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雙醜鞋,一年賣了500億

“醜鞋三傑”——洞洞鞋、勃肯鞋、UGG。
作者 |  林木
編輯 | 吳躍
報道 | 財經天下WEEKLY
(ID:cjtxweekly)
幾天前,“洞洞鞋內膽”的話題詞衝上了微博熱搜,不少網友奔走相告:“洞門狂喜,加了內膽,冬天也可以穿洞洞鞋了”。被人稱之為醜鞋的洞洞鞋,是很多年輕人夏天必備的神器,買它的原因是防滑、耐穿、舒適。加上春秋穿的勃肯鞋,以及冬天穿的UGG,這三雙醜鞋包攬了年輕人的一年四季。醜鞋擁躉越來越多,還帶動相關公司業績水漲船高,一年加起來能賣近500億元。
01、一年四季被醜鞋包攬了
“醜比美更有趣。”在《醜的歷史》一書中,義大利作家翁貝託·艾柯曾如是說,因為“美往往是乏味的”,醜卻有萬般可能。如今,一語中的。有“美麗刑具”之稱的高跟鞋,正在被大眾拋棄;與此同時,以勃肯鞋、洞洞鞋、UGG為代表的醜鞋風潮,卻越刮越猛,引來無數門徒。
“老洞,辛苦你了;老勃,該你上場了。”最近氣溫驟降,90後姑娘林萌收起穿了一整個夏天的洞洞鞋,換上了去年買的勃肯鞋。為了戲謔,林萌在社交平臺寫下這麼一句話,沒想到會引發強烈共鳴。
“一模一樣。”評論區裡,醜鞋愛好者們瘋狂贊同。“夏天洞洞鞋,春秋勃肯鞋,再加上冬天的UGG,人生已經定型了。”在不少擁躉眼裡,一年四季,已經被這三雙醜鞋安排得明明白白了。洞洞鞋、勃肯鞋、UGG,還因此喜提“醜鞋三傑”的美名。
▲圖源/小紅書截圖
沒人能給“醜鞋三傑”排序。畢竟,在旁觀者眼裡,三者各有各的醜。
冬天“爛大街”的UGG,名字本身就是“ugly boots”(醜陋的鞋子)的意思。誕生之初,UGG面向的是衝浪愛好者,主要針對衝浪後的快速吸水和保暖,沒啥美學追求。近些年,無限加厚的鞋底,讓人開始嘲笑UGG是“新版矮子樂”。
洞洞鞋、勃肯鞋同樣如此。兩者的設計初衷,都是追求實用而非美觀。洞洞鞋最初面向的是划船運動,設計上主要考慮能不能防滑、方不方便清洗,好看與否並不重要。後來因為實在好穿,還收穫了醫護人員這個固定的粉絲群。勃肯鞋被設計出來,也不是為了爭奇鬥豔,而是想讓人體驗彷彿“赤腳行走在自然、柔軟的地面上”的快樂。“勃肯鞋的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按照自然的方式行走。”公司在招股書中如是寫道。
也因為如此,從一開始,三雙醜鞋就違背了“鞋子必須得好看”的價值觀,還因此遭受了不少戲謔。
為了表達對洞洞鞋鼻祖品牌Crocs的反感,有人專門創辦了一個名為“I Hate Crocs ” (我討厭Crocs) 的網站。創立者在網站上開篇明義,吐槽洞洞鞋“又大又笨重,造成的視覺汙染就像二手菸對肺部造成的傷害”。有外國媒體曾調侃UGG,稱其並不性感,“除非你是大腳太太,或者是打算獨自穿越南極洲的大腳先生”。近些年一到夏天,洞洞鞋還會和勃肯鞋一道被拉來比較,看看究竟誰更醜。
但這並不妨礙醜鞋擁躉越來越多,甚至帶動相關公司業績水漲船高。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醜鞋陣營,三大頭部玩家——勃肯鞋鼻祖德國品牌Birkenstock、洞洞鞋開創者美國品牌Crocs、雪地靴代表美國品牌UGG的業績也跟著水漲船高。
從三家最新披露的財務資料來看,無一不是創了歷史新高。其中,2023財年Birkenstock營收同比增長20.0%至14.92億歐元,是公司成立250年以來的最好水平;2023年Crocs營收同比增長13.3%至30億美元,是過往21年的最好業績;在截至2024年3月底的財年內,UGG營收同比增長16.1%至22.39億美元,同樣是品牌38年曆史上的最好水平。
換算成人民幣,Birkenstock、Crocs、UGG這三家一年的營收分別為114.7億元、213.9億元、159.6億元,光是三大丑鞋玩家,加起來一年就賣了將近500億元。也難怪各路同行們紛至沓來,競相加入醜鞋陣營。比如百麗、斯凱奇,就上架了勃肯鞋,回力、樸西則賣起了洞洞鞋。
和其他鞋服玩家一樣,“醜鞋三傑”同樣受益於中國市場擴容。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地區,近些年妥妥成了增長的新引擎。比如Birkenstock,2023財年,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營收同比增速最快,為27%,高於同期美洲和歐洲市場20%、18%的增幅。
為了更好地掘金中國市場,Birkenstock去年11月給大中華區任命了新的董事總經理,並加速在中國開店。10月21日,Birkenstock在成都太古里開設了中國西南首家全新概念店。與此同時,Birkenstock位於北京國貿商城的華北首店也正在裝修中,即將開業。
這不禁讓人疑惑:醜鞋,究竟誰在穿?大家都圖啥?
02、人們為何愛穿醜鞋?
“醜鞋三傑”再度翻紅,不過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90後消費者琳達記得很清楚,十幾年前,勃肯鞋曾經紅過一段時間,“尤其在廣東和港澳地區”。如今翻看千禧年前後的香港影視劇,還能看到演員們腳踩勃肯鞋出鏡的畫面。再之後,勃肯鞋慢慢淡出大眾視野,直到最近兩年又捲土重來。
洞洞鞋、UGG也是大體類似的故事。同為90後的辛佩向《財經天下》回憶,2010年前後,她還在上大學,咬牙買過幾雙價格不菲的UGG。最近兩三年,Crocs聯名上癮,UGG鞋底厚上加厚,頻繁在時裝週、社交媒體上刷屏,才又“像是起死回生了”一般。
《財經天下》梳理“醜鞋三傑”的過往財務資料,看到的同樣是一個個相似的、“重獲新生”的故事。
2020年,Birkenstock業績幾乎原地踏步,營收同比增速只有0.83%。轉頭到了2021年,又彷彿搭上了加速器,營收增速年年保持兩位數。同樣是2020年,Crocs在亞太地區還是“營收同比下降19.2%”,隔年,方向一轉,變成了“營收同比大增21.5%”。還是從2020年開始,UGG一改業績此起彼伏的過往,營收一路增長。
再深究原因,以勃肯鞋、洞洞鞋、UGG為代表的醜鞋們,剛好踩上了這波消費者的“審醜覺醒”。再加上產品本身的“舒適”基因,契合了大家對舒服、鬆弛感的追求,共同成就瞭如今這般盛世。
事實上,人們對美醜的定義本來就談不上客觀,更多是規訓的結果。現如今,當“美”變得越來越單調乏味,甚至千篇一律,與之相對應的“醜”,反倒成了大家表達個性、追求多元審美的出口。品牌方對此也不避諱,比如Birkenstock的公司紀錄片,標題就是《醜陋是有原因的》。
▲圖源/受訪者供圖
更何況,醜鞋們雖然醜得各式各樣,但穿起來舒服,能同時給人以身心慰藉。
“勃肯鞋也好,洞洞鞋、UGG也罷,這些年能火起來,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這些鞋都穿起來很舒服。”方迪畢業後在Crocs上班,之後開了自己的工廠和小店,賣各種各樣的鞋子。她告訴《財經天下》,醜鞋回春,其後的大背景是,“大家不再迎合大眾審美,取悅別人,反而越來越追求取悅自己”。她店裡的高跟鞋,這兩年都賣不動了。
“醜鞋三傑”穿起來舒服,和產品本身有關。據方迪介紹,勃肯鞋勝在軟木鞋底,“這也是Birkenstock的核心技術,把軟木打碎,再壓實,而且腳床的設計很符合人體工程學,能對足弓起到支撐作用,針對寬足、窄足還有常規和窄版選擇”。Crocs採用的是發泡材質,不僅輕便、方便穿脫,還適合各種腳型,包容性比較好。UGG則是既保暖又能一腳蹬,“冬天沒有其他更好選擇”。
如今,大家越來越難把工作和生活徹底分開,也就不刻意追求精緻,反而是舒適、簡單至上。有營銷人士分析,以前,大家是“衣服不好看,就在家裡穿穿”,現在變成了“衣服醜,剛好留著上班穿”。這種對舒適感、鬆弛感的追求,恰好是對傳統職場規範的一種反叛。
“出門一腳蹬”“上班壓力大,還能偷摸脫個鞋,給腳心放個風”“打工人壓力已經夠大了,大腦也輕鬆不起來,但能讓腳在辦公桌下稍微放鬆放鬆,也算是一種減壓方式”……小紅書上,不少人分享入坑醜鞋的原因,追求舒適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條。
2020年那會兒,因為特殊原因,居家辦公的人不在少數,讓大家對“工作中穿得舒服”這件事的認同感達到新高。恢復通勤之後,更多人也傾向於休閒而非正裝。這也是Birkenstock、Crocs、UGG三家,從2020年開始業績穩步增長的原因之一。
03、買的人中年輕人居多
如果非要給“醜鞋三傑”排個輩分,誕生於1774年,如今已有250年曆史的Birkenstock算是前輩。排在後面的依次是創立於1978年的UGG,以及成立於2002年的Crocs。
如今,三雙醜鞋跨越各自的歷史,和當代年輕人達成了某種精神共鳴。
方迪告訴《財經天下》,她店裡,買勃肯鞋、洞洞鞋、UGG的消費者畫像大體類似,“女性為主,年齡在18歲到30多歲之間”。
過去一年,因為洞洞鞋的風颳得實在大,淘寶出過一份《洞洞鞋風尚洞察》,稱“洞洞鞋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愛”,平均每4.35個95后里,就有一位擁有洞洞鞋。更早些時候,UGG中國區高層也曾公開表示,品牌想走年輕化道路,想和更年輕的消費者溝通,比如“25~35歲的年輕人”。
可見,儘管“醜鞋三傑”歷史不同、產品線各異,但都想爭取到年輕人這個中堅力量。為了全方位“迎合”年輕人,品牌方不約而同都用上了“組合拳”:找來時尚icon代言,與年輕化IP聯個名,時裝週裡走一遭,再在年輕人聚集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展開種草攻勢。
2021年,Birkenstock得到LVMH旗下消費品基金L Catterton的青睞,被收購70%的股權。背靠LVMH這棵大樹,Birkenstock走上了奢侈品聯名、時裝週走秀的康莊大道。Dior、Valentino、Gucci都被找來與其合作,Birkenstock也順利擺脫了厚重歷史帶來的古板氣質。
Crocs、UGG雖說沒抱上大腿,但也是聯名、走秀不斷。其中,Crocs作為聯名狂,合作物件包括巴黎世家、迪士尼、寶可夢、火影忍者等等,成功從功能性鞋履變身時尚單品;UGG則先後請來過王一博、周冬雨、竇靖童代言,試圖傳遞出年輕、先鋒的氣息。
一套套組合拳下來,“醜鞋三傑”明顯更年輕了。但也有不少年輕人開始吐槽,醜鞋是更貼近他們了,但大家的錢包有點撐不住了。
以Birkenstock為例,據辛佩回憶,2018年那會兒,她在北京旅遊,在三里屯閒逛時進了一個叫“cpu”的店,裡面陳列著不少Birkenstock的鞋款。因為試穿感覺“鞋底很軟很舒服”,又好搭配衣服,辛佩買了兩雙,回南京後發現有Birkenstock專櫃,還經常打折,“折後三四百塊錢”,於是又買了不少。
沒想到幾年後的今天,Birkenstock已經動輒千元起步了。在Birkenstock天貓旗艦店裡,銷量第一的一款”Boston包頭拖鞋“,售價1299元。其餘幾個銷量靠前的鞋子,售價都在1000元以上。“一雙拖鞋而已,火了之後價格翻倍。”辛佩無奈地說。Crocs、UGG雖然不像Birkenstock這樣動輒價格翻倍,但也都算不上價效比商品。
也因為如此,醜鞋賽道的火爆,不僅養活了Birkenstock、Crocs、UGG這三大頭部玩家,還有一眾中小品牌,甚至鞋廠。
“UGG沒太大難度,Birkenstock的軟木底是關鍵,Crocs也是重在材質。但只要有懂技術的人,捨得花錢研究技術、買好的材料,都能做。”方迪告訴《財經天下》,在淘寶、拼多多、小紅書上,“醜鞋三傑”同款眾多,價格大多隻要一兩百元甚至幾十元。
在中小品牌爭相入局的同時,Birkenstock、Crocs、UGG三家也彼此搶起了蛋糕。
▲圖源/微博截圖
“Crocs是3~8月份最好賣,雖說冬天也能賣,但銷量不多。勃肯鞋一年四季都能賣,春秋銷量最好。UGG銷售高峰是每年10月到過年。”據方迪介紹,她店裡醜鞋銷售的季節性比較明顯。
《財經天下》梳理財報看到,三家頭部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受季節性限制。比如Birkenstock,2024財年1~3季度,雖說營收都是雙位數增長,但銷售額資料分別為3.03億歐元、4.81億歐元和5.65億歐元,有些許差異。
為了儘量克服季節性,原本夏天頻繁出現的Crocs,近來推廣起了加棉款。不久前,“洞洞鞋內膽”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有網友大喜,“內膽一加,冬天也可以穿洞洞鞋了”。在過去,冬天主要是UGG的天下。而在UGG官方旗艦店裡,同樣有不少夏天穿的鞋款。
醜鞋的風仍然在吹,甚至已經從美醜之爭上升到了一個新層次。風潮之下,各品牌的掘金故事也還將繼續。
(文中林萌、琳達、辛佩、方迪為化名)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財經天下WEEKLY授權野性消費吧轉載,轉載請聯絡原出處。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野性消費吧立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