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好AI搭子,打工人演技大爆發|【經緯低調分享】

春節復工,各家AI大模型可能忙到伺服器繁忙,你的AI搭子正常上線了嗎?
最近幾年,AI早已悄悄潛入了打工人的職場生活,與打工人保持著一種既親密又隱秘的關係。大家一邊享受著AI帶來的便利,一邊又小心翼翼地隱藏著這份“秘密”,生怕被老闆發現。
程式設計師們在程式碼審查時,生怕深究程式碼細節;產品經理們用AI寫PRD,卻要裝作是自己熬夜鑽研的成果;設計師們則在努力解釋自己的畫風為何突然大變,彷彿靈感一夜之間附體。而運營和市場人員,更是把AI生成的文案和方案包裝得“有模有樣”,生怕被識破真相。至於HR,更是讓AI幫忙篩選簡歷、撰寫JD,自己則在背後默默調整AI的“口味”。
AI使用讓職場變成了一場大型“演技大賽”,每個人都努力扮演著“真正的自己”,卻又在背後依賴著AI的“神助攻”。那麼,AI與打工人有著怎樣的故事呢?以下,Enjoy:
作者:指北
本文來自:西二旗生活指北
這半年裡,我發現大家和AI處於一種非常微妙的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大家很多工作都在用AI做,但很多人都不想讓老闆知道自己在用AI。
現在的職場裡,大家都在各種表演——
1
程式設計師
GPT幫我寫程式碼後的Code Review現場實況
組裡Code Review的時間越來越短了。
不是因為我們程式碼質量提高了,而是因為大家都在用AI寫程式碼。
都不深究對方的程式碼實現,生怕自己也被拉出來遛遛。
你永遠不知道對方的程式碼是哪個AI模型寫的,
這種時候要是較真問“為什麼這樣實現”,下次被問的就是你自己。
現在的Review現場是:
當同事問起這段程式碼的實現思路時,
真實情況:完全是讓AI生成的,自己都沒看懂。
圓場話術:這個其實是借鑑了一個開源方案的思路,我覺得挺優雅的,你覺得呢?
後來才知道,同事也在用AI寫,我們倆在研究同一個AI寫的程式碼…
面對程式碼中莫名其妙的變數命名時,
真實情況:AI隨機生成的變數名。
圓場話術:這是我剛開始嘗試的命名規範,主打一個簡潔…
實際上,AI寫的一些註釋那叫一個詳細,恨不得把實現思路的前世今生都講清楚。
這種程式碼拿出來做Code Review,就像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去吃路邊攤…
被質疑程式碼風格不像你的風格時,
真實情況:確實不是我的風格,是Cursor的風格。
圓場話術:最近在看一些國外的程式設計正規化,嘗試轉變一下…
同事:哦?什麼正規化?
我:…正規化…那個…正規化…
但轉念一想,未來的程式設計面試可能真變成了:
“你擅長用什麼AI寫程式碼?”
“精通GPT-4,熟悉Claude,瞭解Gemini。”
“對不起,我們要找擅長Anthropic新模型的。”
有時候我在想,等到AI把所有程式碼都寫完了,我們這些程式設計師是不是該去轉行了?
但轉念一想,不對啊,那AI寫的程式碼,誰來Review呢?
看來我們的飯碗保住了。只是可能要改個名字:資深程式碼鑑賞師。
2
 產品經理
AI寫PRD,我來背鍋
最近產品討論會的節奏變快了。
不是因為效率提升了,而是因為大家都在用AI做競品分析、寫PRD、畫原型圖。
這導致沒人敢對方案深究,生怕被問“你這想法是不是Claude給的?”
競品分析會上,leader問我:
“這次的競品分析做得很細緻啊,連對手去年的失敗方案都有提到。”
我鎮定自若:“是的,我熬夜研究了一週。”
實際上:晚上用了一個小時,讓ChatGPT分析了幾篇相關的新聞稿和產品釋出會記錄。
寫PRD時,開發問我:
“你這需求描述這麼專業?連使用者心理暗示都考慮到了?”
我故作高深:“我最近在研究使用者心理學。”
實際我的prompt裡寫了“要考慮一定的使用者心理”。
產品評審會,老闆問我:
“為什麼選這個互動方案?”
我只能扶扶並不存在的眼鏡:“這是基於最新的使用者行為學研究…”
實際上,是讓Claude生成了8個方案,然後挑了看起來最靠譜的那個…
現在的產品會議變得很微妙,大家都在演一場"誰更像真產品經理"的默劇。
最新職場潛規則:
不要問對方用什麼AI工具,
不要深究想法來源,
看到相似方案就默默點頭。
3
設計師
如何解釋為什麼我的畫風突然變了?
領導:“這次的插畫風格很有特點啊。”
我:“對,最近在研究一些新風格。”
同事:“這構圖很獨特,參考了什麼?”
我:“受到了威廉·莫里斯的啟發。”
事實是,我在prompt裡寫了“威廉·莫里斯風格”。
以前我們比的是誰的審美更好,現在比的是誰的prompt寫得更溜。
最近大家討論設計稿的時候總是欲言又止。
因為沒人敢確定對方的設計是不是Midjourney畫的。
曾經大家在研究國外的新風格,現在都在研究怎麼讓AI生成的作品看起來更像人畫的。
現在設計師們有了新的職業困擾:
– 要不要把AI生成的圖片放進作品集
– 如何解釋自己的畫風突然從水彩變成了賽博朋克
– 怎麼讓領導相信這些真的是我“親手”畫的
4
運營
突然出現的文采
運營部小王的文案最近太多變了:
週一:像徐志摩附體,深情文藝
週二:像脫口秀演員上身,梗量爆炸
週三:像營銷大師降臨,充滿了專業術語和深度洞察
文案完美得都不知道怎麼改,只能加點錯別字顯得像人寫的。
最怕的是和同事撞了Prompt,文案撞車還不知道怎麼解釋。
5
市場
以前寫方案要熬夜,現在是在裝作自己在熬夜。
以前為創意頭禿,現在想去把頭頂的髮量打薄一下,顯得自己很累。
領導:“小王,下週要給電商做個618營銷方案,你先寫個初稿。”
我內心OS:“好的,讓我先問問Claude老師。”
第一版交上去,領導說:
“這創意不錯,但是是不是有點太成熟了?咱們的使用者群不是95後嗎?”
我趕緊讓AI以“95後脫口秀演員”的風格重寫了一遍。
最重要的是,
要把AI寫的高大上詞彙改得接地氣一點,
創意要適當放水,不能一次太好。
把報告時間往後拖兩天,不然顯得太快了。
領導表揚我進步快,其實是AI進步快。
同事說我創意好,其實是prompt寫得好。
老闆說我很努力,其實我在研究怎麼讓AI寫得像我。
當然還有很多事情是AI搞不定的:
比如跟設計師溝通十八遍的勇氣,
被領導打回方案的心理建設,
半夜臨時改方案的憂鬱,
被甲方折磨的痛苦…
在內耗這件事上,AI暫時確實取代不了我。
6
HR
假裝反覆研究過每個候選人
HR的工作變了。
先說寫JD:
以前要寫一個Java高階工程師的JD,要找技術主管溝通需求,改上三個來回。
現在是讓AI生成十個版本,再讓它給每個版本打分,挑一個最好的改改標點符號。
技術總監看了默不作聲,甚至已經猜出了你的prompt。
篩簡歷更是一種藝術:
我讓Claude從300份簡歷裡選,給每份都寫了一份分析報告。
現在的HR工作流程悄悄改變了:
– 不用熬夜寫JD了,但要花時間研究prompt
– 不用人工看簡歷了,但要判斷AI篩選是否靠譜
– 不用絞盡腦汁想面試題了,但要確保AI不會問太離譜的問題
我感覺HR一時半會失業不了,
只是頭銜可能要改成:AI招聘決策顧問。
現在的職場就像一場《我是演員》——
程式設計師在裝作自己寫了程式碼,產品經理在裝作自己想了方案,設計師在裝作自己畫了圖,運營在裝作自己寫了文案,市場在裝作自己做了創意,HR在裝作自己看了簡歷…
但說真的,這未必是件壞事。
AI就像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助理,幫我們承擔了重複性工作,讓我們能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比如,花更多時間研究怎麼把AI生成的東西改得更像人做的。
也許你還想看:

經緯張穎:2023,不只克服困難而是習慣困難 

經緯張穎內部講話:2024,四大關鍵決策

經緯2023年終盤點:Adaptability is the key to thriv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