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兩年,魔都男孩Bill經歷了一個畢生難忘的青春期。
高中之前,他一直在體制內就讀,10年級下學期才轉到上海平和國際雙語學校,而且還是一名純純理工男:競賽成績不錯,非常擅長考試。
但這些「優勢」卻也是這是buff疊滿的「劣勢」。
「中國」「男生」「理工娃」,當這些詞同時出現,美本招生官雷達可能已震破天際,幾個疑問隨之而來:
他們英語好嗎❓
他們就喜歡做題❓
他們對學習之外的真實社會感興趣麼❓
經歷了兩年的蟄伏,Bill華麗擺脫了身上的標籤,成為該校今年早申唯一一位錄取西北大學的學生。
大洋彼岸,第一時間收學員的喜訊,覃秋語並不震驚:這條路每一步走得穩紮穩打。這封錄取,Bill拿得理所應當。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份幸運,要知道,這幾年理工生爬藤太難了!很多孩子唯有退而求其次:要麼棄理從文,要麼申請排名30名開外的學校。
而那些還在執著要進計算機、生物、物理等純血理工專業的娃,只能說頭真鐵!
理工孩子爬藤路真被堵死了?
十年前,覃秋語就給出了答案。這十年裡他幫超過100位孩子在衝擊名校的路上掌燈。在他看來,理工科學生申請,確實難,但也一向有方案可以破局。只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硬拗人設,硬衝競賽的時代過去了。如今,理工娃得要善用巧勁。
今年早申季,覃秋語創辦的聖達斐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作為一個超小型團隊,他們在僅有14位申請季學生的情況下,有11位拿下ED/REA/EA錄取:斯坦福1枚、西北1枚、康奈爾3枚、萊斯1枚、卡耐基梅隆1枚,南加大3枚,還有維克森林1枚。

他們並非都是美高學子,而是較為均勻分佈在大陸、美高、其他國家及地區(香港、加拿大等)學校。

巧勁到底是什麼?未來,中國理工娃的機會在哪裡?跟覃老師聊完後,我們發現了一些美本招生官從未放在臺面的真相。

覃秋語 聖達斐創始人
近三年80%學生錄取前20大學;International ACAC成員;本科畢業於 UCLA 並獲cum laude;高中畢業於上外附中。
2月10日來EduKnow直播間做客,歡迎大家提前預約 預告一下:覃老師將於

理工娃衝藤,註定血本無歸?
Bill拿到的這封錄取,是平和學校今年早申階段唯一一封西北大學offer。他也成為該校本賽季裡的一匹「黑馬」。
兩年前Bill找到覃秋語時,他就發現這位體制內牛娃學術底子打得十分牢靠。
Bill尤其喜歡物理,有程式設計基礎,校內成績很不錯,同時自己還參加了數學建模比賽。後來在11年級時,Bill也是成績最好的那一批。
可即便如此,如果申請數學、物理或者計算機,這些亮點在一眾競賽生履歷裡太暗淡了。
按照傳統思路,如果想要衝擊藤校理工專業,Bill必須在國際賽事上拿下極為亮眼的獎項,才可能在激烈競爭中被招生官看到。
但,這對轉軌才不久,還在適應國際教育體系的Bill而言,價效比太低了。
有沒有價效比更高的路徑?在梳理Bill個人特質和能力時,覃秋語有了一個特別發現。
Bill喜歡攝影,還做過一些新媒體專案,這一特色立馬跳進他的策略搭建裡。
覃老師曾給Bill介紹了多個社科方向的專業,其中科學技術與社會這個方向引起了Bill的興趣。

數學專業分支裡有一項統計學,如果能用統計學工具去探究媒體使用方面的議題,或許是一個方向。
這樣一來,他既不用刻意費力拼競賽,又能不浪費此前的數學功底,還能兼顧興趣。
一番頭腦風暴和專業探索後,他們將主題定下來:研究網課到底是促進社會公平,還是讓不同階層的孩子差距越拉越大。
不出意料,這是一個極符合美國招生官口味的視角。
隨即,Bill著手開始專案研究,因為統計學工具對他而言信手拈來,專案進行得高效而順利。
為彌補自己在社會公益上的不足,Bill還做了另一個媒體小專案——搭建網站,錄製影片內容,專門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手機。有趣的是,這個專案是Bill和覃秋語的其他學生一起合作的。

看上去像是一種專業「撿漏」,但細品下來,孩子的個人興趣、學術基礎和申請策略卻達到一個頗為巧妙的平衡態。
這在另一位申請上斯坦福的孩子Michael身上更為明顯。
Michael是典型的“別人家孩子”:校內成績常居年級第一,不僅理科成績好,拉丁文造詣也很高,他還酷愛攀巖,甚至曾拿過世界級別賽的名次。
這麼一個文理兼修、有體育特長的尖子生,申請名校還不是輕而易舉?
然而,這位別人家的孩子在11年級下學期時,卻遭遇了驚險一幕。
Michael從十年級開始規劃,當時他把專業定在生物學。覃秋語也認為,只要有過硬的競賽成績或學術專案,衝前十是志在必得。
可到了11年級上學期末,他們不約而同感到一股風向,足以讓大廈傾倒。
當年覃秋語瞭解到的申請學生裡,有申請生物專業的孩子並沒能在早申順利下車。直覺上,他看到一種趨勢變化:
美國招生官對競賽生的硬核成績正在失去興趣,加上理工專業競爭太激烈,那個純純“秀肌肉”的時代過去了。
按照既定路線,眼看Michael前期投入就要血本無歸,不如兵行險著。

圖源pexels
在和覃老師討論後,他決定調整方向,轉而申請古典學。所用的研究工具,則是他之前生物研究時接觸過的AI技術。
這一策略調整正是他拿下斯坦福錄取的關鍵點。

交叉學科,一種值得深挖的突圍策略
Michael對古典學的興趣是在去美高後持續增強的,當時覃秋語建議他可以持續加碼。
“拉丁語之於美國人,相當於古文之於中國人,古典學則更是美國人眼裡的‘國學’。”
如果一箇中國孩子能把拉丁文學得精深,身為美國人的招生官怎能不刮目相看?
在校內老師推薦下,Michael曾兩次拿下了全美拉丁比賽的滿分成績,他還趁課餘時間翻閱各種不同話題、不同來源的拉丁文原著。
只不過,這條支線並未在一開始時被納入主要框架裡。

圖源pixabay
決定要轉換方向時,Michael和覃秋語老師緊急商討了策略方向,他們在兩個議題上達成了一致:
古典學正符合前者,而他此前的生物學積累則給後者開闢了新思路。
西方古典學著作裡有不少與醫學、神經科學相關的記載,經過歷史變遷,很多繁雜內容無法統合,但如今有了AI工具,或許能將其還原,找出古人對生物科學的探索和洞見?
實操上,覃秋語給Michael提供了幾點建議:
一個是趕緊參加古典學相關的夏校,並在更多古語種(如古埃及語)中廣泛探索。
另一個是精進自己使用AI工具研究的能力,學習NLP演算法工具。


彷徨無措的Michael頓時有了主心骨,開始身體力行的開幹起來。
11年級的暑假,他馬不停蹄參加了兩個夏校,並拿到了不錯的成果。而同期,他學習了AI工具,研究專案主題又和生物學相關。
至此,他所能呈現的紙面材料形成了一個頗為完美的閉環。

可能有讀者好奇,他怎麼不乾脆用攀巖這項體育特長去申請呢?國際賽事獎項,這不更亮眼麼?
當問題拋向覃秋語時,他表示,並不是所有體育特長都能用來爬藤,攀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因為美國沒有幾所大學擁有攀巖校隊。
用一種交叉學科的“混搭”策略,Michael的特質最終呈現出1+1>2的效果,讓斯坦福看到一個既有學術能力,又有鮮活生命力的大好青年,而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中國書呆子。
有人可能會疑惑:這不是就是專業撿漏麼?找一些藤校冷門專業,先申請了再說,後面孩子能不能讀下去,讀完能不能就業,都不管了嗎?
但Michael的反饋將質疑一一擊碎。
他依舊對拉丁語抱有熱情,至於上學和就業,他並不擔心,甚至正在考慮是否要gap一年,先衝擊一下全球攀巖賽事的獎牌。

這些質疑道出了很多父母對美國大學的誤解。
在覃秋語看來,交叉學科這兩年如此之火,並非因為中國學生在撿漏,相反,是美國大學自身正在求新求變。
如果不迅速轉換思路,還禁錮在文理分科的思維定勢裡,勢必會將孩子的路越走越窄,而除了文理科之外,商科、藝術等學科也將是交叉學科的重要內容。
覃老師和聖達斐團隊將在2月底舉行2025屆早申錄取閉門分享會(邀請制),面向7到10年級學生。
現開放有限名額給EduKnow讀者,感興趣可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


給藤校“秀肌肉”,已經過時了
今年是覃秋語入行的第十個年頭。從UCLA經濟學+會計專業畢業後,他並沒有選擇對口工作,而是投身教育圈。
最開始,他主要輔導中國孩子打國際競賽,尤其是科研競賽。那些年,哈耶普斯麻及藤校對拿獎牌的中國孩子表現出極大熱情。一來,獎牌含金量高,二來,佼佼者數量少,稀缺性就凸顯出來了。
但隨後幾年,留學培訓行業發展越來越猛,輔導老師們技術水平太高,直接讓賽道捲到飛起,拿獎牌難度直線上升。
同時,遞到美國招生官眼前的獎牌候選人也越來越多,眼前一亮的機會就越來越少。
投入和收穫,已遠遠不對等了。
更糟糕的是,這兩年頂級賽事作弊成風,其含金量大打折扣。招生官對獎項早有質疑,勢必會更謹慎審查候選人的其它材料。
“秀肌肉”的意義是什麼?美國名校開始了一系列叩問。

覃秋語的交叉學科策略則很好地接住了這一發問。今年早申下車的Ada則是另一個典型案例。
這位美高女孩在沒有獎項,沒有選高難度課程的情況下,照樣拿到了康奈爾的錄取。這不就是回應問題的最好答案麼?
論校內成績,她在十個同屆中國娃裡絕對算不上牛娃,甚至在學術上有過掙扎。性格上,她雖開朗又熱心,卻不愛呼風喚雨、四處表現。
初到美高時,Ada感到油煎火烤:一邊適應美高的英文寫作要求,學術水平實在一般。

圖源unspalsh
和覃秋語最初幾次會面時,毫無自信的Ada得到一種稀有的外界肯定:她並非差生,相反Ada的一些特質很有可塑空間,衝藤也是有可能的。
這是一碗雞湯嗎?並不。覃秋語有自己的判斷:
心態轉變緣於9年級。一番專業探索後,他們找到了康奈爾農學院的環境相關專業,開始了長達近三年的積澱。
正是這三年,Ada不僅穩住GPA,深耕了環境相關的學術專案,還在創意寫作、藝術作品集上為申請增色。而她在校內擔任學校大使(接待訪校家庭)的經歷,讓她樂於助人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她還參加了三個運動校隊,非常積極地參與美高校園活動。
時間,顯現出複利般的功效,成就了這封藤校錄取。
在覃秋語看來,在理工科申請中,早規劃尤為重要,原因至少有兩點:
一來,有足夠長的時間積攢學術功底,
二來,有更多彈性時間靈活應對各種變化。



圖源unspalsh
覃老師和聖達斐團隊將在2月底舉行2025屆早申錄取閉門分享會(邀請制),面向7到10年級學生。
現開放有限名額給EduKnow讀者,感興趣可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


寫在最後
無一例外,今年聖達斐早申季的這三個孩子都提到了一個關鍵幫助:在岔路口迷茫徘徊時,覃秋語總能把他們從焦慮中拉回來,找回主心骨,踏上一條越走越踏實的路。
覃秋語並不相信什麼低分高錄,也不曾擁有上帝金手指。他一直信奉一個簡單真理:稀缺就是價值。這一經濟學概念被他踐行到對孩子的規劃中。
他的一些個人特質則發揮了非常有趣的化學作用。
比如,他一直對任何事物保持好奇心,尤其喜歡跟孩子們探討學術。遇到不懂問題就開啟維基百科衝浪一番。
“他可能每天有兩小時都在刷維基百科,還時常給網站做捐款。”
比如他為人真誠,時常因為太直言而被身邊人委婉勸告。經常有父母撇開孩子基本盤不談,執意問他如何衝藤時,他會當場拒絕。“我們不適合。”
但有更多孩子也因此信任他,因為每句話都是有緣由,有理有據。
這也讓聖達斐在留學圈裡顯得尤為難能可貴。他們從不過度期許,但卻使命必達,他們不盲目擴張,但求深耕細作。
覃老師和聖達斐團隊將在2月底舉行2025屆早申錄取閉門分享會(邀請制),面向7到10年級學生。
現開放有限名額給EduKnow讀者,感興趣可掃描下方二維碼報名👇👇
