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AI批改作文沒用?

作文輔導的關鍵步驟
之前,我寫了如何用AI輔導孩子,以及用AI來輔導閱讀。今天想談談如何用AI給孩子輔導作文。
在語文教學的所有專案裡,作文是最難教的。因為輸出本來就是一件最複雜的事情。
我先問大家,怎樣才能寫出好作文?
如果是小學生,家長會強調帶孩子多體驗生活;老師會強調好詞好句,描寫具體。
如果是中學生,家長會強調買作文教輔;老師會強調扣題、立意。
其中這些都不夠。好作文的關鍵,就是改。
寫作和口語都屬於技能,就和開車、打籃球、做飯一樣,必須要常練常新。技能的磨練是在一次次犯錯、覆盤、糾錯和重新練習中進步的。就如同《庖丁解牛》裡說的:無他,唯手熟爾。
這個覆盤、糾錯的過程,就是改。這個改不是簡單的批改分數,而是要一句一句地改。一篇文章,可能要這樣改好幾遍,才能最終成型。
但是改作文這件事很難找到合適的人來做。它要既懂文法和詞彙等基本的寫作標準,又懂相關考試的評分標準,還要能夠有條理、有耐心地把相關的要求給作者介紹,還要能夠給出調整的範本。
學校老師沒時間給孩子細改,只能給個分數,給大家統一講評;音影片課程裡的網紅老師,只能講,不能改;現在的課外班大多也是以小班課為主,很難細緻到給出每個段落和句子的批改和調整建議。
所以,家長親自上手輔導,絕對是不得已而為之。
但是家長改,是最糟糕的。因為家長不專業,耐心不夠,很容易著急上火。
這就是為什麼作文批改AI現在火起來了。
AI作文批改工具的兩大要求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AI批改工具出現。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專門的作文批改工具,無論是網站、小程式還是APP。還有一類就是通用的AI智慧助手,也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語言大模型,比如Kimi、豆包、騰訊元寶等等。
那麼要實現作文批改,有什麼要求呢?
第一是符合使用的習慣,第二個是滿足批改的需求和標準。
作文批改工具的使用者通常是家長和老師。他們往往更喜歡用手機。所以這個工具得有個手機版,比如是APP或者小程式。
這個工具的首要功能不是批改,而是文字識別。因為學生大多數是在紙上寫作文,所以必須要能夠拍照上傳,而且要能夠識別出小學生稚拙的字跡或者中學生潦草的字跡。
第二個功能是結果呈現。首先要有一個總分,快速給學生一個反饋。然後是具體的評語,說出作文的優缺點。再給一些調整的建議和示範內容。
對於家長來說,這些功能就夠了。
對於老師來說,還需要挑選出作文中的好詞好句。一般老師改作文,會用紅線劃出來。這個工作也需要AI來完成。
現在市面上的確開始出現這類功能完整的AI工具。
有。比如微信小程式“作文批改王”,就是這樣一款工具。這款工具不僅有作文上傳批改,還有每個單元的單元同步作文批改,以及改寫支援。
專門的作文批改AI工具,一般在開發過程中會和學校、老師交流,所以具有兩個優點。
第一是評語和調整或者示範內容的文字不會特別機械。
通用AI大語言模型,就是國外的ChatGPT,國內的豆包、文心一言、Kimi等。這些工具在改文章或者寫文章的時候都有一個問題,就是很難把握一個度,往往會把文章寫得過於花哨、死板或者過於油膩。總之,不像是人寫的。
但是“作文批改王”的批改結果就好多了。我估計這個小程式對此專門做過設計,提供了專門的的潤色標準和資料。
第二是批改標準和評語比較契合學校作文的標準,比如會關注文章的結構、語句的邏輯性以及是否切題等等。
這種工具做得好,是很受歡迎的。對於忙碌的老師來說,40多篇作文一鍵批改,效率大大提高。對家長來說,輔導孩子作文也有一個可以操作又很方便的方案。
那麼用了這種批改工具,孩子對作文是不是就可以提高了呢?
並不是。
工具只是解決了批改問題,卻不能搞定寫作。
寫作是一個流程
因為寫作是一個流程,而批改只是其中一個環節,而且是非常靠後的環節。
寫作的大致流程如下:
題、確定立意、選擇材料、編寫提綱、寫正文、修改。
第一步是材料準備,也就是蒐集寫作主題相關的所有資料。
這一步可長可短,但是肯定是需要花費功夫的。有的人是透過體驗,比如參加了一個活動。有的人是透過觀察,比如看一場比賽或者一張照片。還有的人是透過長期的積累和思考,比如讀了很多書產生了想法,或者在網上搜集了很多資料等等。
這一步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材料是一篇作文的血肉,更因為它帶來了作文評價裡最難的要求:真實和個性化。人們說作文要有真情實感,實際上就是要有辨識度的細節,讓人信服且印象深刻。這一點在AI時代尤其關鍵。
這一點對於小學生來說比較容易辦,因為家長更願意帶孩子去參加豐富的活動。
但是對於中學生來說就更困難一些,因為他們的時間更緊張。再加上考場作文的題目大同小異,所以中學生寫作文更喜歡套題材,新瓶裝舊酒。
其實,對於任何年齡段的人來說,第一步必不可少。可以說,寫出具有辨識度的文章,是AI時代致勝的關鍵。
可惜,AI批改工具看不出來。
第二步是討論或者打腹稿。
這一步要討論的是,我要寫什麼?我要表達什麼?在學校作文中,這一步主要涉及的是審題、選材和立意。我要寫什麼?
這一步在小學討論得少一點。因為小學作文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寫作興趣,學會運用多種詞彙、手法來進行具體的描寫,並且組織文章。
但是到了中學,這一步就極其關鍵。因為考場作文,最看重的就是切題和立意。
第三步是打草稿。
打草稿離正式寫作還有一定距離。打草稿是在沒有完全想好的基礎上先寫一點。它可以是零碎的片段記錄,也可能和第二步是同步進行的。你寫著寫著,慢慢就知道自己究竟要寫什麼主題了。
打草稿既可以寫下來,也可以說出來。對於小學生來說,先說出來自己想寫的東西,然後再寫,是很自然的一個過程。第三步的說和第二步的討論也是可以同步進行的。
第四步才是寫作。
第五步是修改。這個時候才會用到作文批改工具。
但是這還沒結束。因為作文批改工具只能改文字部分,比如語法、形容詞、副詞
長短句調整等等,或者建議調整結構、立意等。
批改工具不能提供真實的細節、個性化的用詞、文風和觀點。這些都還得學生自己來。
那學生怎麼做呢?重新到第一步,然後一步步走到第五步。一篇好的作文往往需要經過多輪修改,才能走到第六步。
第六步才是定稿。
現在明白了吧,作文批改AI工具的確大大提高了批改這一環節的效率。然而,要提升寫作能力,必須經過整個作文流程的六個環節,並且持續進行週而復始的訓練。
降低期待,聚焦要求
既然用處沒有想象得那麼大,是不是就不用了呢?
當然不。
我曾經在BetterRead的文章《 怎樣用AI輔導孩子?》中提到很多人對於AI的態度,就是期望一次性搞定所有事。
但是,對於像寫作這樣比較複雜的事情,更好的辦法是把聚焦我們的需求。我們不能在全程中都用上AI,就在單個環節用好AI。而用好AI的辦法,就是把你的要求具體化,甚至分層。
這個時候,就要用到通用的大語言模型了。因為現在不需要一鍵批改而是分層需求,使用它們就更靈活。 具體如何分層呢?
第一層需求可以充分利用AI機械的特點,比如檢查錯別字和標點符號。這件事看上去很簡單,其實人不如機器做得好。
還有一個AI可能做得比人更好的地方,就是檢查邏輯的嚴謹性。
比如,我會給出這樣的提示語:
請檢查並調整文章,請只做這三件事:糾正錯別字,糾正錯誤的標點符號並調整邏輯不嚴謹、表達不準確的地方。請告知你調整了具體哪些字詞和句子,以及為什麼要這樣調整。
第二層需求是為了充分利用AI龐大的資料庫,比如建議篇章結構、提示主題方向、提供豐富多元的同義詞等等。
比如,我會給出這樣的提示語:
請給以下段落的部分動詞加上副詞,名詞加上形容詞,使其更加生動。請使用調整某些動詞和形容詞,使文章更加生動,描寫更加具體。
或者這樣的提示語:
請找到和某主題相關的網頁資料。
第三層需求是利用AI的邏輯推理功能。
我想突出某個主題,你覺得可以寫哪些內容契合這個主題? 在描述某種情感的時候,可以採用哪些手法?
這三類需求是逐步深入的,但非常具體、明確。只有在孩子意識到自己哪一方面需要幫助的時候,才會給出這樣的提示語。也就是說,寫作者本人是有判斷力的,可以主導寫作這件事。
這時候,孩子就可以把AI當作寫作助手。過去是家長或者老師來引導學生以及和學生討論。現在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和AI一起討論。這個時候AI不是權威,而是相當於一個懂得多、有耐心且脾氣好的同伴。 
記住,懂得多、有耐心和脾氣好都很重要。因為這三者家長不一定有。
那麼,我們家是怎麼用AI的呢?
目前為止,我們家上小學的老二鬧鬧還沒用過AI來批改作文。他喜歡自己寫小說。(小說是怎樣煉成的?)但寫的時候既不用AI幫忙,也不用家長幫忙。
上中學的老大偶爾會用AI來調整作文。她用的幾乎都是通用的AI智慧助手,或者說大語言模型。孩子的使用範圍主要集中在第一層需求上。
為什麼不讓AI幫忙寫呢?
朵拉說:“全讓它寫,它寫得文章太油膩。部分讓它幫忙又不利於我的能力提升。”
我同意。
AI這東西得謹慎使用。用得好,可以培養自己的孩子;用得不好,就是培養孩子的競爭對手。
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