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正經嬸兒
來源:正經嬸兒(ID:zjshener)
高
考結束,一個好訊息一個壞訊息。
先說壞訊息,河南省高考人數125萬人,一本上線率11.93%。
查了一下其他省份,但無法形成對比。

高考人數最接近河南的是山東,86.7萬人,上線率20.53%。
上線率最接近河南的是廣西,13.06%,高考人數61.2萬人。
這說明,河南兩邊都不佔便宜。
但好訊息是,這個資料是去年的。
高考試卷難易也不同,這種一本上線率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

不過要跟自己對比,就有意義了。
2021年,河南省高考人數還是125萬左右,本科一批上線率11.18%。

不用找,最短的那一柱就是河南。
經過一年的努力,10個學生裡能上一本的從1個變成了2個。
今天的進步更大。

這其實還是一個壞訊息。
因為河南的許多一本是“假一本”。
記得河南有6個學校,是在2021年前後集中升一本了。
但說實話,也就是河南人自己把它們當成是一本,出河南省,誰承認?

如此就明白了為什麼人大代表盧克平每年都為河南提議說,教育部直屬高校應按各省區市高考人數分配招生指標。
又每年都說,自己再也不想去河南調研了。

倦了,沒有什麼意思。
可是他來自河南,身後有河南幾千萬考生不敢倦,倦了就要被卷下去。

當然也有人覺得,河南這幾年一直在注水賣慘,廣東、江蘇、河北才是真慘。
因為有一些大學,招生名額對河南考生是有所傾斜的,比如吉林在政策調配下,每年會招很多河南學生。
但是河南內部,考生數量永遠位居全國第一。
而這個數量裡,有近乎一半是復讀生和單招生。
以2021年的125萬考生算,裡面有對口招生6.98萬人,專升本18.74萬人,高職單招20.4萬人。
剩下的純考生只有79萬人,要按這個資料算,升本率自然也不會墊底。
而今年考生130萬左右,復讀生又有46萬人。

也就是說,每年河南高考僅復讀人數就超過外面省份的考生人數!
那麼,自己人和自己人搶名額,實在幫不了。

有人就說,如果河南像別的省一樣做好分流,中考刷下去一半,高考又不讓復讀,資料自然就上來了。
不至於年年卷,年年不長記性。


其實都不容易。
廣東比江蘇卷,江蘇比河南卷,河南又比廣州卷。
卷高考,卷就業,卷結婚,卷養子養老,哪裡都卷!
河南也沒有賣慘,再怎麼注水,本來也就有點慘。
因為河南只上了本科線還是讀不了本科的,至少得再加60分才能讀一本院校。
也就是河南學子,600分無緣鄭大的疼痛。

而在河南讀高職的分數在外省是可以讀本科的。
比如有資料顯示,鄭州輕工業大學在河南招生是一本線,最低分532分。
但在陝西招生分數線只有448分。
這裡牽涉到一個複雜制度,但同樣的分數不同的命運,這84分就是你生而為河南考生抱歉的地方。

再說錄取率,決定這個數字的是人家高校。
2020年清北在北京招518人,考生只有4.92萬,在河南招生242人,考生卻有85.7萬。
這還是按120%劃定的,也就是說在河南只招100個人,但是計算錄取率時卻變成120個人。
據說這個錄取標準也是按照“庚子賠款”分擔決定的,當年哪個省掏的多,就招生多。
分流,河南人一出生就已經在分流。
知乎裡有個人曾這樣表示自己在河南高考的處境:
幼兒園升小學,淘汰率30%;小升初,淘汰率60%;初升高,淘汰率90%。
一個50多人的班級,只有4-5人可以考重點高中,然後競爭大學。

不過沒有什麼用,一來河南人可能是中國最喜歡考試的人。
知識改變命運的信條在中原大地已經植入骨髓。
二來分流後學生也無處可去,畢了業就是打工。
河南不像南方那樣職業教育做的優秀,往往是做普工輕鬆一陣子,低聲下氣一輩子。
那些民二代的學生,又有多少人願意重蹈父輩的覆轍?
也是因為河南本土企業空間本就不大,企業自己也想要高層次人才,打工都不能在家門口打工。
最重要的是,一旦就業市場遇冷,職校生永遠是頭撥待裁的蒿草。
久而久之,留在本地的人越來越少,走出去的人因為高科技企業都在北上廣,又需要一個更強大的敲門磚。

就像前一段熱搜上,一個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被強制要求報名技校引發熱議。
高贊評論說,每個人都有追求教育的權利。
但評論也說,做題天才能不能不要來我們省分資源。
所以這又回到了只能在老家讀書改命的起點。
世世代代還是卷,還是得上學,還是得復讀。
另外本來教育部規定的是,985和211可以留30%名額給本省。
可河南沒有一所985,鄭大本地生源的數量每年佔到近60%,已經盡力。

剩下的就只能內部消化,外部擠壓。
或者就是二本一些專業的錄取分數超過一本線,以此來互相稀釋學校之間的壓力。
可能說的不準確,大致就是這樣一個意思。
河南河南真的難,而且相當魔幻。


前一段高考時,因為河南考場的文具出了意外,有人翻出一張截圖說:
統一文具是河南為了嚴防高考移民。
然後很多人調侃說,誰這麼想不開讓自家孩子移民到河南高考。

其實圖是3年前的老圖,但防移民也不光是客套話。
可能想不到,過去北京周邊地區,包括衡水出來的學生就很喜歡高考河南移民。
因為他們沒有資格在當地參加考試,而河南因為卷的自顧不暇對這種事查得比較寬鬆。
包括衡水的校長讓自家孩子去援藏,也是一個道理。

還有曾經河南龍湖大學城事件。
因為鄭州龍子湖學校建得太大佔用耕地,被一些專家追著罵了四五年。
但是對一個早上五點多起床、課間連上廁所時間都沒有的河南考生來說,沒有龍子湖大學城,爹媽永遠不能“望子成龍”。
耕地是紅線不能動,但再窮也不能窮教育。

其實河南的教育也有過高光。
古代聞名全國的四大書院,河南就佔有兩個,即應天書院和嵩陽書院。
後來晚清下令改革教育,河南也是反應最快的,第二年就開辦了河南大學堂。
此後河南的大學以此為模版欣欣向榮,教育質量和教育體系領先全國。
但也因此1953年以後,當時的河南大學水利系被調往武漢大學水利系。
河南大學財經系被划進武漢的中原大學財經學院。
河南大學畜牧獸醫系合併到江西農學院。
河南大學植物病蟲害系成為後來的武漢華中農學院一部分。
可以說一部河大史,就是半部中國教育的發展史。
現在武漢高校喜歡河南學生也有這樣的歷史淵源在其中。

只是整個河南大學被拆的只剩文科學院。
剩下的一些學校攢了攢,才勉強湊成了鄭大的前身。
1956年,鄭州大學被評定進入了綜合性大學的行列,無數河南教育人為之落淚。
不過由於建立時間短、科研實力不強,最終沒能進入重點院校。
這個結果也直接導致了後來鄭大評選985院校落選,只能作為211存在。
河南再沒有高級別的綜合性大學了。

南陽籍的著名作家馮友蘭就曾說:“河南人在學問上,在學術上,因為沒有好的大學,出不了人才”。
作為一個人口和農業雙buff疊加的大省,那種對自己認知的撕裂和對命運的不甘心,估計只有親自經歷過的人才明白。

可是河南這樣的農業大省普通百姓家的孩子,除了上大學這條出路外還能有什麼其他途徑嗎?
既然高考政策存在這些問題,那為何一直沒有改革?
大概都很難吧。
網上常年在“全國統考並統一分數線”和“按實際人數分配名額”兩個辦法之間吵得不可開交。
但最終又各自承認辦法行不太通。
不過我相信高考仍是當下最公平的機制,也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各自錦繡的前程,只被這兩個辦法左右,那真的太可惜了。
希望年輕一代學子們能有朝一日擺脫內卷。
也希望別再因為高考地域黑了,能和你做同學,他已經很不容易。
每個能考上大學的人,真的都是英雄。
圖片及資料來源:
《未來20年,全靠河南考生》,酷玩實驗室,2022.03.15
《131萬考生,40多萬復讀生,錄取率全國墊底,河南高考有多難?》,駝富邦,2023.06.28
《全網調侃的“河南嚴防高考移民”截圖,是3年前的老圖,但事確實是真的》,毒雞湯,2023.06.08
《注水?賣慘?河南高考的另一面》,鄭州樓市,2023.06.10
作者簡介:正經嬸兒,人文博士,情感博主,二胎媽媽,暢銷書作家,著有《女人不可以窮》(中文➕泰文版)等,擬於年內出版《人類吸貓簡史》。影響千萬女性,傳遞閃閃發光的正能量。關注正經嬸兒(Id:zjshener),聆聽直擊心底的智慧觀點,同50萬+優秀靈魂一起成長。

/ 回覆關鍵詞,看好書推薦 /
清華書單
度假書單
校長書單
俗名書單
30必讀
科幻入門
暢銷書單
經典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