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公佈!多名華人入選!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CVer”公眾號

AI/CV重磅乾貨,第一時間送達

新增微訊號:CVer2233,小助手會拉你進群!
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學術星球可以獲得最新頂會/頂刊上的論文ideaCV從入門到精通資料,及最前沿應用!發論文/搞科研/漲薪,強烈推薦!

近日,美國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正式公佈2025年新增院士名單,包括128名院士和22名外籍院士
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是美國授予工程師的最高專業榮譽之一。學院院士榮譽旨在表彰那些在工程實踐、研究或教育,新技術領域開拓,傳統工程等方面取得重大進步的工程領導者。
新增院士名單中,有多位華人學者入選,包括南昌大學特聘教授/中國農業大學校友阮榕生、清華大學校友曹培、四川大學校友王勇、山東科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校友袁徵、浙江大學校友陳龍慶、北京大學校友王振綱、武漢大學校友Peng, Fang等。
當選2025年美國工程院院士及外籍院士的部分華人學者如下:
美國工程院院士
阮榕生
阮榕生,男,1963年生,南昌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江西省生物質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聖保羅分校生物產品和生物系統工程系和生物精煉中心教授兼主任。1983年獲中國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工程學士,1988年獲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生物系統與農業工程碩士,1991年獲美國依利諾伊大學農業工程系博士,1991-1993年為美國依利諾伊大學農業工程系博士後、明尼蘇達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學系、Pillsbury公司技術中心副研究員,1994-2002年為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生物系統與農業工程系副教授、教授,本科教育部主任,2002年至今為南昌大學特聘教授,食品科學學科帶頭人,2015年擔任江西南大硒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當選理由:科學和企業家對糧食和農業系統內迴圈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貢獻。
曹培
曹培,女,199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獲學士學位;1996年於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係獲得博士學位。她曾榮獲多項重要獎項,包括美國總統青年科學家獎(PECASE 獎,該獎項是美國政府授予處於獨立研究生涯早期的傑出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最高榮譽)、IEEE 國際分散式計算系統會議優秀論文獎、ACM SIGMETRICS 計算機系統測量與建模會議最佳論文獎、國際計算機體系結構研討會(ISCA)優秀論文獎,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獎學金。
在職業生涯中,她曾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擔任計算機科學助理教授(1996年1月至1999年6月),創辦Tasmania Network Systems, Inc.(1999年6月至1999年11月),隨後在Cisco Systems, Inc. 擔任技術主管(1999年11月至2004年6月),並於2004年加入Google Inc.,現為Google旗下YouTube的傑出軟體工程師及工程副總裁。
除了豐富的工業工程經驗,曹培在Web快取、分散式系統和儲存系統領域發表了25篇以上的重要論文。截至2010年10月,她的四篇論文位列計算機科學領域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700篇;其全部論文在Google Scholar上的總引用量已超過18,000次。

當選理由:表彰其對 Web 快取、搜尋引擎效率和資訊質量的貢獻。

王勇
王勇教授,四川大學(原成都科技大學)化學工程學院1984屆本科畢業生、1987屆碩士畢業生。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acif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PNNL)Fellow及催化研究所所長,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校董會教授(Regents Professor)和化工系傑出終生講座教授,Applied Catalysis B主編和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執行編輯,獲2019美國化學工程師學會(AIChE)催化與反應工程獎和2021美國化學會(ACS)E. V. Murphree 工業和工程化學獎。2025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當選理由:表彰其推進能源和環境應用的催化劑發現、設計和反應工程。
袁徵
袁徵,男,美籍華人企業家,出生于山東省泰安市,1987年進入山東礦業學院(今山東科技大學)就讀。大學畢業後,到中國礦業大學繼續深造,並獲得了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斯坦福大學MBA學位。現任視訊會議軟體提供商Zoom的創始人兼CEO。
他1997年到視像會議技術公司WebEx工作,2007年該公司被思科收購,袁徵成為思科工程副總裁,負責思科的協同軟體開發。
在WebEx工作期間,袁徵將該部門的工程師從區區10名發展到了超過800名,並將收入增長從0發展到超過8億美元。
2011年他自立門戶,次年正式創辦Zoom。

當選理由:表彰他支援全球影片通訊的領導力。

陳龍慶
陳龍慶教授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Donald W. Hamer講座教授,工程科學與力學教授,和數學教授。他分別在浙江大學、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麻省理工學院獲得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學士、碩士、博士學位,於1992年開始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任教。
陳教授是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傑出教授,中國基金委海外傑出青年(2004-2007),浙江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2013-2016),美國ASM International學會會士,美國陶瓷學會(ACerS)會士,美國物理學會(APS)會士,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會士,美國礦物,金屬和材料學會(TMS)會士。
陳教授已發表文章500多篇和2項專利,曾獲得2014MRS材料理論獎(Materials Theory Award)、Guggenheim(古根海姆)獎、德國洪堡研究獎、TMS功能材料分會傑出科學家獎、中科院瀋陽金屬所李薰講座獎、ASM International銀牌獎、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的青年研究者獎,兩次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特別創造性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優秀工程學者獎章等多個獎項。
當選理由:使相場法成為預測工程材料細觀組織和效能的最有力工具。
王振綱
王振綱教授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1987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之後分別在Exxon公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博士後研究。1991年受聘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與化工學部。現任加州理工學院迪克和芭芭拉·迪金森(Dick & Barbara Dickinson)化學工程教授,是國際知名的高分子和軟物質理論物理學家。他長期從事高分子熱力學與動力學、表介面和軟物質體系的研究,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曾獲得多項獎勵和榮譽,包括美國物理學會高分子物理學獎(2024年)、美國化學工程學會Alpha Chi Sigma獎(2023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最高教學獎-Richard P. Feynman獎(2008年)等。
當選理由:表彰他用於統一聚合物的熱力學和輸運性質理論,以預測相行為、自組裝和成核。
Peng, Fang
Peng是電力電子專家,本科畢業於武漢大學電氣工程系,研究生畢業於日本長岡大學。他的職業生涯始於工業領域,之後在東京工業大學、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密歇根州立大學任職。他於2018年來到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加入先進動力系統中心(CAPS)和FAMU-FSU工程學院,擔任首任工程學特聘教授。現為匹茲堡大學斯旺森工程學院講座教授。
他在高壓、大功率變流器技術及其在電網和能源網中的應用的研究和開發方面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當選理由:表彰他為開發用於先進電網控制和能量轉換的大功率電子技術做出貢獻。
譚方東
譚方東博士於1993年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財富500強企業擔任特聘工程師、專案經理和中心主任等。現為加州雷東多海灘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電力產品研究員兼總工程師。譚博士是超高效電力變換和能源系統領域的國際著名專家,創造了許多具有高影響力的行業第一。現任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交通電氣化理事會主席、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諮詢和監督小組委員會主席和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行業參與委員會副主席。
譚博士曾擔任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電力電子學會(IEEE PELS)主席、IEEE PELS eGrid指導委員會主席、IEEE Division II主席;曾任 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 創始主編、APEC大會主席、PELS運營副主席、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 期刊客座主編;並曾擔任IEEE/ANSI標準聯合工作組主席,制定了IEEE/ANSI 1515/1573標準。譚博士發表了80多篇主題演講/全球演講,撰寫了超過200篇的論文和報告。
譚博士獲得的主要榮譽包括IEEE PELS Harry Owen Jr.傑出服務獎、NGAS傑出工程師獎、JANNAF傑出成就獎等。
當選理由:表彰他為空間應用電力電子技術的進步做出貢獻。
周明
Altair 計算力學和結構最佳化首席工程師
自2008年以來,作為Altair副總裁一直負責結構解算器和最佳化技術研發。在同行評審期刊和會議上發表研究論文100餘篇,被引用5000餘次。同時也是“結構和多學科最佳化”期刊的主編,ISSMO(國際結構和多學科最佳化協會)執行委員會副總。
當選理由:表彰他為拓撲最佳化和模擬驅動的生成設計技術做出貢獻。
王寧怡
王寧怡,能源領域專家,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教授,美國能源部能源高階研究計劃局主任。
王寧怡於2000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學士學位;2001年獲得斯坦福大學機碩士學位;2006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貝爾實驗室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工作,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3年至2018年擔任美國能源部能源前沿研究中心計劃資助固態太陽能熱能轉換中心副主任;2015年至2017年麻省理工學院微系統技術實驗室副主任;2022年擔任美國能源部能源高階研究計劃局主任;2023年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當選理由:表彰她為清潔能源、水技術和基於奈米結構的相變傳熱做出貢獻。

張麗霞
張麗霞,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計算機系教授。美國計算機協會、美國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學會(ACM、IEEE) 院士(Fellow), NDN專案領導者。主管洛杉磯大學(UCLA)的網際網路研究實驗室(Internet Research Lab)。主要研究方向有大型開放式系統、網際網路路由基礎設施、網路結構設計、網路協議設計等。擔任亞洲未來Internet論壇(AsiaFI,Asia Future Internet Forum)論壇委員、國際網際網路路由研究小組(IRTF)的共同主席、Internet 架構董事會IAB(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委員、美國計算機協會資料通訊專業組(ACM SIGCOMM) 副主席、美國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學會通訊社團和Internet技術委員會(IEEE CSITC,Communication Society and Internet Technical Committee)共同主席、Internet工程任務組資源保留協議工作組(IETF RSVP ,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 Working Group)共同主席、IETF IPv6 領域和傳輸領域主任委員、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編委、AC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副主編等。2009年獲得IEEE Internet Award, 她對網際網路協議和網際網路體系的研究工作被IEEE Communication 雜誌50週年刊慶評為最有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十大貢獻之一。
當選理由:用於開發顯著影響網際網路質量和效能的網際網路協議,並在制定標準方面發揮領導作用。
陳自強
1974年畢業於臺灣成功大學物理系、1976年取得物理碩士學位。其後轉往美國耶魯大學攻讀電機工程,於1985年獲得電機博士學位。陳博士在1984年加入IBM Thomas J. Watson Research Center,現任IBM研發部科技副總裁。
早期陳博士在半導體二極電晶體上的研究,是IBM 390系列電腦主機構造中的關鍵技術。在1992到1999年間,陳博士任IBM Senior Manager,指揮IBM/Siemens/Toshiba聯隊發展64MB/256MB/1GB的生產技術。1999至2003年,陳博士擔任IBM半導體研發中心先進記憶體技術部門的主任。在這期間他也將中國臺灣的南亞科技納入IBM DRAM的合作聯盟。
這二十年來,陳博士在全球對CMOS的發展技術和應用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應邀在許多國際學術和工業研討會上發表演講。他的成就獲得許多的殊榮:1996年獲得IBM傑出工程師獎、1998年被選為IEEE院士、1999年榮獲IBM院士。2005年選為APS院士並獲頒美國亞裔年度傑出工程師獎、2006年得到耶魯科技獎項。
當選理由:表彰他在材料開發以及邏輯和儲存技術實施方面的技術貢獻和領導。
Cheung, Kwok
他於1986年獲得臺灣成功大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得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碩士學位,1991年獲得紐約特洛伊倫斯勒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博士學位。他於1991年加入ALSTOM ESCA 公司,是華盛頓州註冊專業工程師。現為華盛頓州雷德蒙德 KC-Exousia 諮詢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
當選理由:表彰他為全球電網控制中心能源市場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施做出貢獻。
Wu, Changfu
FDA器械和放射衛生中心的高階生物醫學研究和生物醫學產品評估服務 (SBRBPAS) 專家,負責對心臟瓣膜裝置和心室輔助裝置進行科學和監管審查。他於2003年從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應用隨機研究中心和機械工程系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在2009年加入FDA之前,他在匹茲堡大學肌肉骨骼研究中心完成了關節生物力學博士後培訓,並在馬里蘭大學醫學院人工器官實驗室從事學術研究,是美國醫學與生物工程學會(AIMBE)會員。
當選理由:推動美國在早期患者獲得尖端心血管裝置方面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Yih, Yuehwern
美國普渡大學愛德華森工業工程學院湯普金斯教授,1984年,臺灣清華大學學士;1988年,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博士。致力於研究複雜系統的設計、監控和控制,基於行為的動態控制,過程/系統模型、分析和改進,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醫療保健系統再造。
當選理由:為人道主義救援和醫療保健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的貢獻。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Lu, Po-Yen
1982年,Po-Yen Lu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R.C. Alkire教授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他立即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1995年,Lu在中國臺灣建立了液晶顯示器產業。
Lu是Acer Display液晶顯示器專案的發起人,該公司後來合併成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AUO Corp.)在擔任執行副總裁期間,他負責管理價值100億美元的友達光電的運營和研發。Lu在任期間為友達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3年,榮獲中國臺灣經濟部頒發的傑出貢獻獎。
2010年,擔任中國臺灣一家小型公司(45人)的董事長。透過他的領導、產品技術進步和出色的團隊工作,該公司成為一家著名的化合物半導體外延片公司,該公司在2015年首次公開募股時成為 “獨角獸 ”公司。
現為中國臺灣台北CID集團合夥人。
當選理由:表彰他在大規模生產用於高頻寬資料傳輸的液晶顯示器和半導體方面的領導和創新。
來源:青塔|綜合自美國工程院等

何愷明在MIT授課的課件PPT下載


在CVer公眾號後臺回覆:何愷明,即可下載本課程的所有566頁課件PPT!趕緊學起來!

ECCV 2024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在CVer公眾號後臺回覆:ECCV2024,即可下載ECCV 2024論文和程式碼開源的論文合集

CVPR 2024 論文和程式碼下載


在CVer公眾號後臺回覆:CVPR2024,即可下載CVPR 2024論文和程式碼開源的論文合集
Mamba、多模態和擴散模型交流群成立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新增微訊號:CVer2233,即可新增CVer小助手微信,便可申請加入CVer-Mamba、多模態學習或者擴散模型微信交流群。另外其他垂直方向已涵蓋:目標檢測、影像分割、目標跟蹤、人臉檢測&識別、OCR、姿態估計、超解析度、SLAM、醫療影像、Re-ID、GAN、NAS、深度估計、自動駕駛、強化學習、車道線檢測、模型剪枝&壓縮、去噪、去霧、去雨、風格遷移、遙感影像、行為識別、影片理解、影像融合、影像檢索、論文投稿&交流、PyTorch、TensorFlow和Transformer、NeRF、3DGS、Mamba等。
一定要備註:研究方向+地點+學校/公司+暱稱(如Mamba、多模態學習或者擴散模型+上海+上交+卡卡),根據格式備註,可更快被透過且邀請進群

▲掃碼或加微訊號: CVer2233,進交流群
CVer計算機視覺(知識星球)來了!想要了解最新最快最好的CV/DL/AI論文速遞、優質實戰專案、AI行業前沿、從入門到精通學習教程等資料,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CVer計算機視覺(知識星球),已彙集上萬人!

掃碼加入星球學習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CVer公眾號
整理不易,請贊和在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