“外國傀儡”的標籤治國。
而更深的博弈已經在美俄之間展開。2月27日,美俄代表團在伊斯坦布林進行6.5小時的閉門會談。俄方代表團團長達爾奇耶夫將出任駐美大使,普京更公開表示“俄美已準備好重建合作關係”。隨著美俄直接對話,歐洲陷入了集體焦慮。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致信歐盟直言:“歐盟應效仿美國,與俄羅斯就烏克蘭停火進行直接討論”。當棋手開始面對面談判,棋子的價值正在急速貶值。
政治忠誠在利益面前薄如蟬翼。葉爾馬克作為澤連斯基最信任的幕僚,卻在阿爾卑斯山密會中默許換帥,只為保住“影子總統”權位。而扎盧日內雖獲西方力挺,但他激進的主張也是令人心驚——在烏克蘭天主教大學演講時,他揚言要“把俄羅斯分裂為27個公國”,將戰爭升級為“全球衝突”,這把雙刃劍可能隨時傷及執劍者。
阿爾卑斯山的密謀被曝光後,烏克蘭國防部情報局緊急釋出宣告闢謠,稱這是俄羅斯“破壞烏克蘭穩定的資訊戰”。然而闢謠本身反而暴露出更深層的真相,無論密會是否存在,澤連斯基政權根基的裂痕已經無法掩蓋,基輔反腐敗中心的特蒂亞娜·舍夫丘克更是坦言,“他再也不能向議會提出任何要求了”。

當西方厭倦了澤連斯基的“不聽話”,扎盧日內作為替代品被推到臺前。他或許能短暫滿足西方的需求,但烏克蘭人民終將發現,更換棋子不會改變棋局,被大國當作博弈籌碼的命運,遠未終結。
扎盧日內在倫敦大使館整理軍裝勳章的動作被解讀為“準備歸來”;莫斯科擴軍17萬合同兵的總統令墨跡未乾;華盛頓的停戰倒計時加速跳動。而澤連斯基的社交媒體上,2月離開白宮時連發的37個“感謝”,如今讀來更像一曲權力挽歌。

在這場骯髒遊戲裡,唯一確定的只有一點,阿爾卑斯山的雪峰不會在乎誰在基輔掌權,正如歷史從不記錄棋子的姓名。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 揭 秘| 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