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產業觀察組
來源:前瞻經濟學人
文章已獲授權

俗話說,功以才成,業由才廣。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源泉,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一個國家的重要資源,而高校作為鑄魂育人的重要場所,一直受到各界關注。
日前,教育部發布《關於擬同意設定本科高等學校的公示》,涉及河南、黑龍江、廣東、雲南、陝西、浙江、青海共7省的9所高校。我們可以發現,河南省新增2所高校,分別為河南體育學院(公辦)、漯河食品工程職業大學(民辦)。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河南省其實是全國高校最多的省份,與經濟強省江蘇省並列第一,本專科高校數量高達168所(截至2023年6月15日)。

這或許打破了人們的刻板印象,要知道,長期以來“山河四省”一直被認為是“高教窪地”。

人口大省“缺人”
為什麼河南在瘋狂建大學?
答案其實都圍繞一個“人”字。搶建大學就是在搶人。
回看上下五千年,河南省是中華民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孕育了中原文化,歷史上先後有20多個朝代200多位帝王在河南建都興業。
河南是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更是人口大省。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河南省常住人口有9936.6萬人。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1](第三號)地區人口情況
與此同時,河南還是高考大省,每年報名的考生眾多,2023年達到131萬人,排在全國第一,被戲稱為“高考最難的省份”。
然而,即便是高校數量全國第一的它,也留不住人。
來看一組資料,2023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981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69.5萬人,死亡人口78.7萬人;2022年末河南省常住人口為9872萬人,全年出生人口口73.3萬人,死亡人口74.1萬人。
除了自然減少之外,河南的人口外流趨勢顯著,2023年河南常住人口淨流出達到47.8萬人。
這不僅僅是河南的問題,畢竟中西部省份的經濟發展水平、發展速度與東部發達省份始終存在差距,資金、土地、企業、科教、創新等要素保障不足,有道是人往高處走。
或許高等教育的弱勢是原因之一。現實是河南近1億人分不到一所985,全省上下只有一所211鄭州大學,985大學“掛零”。其中,本科院校也只有58所,更多的是以職業學校為代表的專科。
方向漸漸明晰,近年來河南興建大學,也是為了緩解高考內卷、人口流出的焦慮。
回顧過往,高校格局都是歷史遺留的產物,受行政力的約束,想要打破並不容易,好在如今政策傾斜的支援很明顯,教育部副部長吳巖表示,支援中西部地區特別是人口大省擴大高等教育資源規模。
而就現狀來說,高校最多,不代表教育最強,高校數量多與質量並不成正比,河南的高等教育實力水平亟待提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問題突出,近1億人口所分配的優質教育資源不足1%。
建造大學並不難,難的是令其迅速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需要用心規劃,更需要時光的沉澱。

被超越的“中國經濟第五大省”?
河南建大學的衝勁兒,已經充分反映了其對優質高校資源的渴望,畢竟有了高質量人才的助力,才能振興產業,進而推動經濟的發展。
作為中部六省的“一哥”,經濟發展的壓力並不小,也有競爭威脅。2023年河南省GDP為59132.39億元,同比增長4.1%,明顯低於全國平均水平(5.2%),總量排在全國第六,跌落常居的中國經濟第五大省這一寶座。
四川后來者居上,受益於服務業和消費的驅動,2023年GDP為60132.9億元,同比增長6%,超過河南,也成為全國西部第一個邁上6萬億元臺階的省份。

今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96299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3%,而一季度河南GDP規模約為14765.34億元,同比增長4.7%,仍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而與四川的競爭依舊很火熱,從經濟總量來看,一季度河南以超622億元的優勢奪回中國經濟第五大省的稱號,但增速不及四川(6.1%),兩者之間的勝負還未可知。
究極原因,河南省縣域佔比大,發展水平不均衡且不高,尤其看產業發展,產業結構以傳統農業為主,二產、三產的發展相對滯後,主要產業多處於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正陷入工業發展轉型的陣痛期,新興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量較弱。
2023年河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5360.15億元,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22175.27億元,增長4.7%;第三產業增加值31596.98億元,增長4.0%。三次產業結構為9.1:37.5:53.4,二產比重有著逐年減少趨勢。

圖表來源:2023年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要知道,工業化是大國崛起程序中的關鍵性因素和核心動力。而構建以現代產業體系為支撐的新發展格局,需要避免過早“去工業化”,同時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高產業鏈和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維持合理比重,進而實現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當前,河南有效需求不足、部分工業領域恢復仍存挑戰,提質改造壓力仍較大,經濟穩定向好基礎尚不牢固。其傳統支柱產業包括冶金、建材、化工、輕紡、能源等,傳統支柱產業增長1.5%,佔規模以上工業的50.1%。要知道,產業是轉型升級的基礎和載體,更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命脈。現今河南需要加快製造業向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的腳步。

求人又求新
眾所周知,新質生產力是今年發展的主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抓手是產業,而產業的發展需要創新,關鍵在於人才,正是河南發展破局的方向。
河南想要打造製造強省,需要卓越的人才。而建設高質量大學是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的基礎,更是在革新中搶佔先機、促進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一環。
因此,人才這一“關鍵變數”可以成為河南高質量發展的“亮眼增量”。
公開最新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11月,河南省人才總量達到1410.31萬人,比上年增加209.08萬人,實現17.4%的增長。
一方面,河南在引才,在深化人才“引育用服”全鏈條體制機制改革上下功夫,例如,打造常態化引才載體,舉辦第六屆中國•河南招才引智創新發展大會,開闢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累計延攬優秀碩博士和高階職稱人才4.4萬人、本科以上人才28.2萬人;透過“一人一案”精準對接引進、“一事一議”提供政策支援、“一人一專班”全程跟蹤服務2023年全職引進海內外頂尖人才11人等。
另一方面,河南積極自建及引入大學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例如,啟動河南電子科技大學、鄭州航空航天大學、鄭州大學醫學院建設;哈工大、上海交大、北理工、武大等高校都宣佈在河南設立鄭州研究院,助力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迴圈。
有了人才的支撐,產業才能騰飛,河南的經濟才有發展的底氣。尤其是它的發展方向已經明確,堅持創新驅動、科教興省、人才強省作為“首要戰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
其中,河南把壯大“7+28+N”群鏈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支撐,“7”是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先進裝備、現代醫藥、現代食品、現代輕紡7個先進製造業叢集;“28”是培育壯大超硬材料等28個重點產業鏈;“N”是在細分領域培育若干專精特新產業鏈,力爭到2025年產業規模突破7萬億元。
那麼,培養更多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質量應用技術型人才,更是趨勢。“創”與“產”的背後是“人”,尤其是高技能高素質人才,是聯結技術創新與生產實踐“最後一公里”的關鍵核心勞動要素。
就拿新材料來說,大國重器的研發製造需要新材料的升級突破,它是製造業兩大“底盤技術”之一。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目前新材料行業已涉足國防、新能源、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據工信部預計,2025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產值將達到10萬億元,2020-2025年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達13.5%。

河南省作為關鍵金屬資源與材料產業大省,擁有關鍵金屬資源的基礎優勢、冶金材料製備類別相對齊全的科技與產業基礎,利於加快從原材料大省向新材料強省轉變。
其中,超硬材料是河南為數不多在全國領先、全球獨具優勢的產業,而在28條產業鏈中,超硬材料排在第一位。用一句話形容就是“世界超硬材料看中國,中國超硬材料看河南”。全球每10顆培育鑽石中,就有5顆來自中國;而中國每10顆中,有8顆產自河南。
2023年其新材料佔材料產業的比重提升到35%,新型材料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1%。同時,新材料領域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349家,佔全省新增的26.32%;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9家,佔全省新增的36.54%;新增省級製造業頭雁企業38家、重點培育頭雁企業52家,分別佔全省新增的38%、45.22%。

但是,河南現有的新材料產業還存在不少短板,高階化不足。為了進一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需要加強支援引導,最佳化產業體系,向高精尖發展。這就需要將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深度融合,全面最佳化產業鏈發展生態。
總體來說,“7+28+N”群鏈匯聚了全省70%以上的重點創新平臺,創造了80%以上的進出口總額、60%以上的規上工業產值。河南作為人口大省,自身科教資源的量與質有待提升,想要加快傳統產業優勢再造以及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腳步,需要將自身內需的增長潛力有效釋放出來,加強創新水平,進而提升產業能級。
*題圖來源於攝圖網
參考資料:
【1】《經濟第五大省爭奪戰仍在進行:四川晉級,河南當“追兵”》,時代週報
【2】《瘋狂建高校,這一輪中部大省贏麻了?》,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詞
河南
大學
萬人
經濟
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