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老婆”已經過時了,現在最流行這4種稱呼方式

文 | 遇見小媛 · 主播 | 童顏

來源 | 讀者(ID:duzheweixin)
最近,有這樣一個話題火了

“叫老婆太俗套,說妻子又太官方,都老夫老妻了,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稱呼另一半?”
見多識廣的網友看到後,紛紛自曝對自家另一半的“愛稱”:
“心情好時叫屬相,說正事時連名帶姓,回老家叫她小名。
沒生娃前喊老婆網名,生了娃變成孩子他媽。
我有一個朋友,每次不是喊他物件‘寶寶’,就是叫‘憨憨’。”
不少網友看完後,瞬間覺得思路都打開了。
畢竟,見得著的幸福很耀眼,但兩個人關起門來的稱呼更有儀式感。
今天來說說當下最常見的四種專屬稱呼,歡迎大家補充評論區~
“我愛人”
“愛人”這一稱呼最早見於新文學作品之中,但隨著它不斷被多樣定義,這一稱呼也變得越來越有溫度。
在網友@小梁 分享的故事中,她便記錄了丈夫稱呼自己為“愛人”的點滴。
小梁說:
“真正愛一個人,就要沉浸式陪伴。”
所以,想起最苦最難的日子,她依舊會揚起嘴角。
那時,小家庭剛剛起步,靠著齊心協力,兩個人也實現了從零到一的跨越。
可當一切都慢慢好起來的時候,她生病了,需要住院治療。
剛開始,她還挺自責的,擔心成為丈夫的累贅。
於是,治療期間小梁會故作堅強:
“我一個人也可以的,你先去忙。”
可相處了多年,丈夫怎麼會不知道妻子的所思所想呢?
他本是一個內斂的人,可抽出大量時間陪在小梁身邊時,還是會逗妻子開心:
“你是我最愛的人,說什麼兩家話?”
平時不善言談,每次和醫生溝通,他也會變得健談:
“我愛人怎麼樣了,我可以做些什麼?”
好在,這種深情被生活眷顧,小梁最後好了起來,順利出院。
自此,“愛人”這一稱呼,也一直被丈夫沿用,成了夫妻倆愛的見證。
今年的結婚紀念日,小梁還在問他:
“結婚這麼多年,最大的成果是什麼?”
丈夫想都沒想,就給出了答案:
“當然是最愛的人就在身邊。”
相視而笑的那個瞬間,仿若照見了他們最好的愛情。
繁華落盡,有說得著的人相伴,那些開心和痛苦的回憶,當下與未來的期許,也不免讓人感慨:無論遇到了什麼,至少還有你。
人生漫漫,大抵如此。
以前覺得,“愛人”文藝氣息太重,聽起來很彆扭。
可千帆過盡,才後知後覺:
一聲“我愛人”,能在他人面前恰到好處地展示幸福,既不刺眼也不扭捏,還能給伴侶足夠的尊重和安全感。
我們習慣於用“珍惜”表達對一段關係的重視,那麼,當下以“我愛人”稱呼伴侶,已然是另一番相敬如賓的美好。
“親愛的”
朋友葉白,是朋友圈出了名的“模範丈夫”,這倒不是表現在打理家庭方面,而在於他對妻子的示愛,很是典型。
平時在相熟的好友圈,大家談及另一半,別人頂多是“小王、小李”地叫,他卻總是以“我家親愛的”相稱。
有人藉此打趣:
“都老夫老妻了,平時這麼稱呼不膩嗎?”
每每這時,他都不厭其煩地回應:
“婚姻都會歸於平淡,更要給生活加點情調呀!”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生活中,也有不少人覺得稱呼“親愛的”有些肉麻矯情,於是羞於這樣稱呼。
久而久之,夫妻之間的“愛稱”全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直呼全名”,或者單字一個“他”或“她”,毫無溫度。
可事實上,在人海中能遇到一個“最親愛的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幸運的事。

前幾天,還看到葉白在朋友圈發了條動態。
說是一家人出去旅遊,結果中途妻子崴了腳,他就趕緊過去扶著,一邊蹲下檢查,一邊問:
“親愛的,要不要緊?”
結果,妻子忍著疼,不慌不忙先把小插曲發了條朋友圈,接著才笑著說:
“沒事親愛的,我沒那麼嬌氣。”
一眾共同好友紛紛在評論區點贊、留言:
“這也太上頭了,今兒我就改口喊我家那位‘親愛的’。”
“果然還是你倆會秀恩愛,都會發‘夫妻朋友圈了’。”
不免覺得,這種表達愛意的稱呼,即便不當著他人的面展現,過二人世界時偶爾叫一聲“親愛的”,也能讓感情升溫。
因為,當兩個人卸下偽裝與防備,才能真正把對方放在心上。
而幸福,正是和一個說得著的人坦誠相待。
即便性質不同,但用了心的回應,終會在歲月中沉澱出深深的默契。
“隊友”
看到一個熱門話題:
“為什麼很多人叫另一半‘隊友’?”
網友@深海 悉數列舉了結婚十多年來的幾次變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故事要從夫妻倆結婚十一年之際講起。
那年,深海的母親遭遇車禍,身上多處骨折,得住院臥床三個月。
其間,他要處理各種雜七雜八的事,偶爾扛不住、拿不準時,都會和一直相伴左右的妻子商量後再做決定。
一日三餐,每天三次,妻子都會在家做好飯,然後送去醫院。
而這只是眾多感動中的微小光亮,之後幾年,還相繼發生了不少事,兩人一直陪伴彼此走過。
最後,他說:
“我們就是隊友,組隊面對生活的挑戰。”
一個簡單的稱呼,不只是愛的表達,還意味著共擔風雨的堅定。
縱然有人覺得“隊友”聽上去似乎沒什麼感情,但生活從來不應該被定義,箇中滋味,局中人最清楚。
也有不少網友認為,把另一半當“隊友”,本身就意味著責任和信任,就像在遊戲中並肩作戰那般,實現生活的打怪升級。
因為,婚姻不盡然是圍牆,它還可以是堡壘,穿越風雨,贏得幸福。
在穩定的夫妻關係中,愛可能會消失,承諾可能會失效,但責任不會缺位。
和“隊友”站在一起,生活再難,也可以一起努力讓幸福開出花。
“孩子他媽” 
在生活中觀察一圈,不難發現:有了孩子的人,在稱呼另一半時會顯得更注重家庭本身。
像身邊的同事王哥,平時提到自家老婆,都稱“孩子他媽”。
剛開始,大家還以為他是“妻管嚴”,後來他解釋說:
“有孩子就明白了,養娃就像做個大專案,必須要有孩子他媽的支援才行。”
由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
“孩子他媽”可以是身份的指代,但更離不開已婚人士對於家庭的重視。”
就像王哥,婚前凡事都自己拿主意,帶著點“大男子主義”,但遇到他老婆後,從結婚到生娃,兩年時間裡像是變了一個人。
以前愛旅遊,喜歡聚會唱K,現在這些自嗨的活動他都很少參與了,談及原因,他說:
“突然發現,組建小家也是一種人生新體驗。”
自此,切換到新狀態後,王哥做得最多的事就是:
有了孩子,隔三岔五和孩子他媽聊起小孩的成長近況;
偶爾刷到育兒影片,發現一個新的教育理念,會第一時間和孩子他媽討論;
還有,家裡出現什麼問題,會找孩子他媽及時溝通,不拖延、不內耗,為的就是和對方共同營造一個有愛的環境。
這樣,不但夫妻倆能共同成長,還能讓孩子被濃濃的幸福包圍。
即便這在旁人看來,免不了被質疑“會不會失去自我”,但王哥總會耐心地回應:
“不會,從小兩口到三口之家,本身就是解鎖新角色。
心態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婚姻不需要那麼多轟轟烈烈,愛的教育才是一個家最好的寶藏。

喜歡蘇岑的一句話:
“真正的愛,是給予彼此一些特別的東西。
不是誰都有能力給予你最好的一切,但至少可以用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證明在彼此心裡的價值。”
一個特別的稱呼,便是如此。
我愛人,在尊重之外,還代表著愛慕與欣賞;
親愛的,也並不矯情,它意味著珍視和眷戀;
隊友,不是冷漠,而是風雨共擔的堅定與選擇;
孩子他媽,是一份信任與責任,更是幸福照進生活的模樣。
所以,趁著時光正好,別忘了給身邊人那份偏愛,這樣在平平淡淡時也能把日子過成詩,擁有一份專屬幸福。
點個在看,共勉。
有書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作者:遇見小媛來源:讀者(ID:duzheweixin),《讀者》雜誌官方訂閱號。中國人的心靈讀本,全家人的精神紐帶。每晚相約,陪你看故事、品人生。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