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評丨少擰螺絲多鬆手,升騰經濟煙火氣

2025.07.01

本文字數1831,閱讀時長大約3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鍾嚴
自由進駐的地方是活水之源、活力之泉。
在30日的北京市安全生產和消防工作新聞釋出會上,有關部門明確,即日起,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文藝演出、體育比賽、展覽展銷、招聘會、遊園會等大型群眾性活動,以及需要透過外擺攤位開展臨時性促銷售賣、展覽展示、餐飲服務、產品釋出等商業經營活動,無需消防部門審批或備案。
這個規定若能不打折扣地落地,城市的煙火氣、街道的熱騰勁、人頭攢動的鬧市、露天的檔口等,都將迎來久違的迴歸,這不僅是民心所期、民意所盼,更將釋放出經濟最基礎的活力。
曾幾何時,為了讓市容更加整潔美觀,城市永珍被嚴格規制。那些走街串巷流動攤位,如同驚弓之鳥。久而久之,民間煙火氣在嚴苛的規制中消散,城市的活力與秩序,竟形同陌路。
你若安好,便是春天。這不是一句臺詞,而是經濟社會本來面貌的真切寫照。管理部門的權力之手退一步,經濟社會的活力就多一份,近年來,各地文旅掀起的大小不同的流量密碼和網際網路印跡,年初DeepSeek的高光,年中中國創新藥的活力四射,以及近期“蘇超”的火爆,都是用鮮活的案例傳遞同一個真相,自由孕育繁榮,自由塑形著各自的活力。
經濟社會的活力不是權力管制馴服出來的,其真正的土壤,在於為人們營造一個合法自由的秩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本質就是各自安好,就是捍衛每一人追求幸福、詮釋幸福的權利。幸福是一種具象的主觀感知,可能是吃一次路邊攤,也有可能是一次尋常的閒逛。人間煙火不會孕育在統一的幸福模板中,而是自由綻放在各自定義的美好中。經濟社會秩序護衛的核心,就是這份詮釋幸福的多元空間。
這次北京相關部門用清晰的表述,結束這些對經濟社會繁文縟節的管制,其示範效應不言而喻。期待各地久違煙火,都可升騰而起。
近年來,多地因機械執行規定、忽視民生實際導致的“過度規制”事件頻發,引發刺痛公眾神經。比如,河北某地以“統一市容”為名,禁止商戶使用紅藍底色店招(國際連鎖品牌除外),並發動“百日攻堅”強制變更1800餘塊商戶門頭牌;福建某地居民幫鄰居售賣芹菜獲利14元,因農殘超標被罰款5萬元,逾期加罰至10萬,最終法院裁定處罰違反“過罰相當原則”,不予強制執行;更有甚者如內蒙古某地商家僅因在自家門店張貼了一張A4大小的招聘資訊,便招致當地城管處罰。
這些案例警示我們,要真正啟用民間煙火氣,不僅要消除消防安全領域的不合理管制,還需要規範城管、衛生、物價等多部門的執法行為,確立非必要不干擾的城市營商環境,在秩序框架與市井煙火間尋找平衡。
而要真正將政策落地生根,讓煙火氣春回大地,不僅僅是一紙公文和公開允諾,更需重塑經濟社會治理體系。
首先要摒棄以管代治的懶政思想。用令行禁止的管制力來打造經濟社會秩序,看似簡潔有效,實則代價高昂,不僅犧牲經濟社會活力,也浪費了有限的財政資金。這種強制管控營造的秩序,難以真正有效內化成人們的行為自覺,反而容易陷入越管越死的惡性迴圈。曾經的民間煙火消失,其根源往往就在於此。
其次,放松管制不能以經濟社會環境治理弱化為代價,而是要用公共服務替代管控思維。消防安全、交易安全、出行安全等,不能因為無需審批和備案就放鬆警惕,而是要從事前審批為主,轉向事中治理和事後懲罰等為主,真正讓各類安全隱患成為經營者看得見、算得清的經濟風險,讓經營者樹立自覺的安全意識。
公共服務和治理的不缺位是消除各種安全隱患必不可少的保障。人們呼籲給予社會和經濟更多的自由空間,絕不等同於相關部門可以不管不顧,而是要將經濟社會治理變成執法者與被規制者的行為共識,明晰經營者與監管者的責權利關係,嚴格責權分明,讓公共安全真正與經營者活動內生交融。
最後,要培育消費者權利意識和風險意識。消防和安全等部門要加大普法宣傳,向人們傳播安全防護和避險知識,比如要求經營者在經營場所明示可能的風險隱患,讓消費者清楚相關風險隱患可能帶來的傷害等,讓風險意識成為守護市井煙火不可或缺的一環。
安心坐、渴時飲、飢時餐、醉時歌,活力是最大的機會和信心,而經濟社會的活力就蘊藏在“法無禁止即可為”的鬆弛中。為此,要對社會經濟微觀活動多一些“負面清單”、少一些過度干預,讓市場的歸市場,給予社會經濟更多自主空間。唯有徹底走出管控思維,真正樹立公共服務意識,北京放松管制期盼的人間煙火氣才能落地生根,經濟社會活力才能在各自詮釋幸福的權利中舒展開來。
(作者系第一財經評論員)
微信編輯 | 雨林
推薦閱讀

國防部:美方是想把戰火引向臺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